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酒能解决什么问题(组诗)

2019-11-13 11:10
草堂 2019年12期
关键词:致橡树口语化格局

[岁 月]

我,一个掏鸟窝的少年

我真的喜欢爬树,我还喜欢

下河抓鱼,喜欢用自行车链子,和苹果树枝

自制火药枪,冷不丁,朝天打一枪

谁没有童年啊,中秋节,那个悄悄在我课桌抽屉里

放一个苹果和纸条的女生

坦率地讲,我把它们一起,交给了班主任

这是我一生干的最愚蠢的一件事

后来你就转学了,你那时多美啊

后来,在一次同学会上,我们都已面目全非

我是个老实人,轮到我发言

我说了一句老实话

我说,岁月不饶人,岁月可能饶了男人

但岁月从来不饶女人

[老 友]

一晃二十几年过去

时常见面,又时常不联系

有时惺惺相惜,觉得彼此都是人物

有时吵吵闹闹,拂袖而去

微信不回,电话不接

三观不合,相互贬损

那又怎样,见了面还不是一笑而过

遇到过坏人,打死他全家

大不了一命抵一命

唉,那样的日子不会再有

我们都是小人物

每天小心翼翼,诚惶诚恐

见到领导,马上起立

先自罚一杯

我们到底是什么人

谁也说不清楚

[消 息]

昨晚在KTV 聚会,传来了

一些不常联系的老友消息

有的进去了,有的离异了

有的跑了,有的连升几级

有的公司上市,每天忙于割韭菜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已经羞于

谈起自己的岁数

只有你,我亲爱的大哥

涉及这个话题,还能抿嘴一笑

[没有哪里是走路不能到达的]

我走在路上,突然想到“走仕途”这个词

做官靠走,那发财呢?

走南闯北,是生意人的标配

生意做得嗨,半夜在出差

那不是走是什么

我常常让司机开车,在下一个路口等我

我在后面走,走得很急

走得又傻又天真

仿佛前方真有什么小宝贝

没有哪里是走路不能到达的

比起繁华街头,我崇敬那些

穿越穷山恶水,疾走如飞的人

有人问我,以后有什么打算

我回答,走一步说一步吧

[五一节感怀]

请热爱这平凡的生活,周遭风声渐逝

没什么事发生

朋友圈有人秀美食,有人在自拍

有人炫富,有人哭穷

有人励志,暗下决心,戒掉烟酒

有人只说假话,埋伏在暗处

有人把微信名起得乱七八糟,自以为还行

没办法,就只有这点文化

这就是普通的快乐

你可以点开不看,略带嘲讽

这就是生活,也可能就是把柄

在某个下午,你爱上了她

她却爱上了一条小狗

令你心寒、令你猝不及防

但你很快就在一杯绿茶中,平复了心情

忘记了过去

[一杯酒能解决什么问题]

我有一哥们,血糖已经很高了

但他浑然不知,或假装不知,或不愿知道

照样喝酒,一杯一杯地干

我和他去医院体检,医生吃惊得张大了嘴巴

“此人居然还健在!”医生从此怀疑人生

我还有两个哥们,富豪级,为一句话里面的两个字

该用“的”还是该用“地”,诅咒发誓,反复争辩、罚酒

最后给小学老师打电话,才告一段落

人为什么会这样?比起生老病死,荣华富贵

一杯酒有时真的会,解决所有问题

[雨中的陌生人]

雨天总让你心动

特别是深夜,雨落在树叶上

落在一个孤单行走的人

的雨披上

那个人是谁啊

在窗口你是看不清的

他为什么这么晚了

还一个人走在雨中

“星座不合是个大问题”

你似乎帮他找到了答案

但是雨,可能一直要下到天亮

[致橡树]

前几天和几个领导

考察一个文化项目

晚饭点了四菜一汤(符合八项规定)

我都没有怎么敢吃

席间有一位乙方老板

自称文化人

大谈诗歌

某领导听不下去了

指着我说

我给你介绍一位诗人

我连忙说

我自我介绍

我说,我叫余秀华

那位乙方老板

站起来说

久仰久仰

我读过你的《致橡树》

[边走边说]

自从爱上了走路

很多习惯随之而变

过去和别人谈事

都是坐着,喝茶或吃饭时说

偶尔也有躺下说的

现在,无论多大的事

我都会一脸诚恳地

询问对方

我们能不能

边走边说

[追 星]

我从小就没有追星的习惯

就算是我最崇敬的人

我也懒得去见

有一次在KTV 唱歌

某明星在隔壁

我去洗手间,他刚好也在

他满脸通红,应该是喝多了

从洗手间出来,我说你好

他以为我要找他签名

我说,把你裤子拉链拉一下

[创作谈]

怎样写诗、诗歌何为,一直让我绞尽脑汁,苦思不得其解。诗歌的写法太多了,那些只纠结于一种写法而蔑视其他写法的诗人,和独裁者无异。我提出诗歌语言口语化的时候,很多人认为我是一个口语诗人,我只是用口语化的方式去写诗,但我不希望人们把我归于口语诗人这一类。打个比方,诗歌需不需要打个比方?一旦你选择了口语化的语言方式,比喻消失了,更深一层的隐喻消失了,修辞(更多的是形容词)消失了,晦涩难懂的意象消失了。叙事性写作成为可能,日常生活、凡夫俗子、各色人等可以在诗歌中登堂入室,画面感、可读性使诗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趣甚至好玩,让人想读,成为这类诗歌的特征之一。

语言决定一个诗人的格局,有很多写得很好的诗人,读了他们很多好诗以后,你记不住他们的一首诗,甚至记不住哪怕他们所有诗里的一句话。这就奇怪了。一个诗人的童年、故乡,他在现实世界的各种经历,他融入社会的方式,或者,一路走来,他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他的交往范围,他是一个什么性情的人,这都会构成他的格局。格局最终会通过语言体现出来。想想看,一个终其一生都在读书的人,肯定会写出好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谓传统就是由书本构成的,可以反传统,不能反读书。当我们形成自身格局的时候,我们既不需要复制前人,其他人更无法复制我们。说到复制问题,我们仔细想一想,大部分诗人都在相互模仿、相互复制。有些诗人看起来很独立,好像有辨识度,其实是在自我模仿、自我复制,他们写了大量的诗,只要稍加归纳,就会发现,这些诗的套路、句式、情绪、想法是一样的,只是同一首诗的不同扮演。是时候走出书斋,把读书人的标签隐藏起来,到社会上大干一场了。

写写身边的事,这恰恰是最难的。一不小心我们的诗就会变成流水账和大杂烩,我们貌似处于语言的现场,但在行家眼里,无异于车祸现场。写诗是一项小心翼翼的事业,通过躲在暗处的反复观察、学习,我们通常会提炼出所谓事实的诗意,并发现这些事实中固有的幽默和玄机。诗歌语言的口语化方式,更易于使问题简单化,更易于精准打击事物的要害并节约词语的成本。这又牵扯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诗写得节制,如何在小心制作的同时,又能够把诗写得粗糙、随便、不露声色和大而化之。这个时代不乏精品,但什么时候我们能把诗写得自成格局、尽显大家风范?

猜你喜欢
致橡树口语化格局
“五桥”联动构建“大侨务”工作格局
汇聚留学生力量 构建新发展格局
金湖县为侨服务“小切口”打开“大格局”
致橡树
谈谈电视新闻语言口语通俗化的风格特点
莫言《红高梁》的语言艺术特色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高中语文中《致橡树》文本细读兼论当代意义
平行研究视角下的《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急流》之比较
论《致橡树》中女性独立意识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