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户时代日式“华夷秩序”之探究

2019-11-13 13:56徐敏山东大学山东济南250000
新生代 2019年8期
关键词:琉球日式秩序

徐敏.山东大学.山东济南.250000

一、日式“华夷秩序”的萌芽与发展

日本加入华夷秩序较早,起初它与中国保持较为密切的关系。它一开始乐于学习中国的文化、科技、思想甚至于政治制度,并且积极地与中国开展对外贸易。但是它与中国一直是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态度。

“景初二年六月,倭女王遣大夫难升米等诣郡,求诣天子朝献,太守刘夏遣吏将送诣京都。”【4】511女王向汉朝请求册封希望借此加强自己的力量。她和周边狗奴国关系不睦,国与国之间斗争十分激烈。在小国纷乱斗争之中,日本逐渐走向统一。日本在4世纪中期完成了国家统一,又快速发兵朝鲜。当时高句丽、百济以及新罗正处于三足鼎立之时,而且百济想要依靠外力去抵抗新罗和高句丽。“日本则企图利用这种形势,在朝鲜建立自己的统治势力。两国的这种想法终于导致日本的侵略行动。”【5】随后百济臣服于日本,成为日本的朝贡国。这表明日本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以自身为中心的大国意识。

到了隋唐年代,日本大和民族思想里固有的自立意识再次萌芽。圣德太子时期,日本国派去隋朝的使者小野妹子,一方面参拜隋朝皇帝,另一方面来中国学习佛法。后遂给隋炀帝呈现国书,信的开头是“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6】虽然日本的这种做法在礼节上已经表现出了傲慢,但是当时的中国天子依然任命相关使节在第二年前去日本国传达圣意及进行交流,只不过当时隋朝派去的使节之品级较低。【7】“日出处”在字面义上有比“日没处”要高一层次,这说明日本想冲出东亚华夷秩序的心理是早就有的,也表明了日本开始谋求和中国进行平等的外交关系。

日本大化改新后开始公开挑战以中国为主导向外辐射的华夷秩序。公元663年8月下旬,日本和唐王朝发生了双方交战历史上的第一次战争,即白江村战役。“遇倭人白江口,四战皆克,焚四百艘,海水为丹。扶余丰脱身走,获其宝剑。伪王子扶余忠胜、忠志等率其众与倭人降,独酋帅迟受信据任存城未下。”【8】这是日本第一次以武力手段妄图冲出华夷秩序,说明此时的日本“为了维护自己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开始与以中国为主体的‘华夷秩序’发生正面冲突。”【9】

元朝忽必烈两次入侵日本,但皆因台风阻挠遭到了失败。日本中断了和元朝的贸易往来,元朝要求日本继续对华恢复朝贡关系,但是遭到北条时宗的拒绝。1271年至1272年忽必烈又两次遣使以武力要挟,北条时宗坚持拒绝和元朝来往。

15世纪初期,足利义满将军通过种种做法向中国友好示意,开始对明朝皇帝进贡称臣。此时日本绝非因崇拜中国体制和文化而回到传统华夷秩序之中,此次称臣只是一种谋求经济利益的心理在起作用。1577年,丰臣秀吉妄图构建一个“东亚新秩序”。“会琉球入贡,秀吉嘱其国,求通于明。曰:明不听我言,我当发兵伐之。”【10】由此可见,他不仅想建立一个日式“华夷秩序”,而且想要统治中国。1592年文禄之役爆发,这场战争演变成一场日本企图冲破传统朝贡体系、建立日式“华夷秩序”的斗争。

二、江户时代日式“华夷秩序”之特征

17世纪初期江户幕府建立,从丰臣秀吉挑战中国的失败结果中吸取教训,幕府初期遂不敢再明目张胆地和中国碰撞交战。

要输出二叉树,采用层次遍历,即需要链队列结构来实现,因此先声明链队列每个结点的抽象数据类型LKQueNode,包括两个成员,指向二叉链表的结点类型bitree的data指针和指向LKQueNode类型的指针。为方便操作链队列,再声明链队列的抽象数据类型LKQue,包括两个指向链队列队头队尾的front和rear指针。代码如图4所示。

