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冷战时期美国环境外交史研究梳理评述

2019-11-13 21:46汪艳芳上海大学上海200444
新生代 2019年4期
关键词:尼克松外交环境

汪艳芳 上海大学 上海 200444

【关键字】:冷战 美国环境外交 尼克松

前言

环境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学者R.纳什在1970年首次公开使用“环境史”一词,使其成为了一个固定的学术用语。尽管就目前来说,“环境史”还没有一个较为精确的研究定义,可也有部分学者在梳理了现有研究成果之后,对环境史的研究范围做出了大致的分类说明。学者包茂红在其著作《环境史的起源和发展》中将环境史研究看做一个伞形结构,以此为框架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环境的演变过程、经济或物质环境史、政治环境史和文化知识环境史。四个内容各有其研究侧重:环境的演变过程侧重于在人的作用下发生的环境演变;经济物质环境史侧重于人类经济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政治环境史侧重于权力关系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由环境问题引起的政治变化;文化知识环境史则侧重于人类环境意识的发展变迁。

环境外交史可以视为政治环境史的重要分支。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工业文明急剧扩张,环境公害事件频频出现,此时环境问题不仅有区域性、地方性,也具备整体性、关联性和传递性[],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各个国家之间必须通过通力合作来解决新出现的环境危机。环境外交便成为各个国家对外关系中一个重要的政治实践。作为环境史学科的源发之地,美国又在大的冷战背景下在以一种非常积极而非“对抗”的外交姿态推动全球环境合作;故从整体的环境史研究脉络来看,美国毫无疑问在其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其牵头发起的环境合作、制定的环境政策对后来全球的环保事业都起到了重要影响。

这一研究潜力也引起了中国学术界的极大兴趣,特别是鉴于中国环境史学科起步较晚,且研究重点偏重中国古代环境史,对近现代环境史、环境外交史等领域涉猎较少;现有的国内生态问题和国际机制更加迫切的需要本国“以史为鉴”发挥应有的作用。故本文重点对国内现有的,以“冷战时期美国环境外交”为对象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的分析评述。

笔者以“美国环境外交”为主题词在知网进行检索,所得结果295个[];其中以“冷战时期美国环境外交”为主要研究议题的文章不多,加上搜集到的环境史研究综述、环境外交史、国际关系等一些书目的个别篇幅,就其内容进行概述。针对该时期美国环境外交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尼克松当政时期的美国政府为切入点进行的环境外交研究;其次,冷战时期美国双边环境外交个案研究;第三,分时段进行的美国环境外交研究,当中有涉及冷战时期的篇幅;故本文主要以上述内容为主分门别类进行叙述。

一、以尼克松时期的美国政府为切入点进行的冷战环境外交研究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因为大名鼎鼎的“水门事件”和其战略性的外交成果使其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总统之一[]。实际上除了“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结束越战”等一系列卓越的外交实践外,尼克松还在环境问题上有所作为并且真正意义上开启了美国现当代环境外交事业的征程。在国内,尼克松于任期内关注环境问题,设立环境机构,签署系列环保法案。放眼世界,尼克松一方面以北约为依托建立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推动区域性环境外交;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保护机制的构建,筹备并且参与斯德哥尔摩环境会议;同时,谋求东西方环境对话,缓和冷战对抗氛围,与苏联签订环境协定,开展双边环境外交。可以说,尼克松政府开启了美国当代环境外交的擎始,故以该时期的环境外交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成为了冷战美国环境外交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主题的期刊文献、专业学位论文的数量也相对较多,论述也相对详细。

以“尼克松政府的环境外交”为主题的期刊论文主要有三篇。学者金海在2006年第三期《世界历史》上发表题为《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政府的环保政策》一文。该文论述了环保议题引起政府重视的背景原因,此时美国环保运动的新发展使得环保主义者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与此同时,作者注意到尼克松政府对环保议题的态度并非“从一而终”,执政后期,尼克松对环保问题也有所保留。作者分析了造成此种转变的美国国内的客观经济形势以及尼克松本人对环境政治期予的政治投机。虽然未对环境外交政策有所涉猎,但也为该方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国内背景参考。夏正伟、许安朝联名在2009年第一期《世界历史》上发表了《试析尼克松政府的环境外交》一文,除了更加具体的阐释了政府执行环境政策的动因外,该文还对政府在国际环境合作上作出的努力作出了详细的阐述,特别分析了美国对欧洲和联合国环境外交设想与行动的不同侧重点,并认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战略目标”是美国环境外交的主导因素,而此时的环境外交依旧为旧的外交模式所支配,处于辅助性地位。周赟于2009年发表的文章《浅谈尼克松环境外交》,相较于前两篇其分析和行文都过于单薄,这倒不负其“浅谈”之名。

