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长征前后中国共产党关于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

2019-11-13 13:56高云飞中共沙坪坝区委党校重庆400038
新生代 2019年8期
关键词:川军东北军中共中央

高云飞.中共沙坪坝区委党校.重庆.400038

毛泽东曾经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1】在毛泽东“三大法宝”的著名论断中,统一战线排在首位,成为他心目中的“头号法宝”。由此可见,毛泽东对于党的统战工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在长征前夕和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地方实力派作了大量的统战工作,取得了卓著的成果,粉碎了国民党军队一次次的围追堵截,最终实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将长征前后分为三个时期简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

一、长征前夕对粤军陈济棠部的统战工作

1933年9月,粤军司令陈济棠被任命为第五次“围剿”南路军总司令,指挥粤军进攻中央苏区。此次“围剿”作战,作为地方军阀的陈济棠为了保存自身实力决定与红军建立联系。1934年7月,中央红军同陈济棠部达成了停战协议,双方建立起了秘密通信联系。9月,陈济棠派出代表来到中央苏区面见朱德,要求进行秘密谈判。中共中央决定抓住这次建立统一战线的好机会,为红军寻找战略转移的突破口。随后,朱德立即复信陈济棠,“表示愿就停止内战、恢复贸易、代购军火和建立抗日反蒋统一战线与之举行秘密谈判”【2】。

10月5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派潘健行(潘汉年)、何长工为代表,与陈济棠的代表杨幼敏等人在寻邬进行谈判。经过三天三夜的谈判,双方终于达成了五项协议:“一、就地停战,取消敌对局面;二、互通情报,用有线电通报;三、解除封锁;四、互相通商,必要时红军可在陈的防区设后方,建立医院;五、必要时可以相互借道,我们有行动事先告诉陈,陈部撤离20里。”这五项协议对于处在危急中的红军十分有利,尤其是最后一条,在红军保证不进入广东腹地的情况下,粤军后撤20里让路给红军通过,给红军的战略转移指明了方向,使红军基本顺利地通过了粤军控制的三道封锁线。

对粤军陈济棠的统战工作,使得红军连续冲破敌人三道封锁线,避免了不必要的伤亡,保存了红军的实力,为战略转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对于红军长征的最终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长征途中对川军的统战工作

红军长征进入四川后,中共中央决定利用四川军阀与蒋介石的矛盾和川军各部自保的心态对川军各部进行统战工作。朱德、刘伯承等原川军将领利用自己在川军中的老关系多次与川军将领通信进行统战工作,保障了红军的顺利北上。

1935年6月,中央红军在泸定城内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会后,中革军委根据会议决定,作出了兵分三路迅速夺取天全、芦山,实现同红四方面军会合的部署。此时,川军杨森部正在荥经、天全、芦山一带防堵红军北上。杨森与朱德早年是同学,北伐战争时期又是经朱德做工作加入国民革命军的,同时为了保存自身实力,“便授意其第五旅旅长杨汉忠出面与朱德联系,由杨汉忠派人送来信函、部队番号和联络信号,提出互不侵犯的要求。”【1】朱德见信后决定抓住机会进行统战工作,为红军北上创造有利条件,他立即回信道:“汉忠师长吾侄勋鉴:来函悉,吾侄深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殊堪嘉许,已按来意饬敝部先头与贵军切取联系,专复并颂勋绥!”【2】杨汉忠部最后只朝天放枪以掩人耳目,红军比较顺利地通过了荥经县。1935年夏,正当红一方面军要同红四方面军会师时,川军将领邓锡侯奉命率部侧击红军,朱德随即致信邓锡侯晓以“国难当头,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大义。邓锡侯便命令追击部队与红军保持一天行程的距离,以应付蒋介石。

此后,朱德、刘伯承等从大局出发,随红四方面军南下,为了争取川军并减轻红四方面军的压力。朱德于1935年12月25日发表致川军各级将领的公开信,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下定决心要灭亡中国,大敌当前,川军应该同红军结成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同时还号召川军与红军在三项条件下订立抗日反蒋军事协定:“(一)立即停止进攻红军和苏区;(二)立即允许人民群众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三)立即武装民众,作抗日救国军的后备队。”【1】不久,朱德致信川军二十九军军长孙震,表明了北上抗日反蒋的决心,并相约互不侵犯。这些书信消除了川军担心红军在四川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疑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川军对红四方面军的进攻。

1936年8月,朱德随同四方面军二过草地,北上甘南,为了减轻北上阻力,他于8月7日致信刘湘,信中指出:“德等率领抗日红军大举北上,实行团结一切抗日反蒋力量,收复东北失地。先生西陲重石,爱国有素,倘能与红军联盟抗日,共同奠定救国之初基,则国事幸甚,否则亦须建立爱国友谊关系,互不侵犯以保国防实力,勿为蒋贼离间,自相残杀。”【2】8月17日,他又致信驻甘南的旧友国民党军第三军军长王均及其下属,力陈民族大义,并希望其部让红军通过。此外,刘伯承也以故交旧友的名义,先后给许剑霜、邓廷秀等川康边防军旅长级军官写信,宣传中共的政策主张,劝他们勿与红军为敌。朱德、刘伯承等对川军的统战工作,对于减少敌对力量、减轻北上阻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长征完成后对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统战工作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率先到达陕北,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驻扎在陕西的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继续奉命“围剿”红军。东北军自九一八事变后就退入关内,广大官兵强烈希望停止内战、打回家乡;十七路军将领杨虎城将军出身农家,对于共产党及其主张抱有同情态度。这就为中国共产党对东北军和西北军开展统战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早在长征途中的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就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共中央的名义在莫斯科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宣言》指出:“无论各党派间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上或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墙外御其侮’的真,首先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苏维埃政府和共产党特再一次郑重宣言: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不管他们与红军之间有任何旧仇宿怨,不管他们与红军之间在对内问题上有任何分歧,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宣言》的发表为之后党对东北军和西北军进行统战工作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最终形成。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西安定县(今子长)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会后,中共中央根据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了统一战线工作,经过对在西北“剿共”前线的国民党各地方实力派的分析之后,认为张学良部和杨虎城部是首先能够争取的对象,并决定大力开展对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统战工作。

在瓦窑堡会议前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就已经以往来书信等方式同张学良建立了联系。1936年1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党和红军领导人发表了《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明确表示苏维埃政府与红军是“愿意与任何抗日的武装队伍联合起来,组织国防政府与抗日联军,去同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作战的。我们愿意首先同东北军来共同实现这一主张,为全中国人民抗日的先锋”【1】。随后,在周恩来、李克农同东北军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张学良多次密谈后,红军与东北军达成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互不侵犯、互派代表等协定。于此同时,中共中央先后派汪锋、张文彬等人多次与杨虎城商谈联合抗日的问题,并最终同十七路军建立了互不侵犯、取消经济封锁、建立军事联络、联合抗日等比较牢固的关系。从1936年上半年起,红军同东北军、十七路军之间就实际上停止了敌对状态。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取得了在西北地区的首个胜利。

对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统战工作,为中共中央将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巩固了长征胜利的成果;同时,初步形成了西北大联合的局面,对国内政治局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而推动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党和红军迅速投入到抗日战争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川军东北军中共中央
中共中央文委发给郭沫器的特殊信件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要点速读
用忠诚和担当警卫中共中央——中央警备团与开国大典
从川军看黔军的发展
谈东北沦陷谁之过
川军将士抗日出征歌
为何是川军?
浅析1928—1936年张学良对日态度
论西北“三位一体”大联合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