(一)大君外交体制下对外贸易的封闭性

大君外交体制这个说法是日本学者中村荣孝最早提出的。其含义为日本国在征夷大将军的领导下,与周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文禄初年,日本官方拟定了朱印船制度。这种制度是让航行到日本的商船证明自己的航行目的,并且需要持“朱印状”这种证明文件,让他们证明自己是合法商船。在17世纪初期,德川家康给柬埔寨国王写过一封信,在信中他也强调了朱印船制度。在此之后,德川家康为鼓励商船航行,又进一步发展了朱印船制度。1633年,幕府当局又规定不许派遣日本人出海,偷渡者死罪。除了朱印船这类船舶以及该船上相关的船员之外,其他本国国内的人一律不准通过任何方式外出。朱印船制度缩小了日本与中国贸易往来的范围,贸易封闭性渐露。

16世纪初期,基督教逐渐进入日本。但是德川家康对基督教并无兴趣,而且他担心那些基督徒对日本领土有觊觎之心,便在1612年对直辖领地颁布了禁教令,这是日本幕府最早的禁教令。随后禁教令传播到国内各地,全国上下开始大肆破坏基督教堂、驱逐教士和强迫信徒改变信仰。直到1639年,日本政府严禁葡萄牙商船进入日本,并把栖身于长崎的葡萄牙人全部驱逐出日本。17世纪40年代,日本把荷兰商馆从平户转至长崎之地,锁国政策于此告一段落。如此一来,“闭关锁国时期,日本绝大多数技术的发展都停滞了,整个日本的发展变成了内向型。”【11】

1715年,日本创立“正德新例”,这是由学者新井白石所提议的。“正德新例”规定了中国商人必须手持日本给的信牌,才可以自由航行到日本经商。日本为限制与清朝间的贸易,向来日本的中国船只发放信牌,限制输出大量贵金属等。这个规定使清朝政府十分不满,但康熙皇帝最终许可了日本的这种做法。这一时期日本限制贸易进口,缩小交易范围,在这种封闭环境之中,其脱离“华夷秩序”的野心跃然纸上。

(二)思想上由“慕华”到神国至上成为主流

日式“华夷秩序”的构建和逐步发展有一定思想理论在起作用。

德川幕府时期的山鹿素行是复古神道典型的代表人物,他在早期推崇中华文化。他自年少时期便开始学习程朱理学,到了而立之年依旧专攻朱子之学。他说过,“……神道虽属我国之道,……吾辈不祥之点,终不得解。”【12】但他后来转变成了日本主义者,并积极推崇日式“华夷秩序”。他强调日本才是真正的中华。他认为,中国虽然经历的时间很长,但是多次改朝换代,天下也跟着变化,而日本自从神武天皇执政之后,从来没有进行像中国那样的皇帝更迭,他们是万世一系的国家。

本居宣长从神道思想出发,用神国精神来增长其民族优越感,排斥中国思想和文化。他在神国观念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国体观。他认为日本是最优秀的国家,大和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他的书籍《古事记传》中的一些内容极力阐述了日本的神国观念并将之推至顶点。“世中万物皆变,蔚我天皇的皇统永远不变”。【13】可以说,“本居宣长是最早从古典出发、系统地阐述神国论,并形成国体观的人,他的国体观后来成为国家神道的理论渊源之一。”【14】

佐藤信渊对日本古代书籍《日本书纪》及《古事记》进行了研究。他受到本居宣长的影响,把书中“天照大神”等更加神化,强调日本国有神的庇护,大和民族具有神圣性和优越性。他撰写了《宇内混同秘策》,强调日本的雄威足以征服周边众多“蛮夷”,为了在亚洲取得统治地位,应该先征服满洲。他以这种思想鼓动当局者不安分守己,萌发对外扩张的想法。

(三)外交态势上对周围国家充满压迫性

进入近世社会,日本复古主义学者所推崇的“神国观念”对幕府对外政策产生较大影响。武士成为这一时期的社会主导,武士阶级特有的尚武精神使得日本对周边国家的武力压迫十分频繁。

琉球和日本在地理位置上比较接近,日琉贸易往来主要依靠萨摩藩主岛津久光主持。德川幕府形成之后,德川家康要求琉球前去朝贡,并让琉球成为两者之间交往的媒介。琉球拒绝了德川幕府这一要求,幕府便让萨摩藩主岛津去征伐琉球,琉球最终败于日本。江户幕府占领了琉球所有的领土,并将土地所有权写入正式文件之中。但是,日本担心中国会因为这件事情对日本进行报复。为了自身便利,日本当局让琉球依旧和中国进行经济往来。自日本入侵琉球之后,他们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生重大的变化。日本凌驾于琉球之上,琉球被纳入日式“华夷秩序”圈。

