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为语言“立”法
——空间维度形容词的对称及其破缺探析

2019-11-13 13:03徐媛媛
鸭绿江 2019年24期
关键词:形容词语言学现象

徐媛媛 钱 宝

引言

空间维度形容词如“大”、“小”、“高”、“矮”、“胖”、“瘦”、“长”、“短”等,从词汇角度看,其属于程度对立反义词;从聚合角度来看,它们是成对对立并存的静态聚合群,它们具有对称的特点。但在动态组合中,即实际使用中却常常是不对称的,也就是说产生了对称的破缺。例如一般问人年龄用“你多大了?”而不用“你多小了?”如果有用反例的,那一定有附加的意义,具有先入为主的意义设定。一般认为,像“大”、“小”、“高”、“矮”、“长”、“短”、“宽”、“窄”、“深”、“浅”等程度反义词分别占据语义坐标的两级,对这些成对的词作静态关照,则可误认为它们是完全“平等”的。因为它们表达了我们认知中的两级现象。但事实上正如上面所举的例子,言语的实际应用中,它们并不是“平等”的,它们的使用频率和范围并不对称。

一、目前解释

这是许多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目前语言学界常用标记理论来解释,认为“大”、“高”、“长”等词在与“小”、“矮”、“短”等词的对立中为无标记成分,在对立中和的情况下,由这些无标记词占据中和位置。“小”、“矮”、“短”等词也就成了有标记成分。“大”、“高”、“长”等无标记词在“无标记”的言语运用中语义发生中和,它们失去确定的意义,成为语义轴上相关的所有值的总体表征。而与之相对的“小”、“矮”、“短”等有标记词没有这样的用法,一般只有确定的意义。

标记理论从最初用以分析音位的区别特征扩散到语言研究的每个方面,显示了这一理论的强大解释力。同时人们不断寻找语言中标记现象在语言中存在的合理解释,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表现突出。认知语言学的解释是:典型成员或无标记项具有认知上的“显著性”,最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在信息处理中最容易存储和提取,它们在人形成概念时最接近人的期待或预料,用显著的事物认识和推导非显著的事物是人的一般认知规律……心理语言学看重人的“求好”心理,心理学家Boucher 和Osgood 提出“波丽安娜假设”,即人们倾向于只重视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因此具有肯定价值的词是无标记词,否定价值的词当作有标记。

二、质疑及新解

1.质疑

笔者以为以上两种对语言中标记现象的解释过于笼统,尚有商榷之处。例如“大”和“小”,我们很难说哪一个是“显著”的,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它们往往是与具体的事物溶于一体而被感知,其“显著性”的体现难以离开事物本身及与它物的对比。而对比中小的事物也可以说是无限的,“小”为何成了有标记项呢?认知语言学尚未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波丽安娜假设”的解释同样令人难以信服,且不说人们对美好一面重视的倾向与语言的相关度缺少科学的证明,就是对“肯定价值”和“否定价值”的词的界定也很不容易。

2.新解

现实世界中的对称及其破缺是普遍现象,但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不同具体的事物对称及其破缺有各自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空间维度形容词的对称及其破缺的原因应该是大自然发展变化的时间之矢不可逆性在语言中的反映。

2.1 存在对思维及语言有决定性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即存在决定思维。语言反映了思维的形式,而“思维形式反映同一类相同或相似的对象、进程、特性、结构,它是经过了人类重复实践这一不可缺少的中介。因此思维形式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理性积淀,它并不直接依赖于个人的经验,而是数代或无数代人实践经验的观念性产物。”这种观念性产物不可能脱离人们的实践,不可能脱离人们与大自然的交互作用。

2.2“时间之矢”是空间维度形容词“对称破缺”产生的根本原因

“时间是我们存在的基本维度。正是把时间结合到伽利略物理概念体系之中,标志着近代科学的起源。”在物理学理论中,时间没有方向性,而现实经验中无论是自然界演化还是社会的发展,时间无疑是单向流逝的。严格地说,自然界实际发生的过程都是不可逆的,有时间箭头,任何系统都处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都有其演化的历史,在进化的单行道上,没有回头路,否则就必须克服无限增长的“熵垒”。在人们的认知中,空间维度形容词的意义两级是由于对比而产生的,现实提供了对比的基础。

一种是不同事物共时时空的对比,即横向对比思维,如我们说“这棵树真高呀!”在我们的意识中是经过一番对比的,即与其它的树或其它的物体对比。同样提到“矮”必然也经过对比思维。这种对比是横向的,是与“它者”的对比。

另一种对比产生于同一事物历时时空的对比,即纵向对比思维。世上的事物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变化,尤其是我们熟悉的生物,变化更是明显,一根草、一棵树等等随时间的单向流逝而产生不可逆的单向发展变化,其前期与后期是不一样的,体现了动态的“时间之矢”。

历时同物的对比应该是空间维度形容词词产生不对称现象的主要原因。人类是在劳动实践中认识“存在”的,我们的语言产生时代,人们既无宏观视角,又无微观视角,对人影响的往往是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的宏观视角。他们能够意识到,同一物质在同一时间只能有一种状态,随着时间的迁延,“物”的“量”不断产生变化,总是由少到多,相应的形体也发生了变化。

结论

“人类对对称性的认同,几乎和人类文明同样古老。”[J]所以,空间维度形容词往往以对称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当中,又因反映自然之“法”而产生对称的破缺。总之,空间维度形容词的对称及其破缺,即其标记现象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并非人们一厢情愿。时间之矢的不可逆性在“存在”层面的演化正是空间维度形容词不对称语言现象的根源,它深深的印刻在我们的思维中,也就自然地从语言中看到它们的踪迹。相信其它的类似语言现象一定也有其现实根源,需要我们去发掘。

猜你喜欢
形容词语言学现象
认识形容词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猜谜语
形容词
社会语言学名词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修辞学”——从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兼容、互补看认知修辞学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