探寻诗歌解读的路径
——《涉江采芙蓉》教学实录

2019-11-13 07:42
海外文摘·艺术 2019年22期
关键词:炼字芳草芙蓉

(苏州大学附属中学,江苏苏州 215000)

1 教学目标

(1)基于炼字、意象分析,对诗歌内涵展开合理想象(多角度解读);(2)了解本诗中所运用的比兴、对写、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

2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炼字、意象分析、合理想象等方式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

3 教学难点

如何对诗歌内涵展开合理想象。

4 教学过程

4.1 导入诗歌——走近《古诗十九首》

师:说到“诗”,大家首先会想到什么?

生:唐诗、《诗经》。(大部分同学这样回答)

师:《诗经》和唐诗确实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但在东汉时期,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五言诗。南朝梁太子萧统选录了其中的十九首,将其编入《文选》之中,这就是后世广为人知的《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南朝文学评论家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那么我们今天就学习其中的一篇代表名作《涉江采芙蓉》,一起来体会古诗的魅力。

PPT出示:《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由南朝梁太子萧统选录、汇编入《文选》。这十九首诗作者、标题均不详,故习惯上以句首为标题。钟嵘称其:“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4.2 初读诗歌——初探诗中情意

师:先听老师朗读,注意字音以及老师朗读时的节奏和语调。(老师范读)

师:现在请大家有感情地齐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体会诗中的情感词。(学生齐读)

师:你们从诗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感?请用1-2个词语概括。

生1:思念(“所思在远道”)

生2:忧伤(“忧伤以终老”)

4.3 品读诗歌——品味千金一字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要读出“思念”与“忧伤”之情。(学生自由朗读)

师:除了“思”和“忧伤”,还有哪些词能体现出这种思念与忧伤的情感?

生3:“还顾望旧乡”的“顾”和“望”字,说明诗人本来还在继续往前走,现在停下脚步回头看自己的故乡,这体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师:你说出了“顾”的含义,它体现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恋恋不舍。那么“望”字要怎么理解呢?我们不妨先来看这三句诗——

“下邽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白居易《九日寄行简》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勃《十五夜月寄杜郎中》

师:诗人在思乡时很喜欢用“望”字,这说明“望”有怎样的深刻含义呢?

生3:“望”不仅仅是用眼睛眺望,更是诗人心中的盼望与期望。

师:这个解读很好。请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生有感情朗读)

生4:“漫浩浩”形容无边无际的样子,说明诗人离家太远,早已看不清回家的路了。所以会自然会产生忧伤之情。

生5:“同心”与“离居”是一组对比,“同心”使得“离居”更让人觉得忧伤。

师:是的,而且这种“离居”的状态并不是短暂的,而是直到“终老”,这种忧伤多么令人绝望啊!——这些都是动词或形容词。这首诗中还有一些名词意象也值得大家细细品味,比如——

生:芙蓉、兰泽、芳草。

师:芙蓉是什么花?它象征着什么?

生6:荷花(莲花)。荷花一般象征着人的高洁品质。

师:芙蓉,夫容也。除了象征着高洁的品质,它也象征着纯洁的爱情。所以我们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判断诗歌意象的内涵。那么兰泽和芳草象征着什么呢?

生7:象征着美好的事物。

师:很好。中国文人喜欢寄情芳草,借采摘芳草香花送人以表达美好的感情。这一传统早在《诗经》《楚辞》中就已出现。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诗人要在前两句写这些意象呢?

生8:通过芙蓉、兰泽和芳草表明情感的真挚美好。

生9:通过采摘芙蓉送人引出后面的思念之情。

师: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呢?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生:比兴手法。

师小结:品读诗歌,首先应当学会炼字和把握诗歌主要意象的含义,正如这首诗一般,我们可以从动词、形容词、名词意象等字词中挖掘出大量的关键信息。这样更有利于我们感悟诗中的情感。诗中几乎每个字都承载着深深的情意,是以钟嵘评价称“几乎一字千金”。现在我们有感情地齐读一遍,注意细细品味诗中的一字一句。

4.4 再读诗歌——展开合理想象

师:从字面来看,这首诗我们已经细细品析了一遍,那么老师想问大家,这首诗的内容是否完全清晰明了了?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呢?

