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联系

2019-11-13 21:46王伟夫武汉轻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00
新生代 2019年4期
关键词:外来文化中国化佛教

王伟夫 武汉轻工大学 湖北武汉 430000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佛教中国化的共通性

分析佛教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通性,实际上是要回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否可以从佛教中国化中得到启示的问题。之所以首先论证这一问题是因为:一方面,佛教中国化与马克思中国化在时代背景、社会历史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人们一般是从文化角度来看待佛教中国化的,而学界传统的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视角侧主要集中于政治维度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系的逻辑演变方面。这些因素都容易使人忽略佛教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通性。

首先,二者都体现着外来文化的传播与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外来文化传播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公元1世纪至9世纪印度佛教的传入,第二次是从明代中叶到清初的基督教与西方自然科学的传入,第三次是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文化的全面传播,尤其是以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的传入。第三次外来文化的传播引来了旷日持久的大规模的中外文化交流,佛教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其中的重要成果。马克思主义实际上也是一种以外来文化身份传入中国的。作为一种产生于西方特定历史环境和文化突然的先进理论与文化观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扎根,处于近现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必然要于中国文化相碰撞,交汇。正是对西方文化的一步步认识和解读中,在对大量涌入国门的各种理论和思潮的比较和借鉴中,中国的先进分子最终认同和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进一步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研究和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交融和汇通。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又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现代先进文化的代表和指导思想,又在新的基础上指引中国文化展开了与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交流。

其次,二者都涉及到中国文化的继承和整合问题。文化学理论认为,当两种异质文化相遇时,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冲突。历史上,当外来文化大规模输入中国时,就会往往引发如何处理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吸取外来文化长处的同时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交流中对中国文化进行整合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如前文所述,佛教中国化在自身历程中,就通过“三教衡论”等环节,合理地调试了印度佛教文化中优秀和能够满足中国需要的部分,并在此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整合,彻底将其融入中国文化中。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本民族的精华进行传承、弘扬和发展的过程,是对世界先进文化选择继承的过程,也是广泛吸收与借鉴世界(包括中国)近现代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潮合理部分的整合过程。

再次,二者都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变迁。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反映出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中华民族的强烈的主体意识,这种中国化成功的现实会极大地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变迁。佛教中国化就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民间习俗等中国化的众多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不仅创建了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还为宋明理学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变迁。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目标之一,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广泛融汇外来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推进中国文化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创造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要求的先进文化。同时,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新的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也在不断生成,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其鲜活的表现。这种新的传统直接影响着新时期中国文化与世界范围内其他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决定着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变迁走向。

综上可见,不论是从文化产生和发展角度,还是从文化的时间性与空间性维度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与佛教中国化存在着丰富的共通性。因此,已经成功实现的佛教的中国化,完全可以为已经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并且正在不断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历史借鉴。实际上,党的领导人很早就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毛泽东同志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就十分注重对佛教文化的研究和借鉴。他的秘书林克在回忆录中写到:“毛泽东对禅宗更为关注,对六世禅宗慧能尤其欣赏,《六祖坛经》一书,他经常带在身边。他还多次给我讲慧能的身世、学说……他说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是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因此,他被视为禅宗的真正创始人,亦是中国佛教文化的始祖……后世将他的创新成为‘佛学革命’。”林克认为,慧能“敢于否定传统的规范教条,用于创新的精神,以及把外来的宗教中国化,使之符合中国国情,为大众所接受等特征,在这方面毛泽东一生追求变革,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性格、思想、行为,颇多相似之处,所以为毛泽东称道。”