就学位论文而言,可以看出,随着档案资料的逐渐公开以及研究的愈加深入,针对该时期美国环境外交的研究也愈加具体全面。上海大学许安朝的硕士学位论文《尼克松政府环境外交研究——以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为中心(1969-1972)》主要以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及其前期重要筹备会议布拉格环境研讨会为中心,从国际机制构建的角度探讨了此时美国环境外交的过程并分析了其特点与实质。青岛大学滕志波的硕士学位论文《美国环境外交的兴起及其特点研究》则聚焦于尼克松—卡特执政时期的美国环境外交进行分析;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对美国环境保护历史有一个简单的回顾;美国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历史十分悠久,甚至可以追溯至其进步主义时代,尽管那时的环保主义带有极强的功利色彩,环境保护特别是资源保护强调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可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美国对环境问题思考的超前性。而南京大学周佳苗的硕士论文《美国当代环境外交的肇始:探析尼克松时期的环境外交(1969-1972)》可以说是国内目前对于尼克松时期环境外交论述最为完备的文章。作者将尼克松时期的环境外交政策按照其不同的实施平台划分为北约框架下的区域性环境外交、联合国体系下的全球环境外交以及与特定国家之间的双边环境外交;考察了尼克松本人及其幕僚,国内社会状况等对环境事务的影响。本文引用了很多一手档案资料和文章专著,为该方向研究提供了很多启发。

二、冷战时期美国双边环境外交个案研究

除了对政策的详细探究外,一些个案研究也不断补充并支撑着该领域的发展。杨令侠《加拿大与美国关于酸雨的环境外交》一文就分析了美加双边环境外交关于酸雨问题的谈判。文章反映了从70年代末开始的美加双边就酸雨问题进行频繁交涉的过程,加拿大对待环境问题的积极态度与美国我行我素的单边主义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美国在美墨《空气质量协定》中的表现,相较于美加谈判则表现的更加积极,由此也再度证明了“国家利益”与“外交行动”的正相关。

渤海大学张旭的硕士学位论文《冷战期间美苏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则从“非传统安全”的角度出发,对冷战期间美苏在医疗环境领域的合作做了阐述。文章首先对“非传统安全”的概念内涵做了界定,分析了冷战期间促使美苏合作的动因;共同的利益诉求、冲突的严重后果以及第三世界的作用和多边环境的影响构成了美苏合作的主要动因[]。美苏就医疗环境等领域展开积极合作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医疗方面最为造福人类的项目莫过于双方合作消灭天花;而环境方面,双方于1972年签署环保协定,将就11个环境领域开展友好合作。

相较于其它国家双边环境外交的个案研究,冷战中美环境外交个案研究所占比重较多。夏正伟、许安朝《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与中美关系》一文论述了尼克松将环境问题视为同中国缓和关系的重要突破口,以斯德哥尔摩环境会议为契机,邀请中国与会,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中美首次在环境问题上的交锋。丁金光、史卉《中美环境外交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指出,冷战后期,双方在防治酸雨、医疗健康、清洁能源、大气污染等领域展开合作。赵旻佳的硕士学位论文《中美在环境问题中的合作与冲突》对中美环境合作与成就进行归纳总结,认为,不管是政府间的合作环境外交,还是非政府间组织及企业的合作,两国的合作依旧处于一个初步的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分时段进行的美国环境外交研究(涉及冷战)