生提问:这首诗是男的写的还是女的写的?他/她要送给谁?他/她思念的人为什么在远方?为什么同心却要离居,而且至死不能相见?……

师:是呀,我们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弄明白。这难道是诗人的败笔吗?我们先读一读下面这段话——

PPT出示:“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师:所以说,诗中没有说出来的,需要我们展开想象。当然,这想象并不是天马行空,它必须尊重诗歌文本、尊重历史传统。现在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对诗歌内容进行合理扩充与想象,并写在纸上。(小组讨论)

师:现在请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跟大家分享你们小组的故事。

生10:我认为这是从男子的角度来写的。这个男子要外出求学考取功名,途经一片长满芙蓉和芳草的湿地,他看到芙蓉便想起了家中的妻子,想摘下一朵送给她。可是摘下之后才惊觉自己无人可送,因为他身在千里之外,早已看不到回家的路了。他只能带着对妻子的思念,继续走在求学的路上……

师:他是从男子的角度来进行解读的,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游子”。东汉时期社会动荡,很多热衷于功名和学问的中下层知识分子都会选择背井离乡,奔波在仕宦和求学的旅途中。可是现实残酷,他们很难真正施展自己的才能抱负,所以只能一直漂泊在上下求索的人生道路上。这也能解释“忧伤以终老”的深刻含义。

生11:我认为这是一个女子在思念他的丈夫。女子渡过江面去采摘芙蓉——这正是她与丈夫离别的地方。他的丈夫外出求取功名,不幸遭遇战乱,客死他乡。女子知道,丈夫即使身在异乡,也时时刻刻在思念着自己。只是战火无情,让相爱之人再也无法相守。

师:她是从思妇的角度来进行解读的,但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明显是从游子的角度来写的,那么她将其解读为是女子想象丈夫在思念着自己。这就涉及到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对写法。如王维名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借想象兄弟登高场景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思亲之情,这就是典型的对写手法。

PPT出示:对写手法即主客移位,指抒情主人公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但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想象对方此时的景象,借此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

4.5 课堂小结——如何解读诗歌

师:大家的解读都十分精彩,看似一首简单的诗,却能读出这么丰富的内涵来,这就是诗歌的独特魅力。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解读诗歌的方法,谁能总结一下呢?

生12:可以炼字,找关键的动词、形容词以及名词意象。

生13:还可以借助想象。

师总结:大家说得都对。解读一首诗,可以从字、词、意象入手,发掘诗歌的语言内涵及其表现手法;同时,也要在尊重文本、尊重中国文学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对诗歌展开合理的想象。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走进诗歌的世界。

5 执教感言

《涉江采芙蓉》语言简单质朴,但内涵意蕴丰富,为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提供了较为广阔的思考空间。对诗歌作合理的个性化解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解读”一词过于抽象,所以我们必须要先在他们和诗歌解读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在这一首诗的教学中,笔者搭建的“桥梁”就是炼字、意象赏析与合理想象。

总体而言,这堂课的完成度比较高,课堂教学也达到预期效果,但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有待调整与改进:第一、课堂上诗歌朗读所占比重较小,且教师对诗歌朗读的要求不够明确;第二、笔者刻意将炼字(包括意象赏析)与想象区别开,但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炼字还是意象的赏析,都会涉及想象,所以在今后的诗歌教学中可以考虑将二者结合起来,比如在讲“芙蓉”这一意象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一场景展开想象。第三、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与表达的时间不够充分,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炼字的方法,课堂上分享故事的时间有限,可以留作课后作业,让学生诉诸笔头,表达个人所思所感。

猜你喜欢
炼字芳草芙蓉
秋华岁月,独爱这一树芙蓉开
来生再设芙蓉帐——纪念林培斌烈士
蓉城立秋夜有寄
院墙开门
美人指
小满节感怀
忧国忧民沉雄博大
真实、大众化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炼字”
一字一词总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