二、佛教中国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一项伟而崭新事业,其探索之路必然是漫长艰辛的,而佛教中国化作为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就可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带来这样一些历史启示: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与需要的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热点之一。历史上质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能性与必要性的观点时有出现,主要表现为:(1)某些文化保守主义者看不到文化的共通性,拒绝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传入以来,一些人就以中国国情特殊为借口,认为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西方,在中国只能水土不服。(2)一些论者过于夸大文化的共性,力图证明西方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种种思想理论,都能从中国文化中找到根源和依据。这不仅忽略了文化的时代性差异,也导致了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和曲解。(3)某些西化论者将文化的差异性绝对化,近代以来长期存在“欧洲中心论”和时隐时现的“全盘喜欢论”就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否认其他民族不同于西欧发展模式的可能性,陷入了迷信西方思想理论的教条主义。(4)一些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者,无视文化的差异性,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看不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我们认为任何文化都具有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文化的共性决定了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而文化的个性决定了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性。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向我们昭示,人类文化从来就不是绝对孤立封闭的,总是互相关联,作用和促进中发展的。佛教中国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东亚文化圈其他民族文化发展的巨大作用,已经雄辩地说明了这一点。

2.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达到融合。总体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质,这鲜明地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和“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上。“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体现出了“重合去同”的价值取向,就是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以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和气概,接纳不同的民族、不同派别、不同类型的思想文化,使其交融渗透,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历史上,“儒道互补,儒法结合,儒佛相容,佛道相通,援阴阳五行如儒,儒佛道三教合一,一直对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的吸收和容忍”,都是这种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正因为如此,中国文化虽然经历各种异质文化的冲击,但最终都能将其融入到自身文化价值体系之中,体现了“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也正因为如此,中华文化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人类历史上的众多文化形态当中,只有中华文明体系是持续发展且从未中断的文化。近代中国文化一定程度上的封闭保守是收到中国当时特殊历史条件所决定的,绝对不是中华文化长期普遍的特征。中国历史上,隋唐文化“有容乃大”的恢弘气象正是由其强大的政治和繁荣的经济所决定的,而这种文化上的开放与包容反过来又有力的推动可中国歌不够高医生格公寓的发展。因此,一些人根据近代中国统治者曾经采取过闭关锁国的政策,就认定中国文化历来是封闭的、保守的,是无法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观点,显得过于草率。历史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是可以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二者完全可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通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持续的双向互动,实现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3. 外来文化要成功实现中国化必须满足一定条件。这些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必须着力始终坚持的方面。其一,能够满足中国社会现实的需要。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佛教能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规模输入并取得长足发展,就是满足了长期饱受战乱之苦的下层劳动人民的精神需要,满足了上层统治者在动荡的政局中加强统治的需要,满足了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中国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而马克思主义从诞生的那一日起,就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指引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前进方向,知道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促进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获得这些伟大成就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众多需要的满足,其二,外来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任何思想理论都可能有相对合理的部分。佛教作为唯心主义体系就具有片面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任何思想理论都可能有相对合理的部分。佛教作为唯心主义体系就具有片面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尤其是佛教哲学的思辨性、浑然性就极富特色。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给予了佛教理论以极高的评价,称赞他处于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而马克思主义更是因为其体系的构建是建立在实践的观点和充分揭示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所以具有充分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其三,外来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文化传播学理论认为,外来文化被接受或抗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本土文化的适应性。如,佛教在创立及传播过程中就非常注意吸收其他宗教、理论的思想成果。同事,佛教也能灵活处理自身与中国传统学说的关系,弱化抗拒与排斥,加强互补与融通。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更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它的诞生就是广泛汲取人类先进文化的结果,而且在它的发展中也伴随着对一些知识领域中的新思想、新发现、新方法的关注,及时吸收其中有益成分用以丰富和发展自身,并灵活地根据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自觉实现理论的与时俱进。其四,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契合点。人类社会的文化都是人类生存时间的产物,是适应于人类某些“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他们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会表现出某种“相似性,或一些契合之处。这些契合点能够起到将两种文化联系起来促使其相互的作用,这在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中即有不少体现。而作为异质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也必须不断寻找自身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这样才能获得接受主体在心理上的共振、相容、接纳与认同效应。

猜你喜欢
外来文化中国化佛教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李白与佛教思想关系再探讨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佛教艺术
贾宝玉三次劫难及其佛教隐喻——“三毒”与情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浅谈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