如果说,上述两种研究角度均有管中窥豹之嫌,难以从整体的环境政策变迁和环境外交脉络审视美国环境外交,那么下述几篇文章则是力图弥补这种不足。从期刊方面来说,楼庆红曾发表《美国环境外交的三个阶段》一文,这是国内最早对美国环境外交进行跨时段研究的成果之一。作者在该文中将60年代以来兴起的美国环境外交分为“兴起阶段”、“停滞阶段”和“复兴阶段”并依次说明每个阶段美国环境外交涵盖的主要内容,冷战时期的环境外交内容主要被囊括在前两个阶段。作者认为环境问题已经被正式视为美国国家安全的支柱内容之一,环境外交已经成为了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预测环境外交将成为美国今后的外交重点[]。与该篇文章为互补,滕海键在2011年第三期《史学理论研究》上发表《美国环境政治史》一文,作者以时间为线,对美国环境政治史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环境政治史萌芽于六七十年代对资源保护史的研究,而对美国环境政治史的研究则兴起并发展于八九十年代[]。美国环境政治史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资源保护中出现的政治冲突、社会环保运动和反环保运动、公众环保意识与政府政策等等,表现出强烈的学科交融特点。外交是内政的衍生和体现,本文中涉及的,特别是1945年之后美国环境政治史的相关研究著作为冷战美国环境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学位论文方面,比较重要的是吉林大学徐蕾发表的博士学位论文《美国环境外交的历史考察(1960年代—2008年)》。文章将美国环境外交更细化的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分别是“20世纪60年代的兴起时期”、“70年代的‘环境十年’”、“80年代的环境外交缓慢发展时期”、“90年代重新重视外交”以及“新世纪单边主义环境外交时期(2001年-2008年)”。除了详细介绍了不同时期环境外交的侧重点和措施外,文章还引入了“环境安全”这一概念并阐述了环境安全观念兴起发展的历史脉络;作者认为环境安全是一种新的国家安全观念,包括资源安全、能源安全和生物安全;作者同样认为“环境安全概念促进了环境问题的政治化。[]”,正是由于环境问题的提出和不断的政治化,推动了美国环境外交的不断发展。

专著方面,目前国内没有专门以“冷战美国环境外交”为主题的研究专著,部分环境外交专著有涉及该时段内容的篇章。丁金光的《国际环境外交》中,第六章节依旧遵循时间为线来阐述美国环境外交,不过该章用了很大篇幅介绍了后冷战时代的美国环境外交,特别是克林顿政府时期环境外交政策和1997年美国发布的《环境外交报告》。黄全胜的《环境外交综论》,第三章内容以主要发达国家环境的外交政策为主,第一节以总统任期顺序阐述了美国不同阶段的环境外交构想。

四、总结以及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正如开篇所言,环境史于我国来说是一个起步较晚的新兴学科,而从环境史角度解读冷战更是一个新的挑战。目前冷战环境史的研究大致集中在军事环境史、冷战政策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冷战环境外交涉及较少。加之环境外交治理具备长期性特点,即诸如气候、水文治理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治理产生的具体影响需要一定的时间方可以显现评估。随着档案资料的不断公开,冷战环境外交课题依旧具备广阔的研究潜力。

就现有国内关于美国冷战环境外交的研究而言,国内学者们大都已取得“美国的环境外交是为其国家利益服务”这一共识。形式上,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较多,但缺少以此为主题的研究专著,部分专著仅有个别篇章论述。

就内容来说,尽管对尼克松政府时期环境政策的研究所占比重较大,但也不能说“尽善尽美”;行文分布较为散漫,以点切入而未能以点见面,缺少对议题的宏观把握。更重要的是,既然聚焦于冷战时代的美国环境外交,却缺少东方阵营特别是苏联的应对与反应,无论是其内部环境政治、立法还是其对外环境政策,都鲜有研究成果。并且,采取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注重从历史学、国际关系等角度看待环境问题,可有时忽略了科学技术、国内政治环境等要素在环境政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跨国家跨学科的环境史研究将会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冷战美国环境外交”这一大的课题下,以下几个方面有待补充:1、美苏环境外交与合作;2、美国环境外交个案细节分析;3、美国环境外交与国家安全政策等。

注释:

①.包茂红:《环境史的起源和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5页。

②.王之佳:《中国环境外交》,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35页。

③.搜索时间2017年11月14日

④.周佳苗:《美国当代环境外交的肇始—探析尼克松时期的环境外交1969-1972》,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世界史系,2015年,第14页。

⑤. 杨令侠:《加拿大与美国关于酸雨的环境外交》,《南开学报》,2002年第3期,第118页。

⑥.张旭:《冷战期间美苏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硕士学位论文,渤海大学世界史系,2016年,第13页。

⑦.赵旻佳:《中美在环境问题中的合作与冲突》,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外交学,2011年,第13页。

⑧.楼庆红:《美国环境外交的三个发展阶段》,《社会科学》,1997年第10期,第28页。

⑨.滕海键:《美国环境政治史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第3期,第122页。

⑩.徐蕾:《二战后美国环境外交发展问题浅析》,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世界史系,2012年,第25页。

猜你喜欢
尼克松外交环境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环境清洁工
25美分欠款
蒋介石气得骂了娘
漫观环境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
论环境雕塑
尼克松的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