在传统华夷秩序之下,“朝鲜与日本在交往过程中皆抱有一种自我优越感,并企图把对方纳入以自己为核心的华夷秩序圈,结果导致双方对相互政治关系产生认识上的偏差,以致构成摩擦。”【15】日本大君外交体制的主要针对目标是朝鲜,两国在江户时期产生了很多政治层面的交往问题。由于两国皆想把对方视为彼此之朝贡国,遂发生国书篡改事件。壬辰战争后,日本对待朝鲜的交往事务主要交给对马岛处理。日本在国书中把朝鲜当成藩属国,对马藩主为了让双方和平交往,避免正面冲突,就多次修改国书,满足两国的心意。到了江户时期,为了缓和两国因丰臣秀吉入侵而发生的外交中断这一矛盾,对马藩主继续展开了这种特殊的外交方式。对马藩主常常擅自把“日本国源秀忠”等改为“日本国王”。“日本国王”曾是明朝给日本的册封。

自国书篡改事件出现以后,日本与朝鲜之间的外交关系发生变化,尤其是日方当局对朝鲜国的外交政策发生改变。过去日本国书中幕府将军的自我称谓都是“日本国源某”,此外日本国书上使用的年号是明朝的年号。但是在这个时期,在外交文书中他们均自称为“日本国大君”,并且强制要求朝鲜文书中也这样称呼日本将军。这明显体现了日本想在地位上高于朝鲜、将朝鲜也纳入日式“华夷秩序”之中的企图。

三、日式“华夷秩序”对其近代道路选择的影响

德川幕府时期日本已完全脱离传统华夷秩序,大君外交体制已经建立。在这种政治背景下,江户时期日式“华夷秩序”对日本近代发展道路的选择有双重影响。

(一)使近代日本弃儒从西、提高其民族自信心

日式“华夷秩序”对近代日本弃儒从西、增强民族文化竞争力以及提高民族自信心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在资本主义世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国家间的竞争力不仅仅是经济和军事上的较量,同时也加大了文化竞争的比重。日本发现如果继续学习中国儒家文化,不向西方列强学习它认为的先进科学技术及先进文化,就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列强的侵略。于是日本选择弃儒从西,使其在变幻叵测的时局中具有较强竞争力。

1853年日本发生了著名的“黑船事件”,在美国的坚船利炮下日本政府人员经过激烈争论,最后同意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没过多久,初具独立精神的日本人决定单方面撕毁这些屈辱的不平等条约。日本派出以岩仓具视为主的岩仓使节团出访欧洲和美国,他们环游欧美的初始目的之一就是要收回自己的民族权利。他们在当时发布的国书中也表达了要修改不平等条约的意向。凭借国家正值明治维新改革之际,日本愿谦虚谨慎以大礼向欧美各先进国家学习;向欧洲和美国阐明明治政府的发展政策和希望,依据国际公法,更改过去的条约,制定属于日本特有的政治体制。

经过不懈努力,日本开始逐渐收回部分民族权利。日式“华夷秩序”中很强的包容性不仅使得日本文化可以在坚持自己民族的特色前提下不断发展,同时有助于提升民族地位和自信心。

(二)加快近代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

江户时代日式“华夷秩序”的精神内涵促使近代日本走帝国主义道路,给周边国家、尤其是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灾难。“近代以后,日本强调打破华夷秩序,是为了打破该秩序对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约束。”【4】13要清楚一点,日本文明开化的倡导者——福泽谕吉,他所倡导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归结点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

福泽谕吉在明治十八年发表了震惊各界的《脱亚论》。《脱亚论》一方面表达在当时那种国际环境下,亚洲各个国家随时都有可能沦为西方列强口中的猎物,日本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斩钉截铁做出的选择;另一方面这篇文章也是掀动日本帝国主义浪潮愈演愈烈的飓风。

福泽谕吉认为日本虽然位在亚洲远东地区,但“如果想使本国文明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定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而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16】他认为日本民众的精神思想已经开始向先进欧美学习,自觉地脱离不思进取的亚洲;中国和朝鲜两国已经达到了不能自救的地步,所谓的仁义礼智信都是空虚的幌子。日本一边受着西方威胁,一边看着中国和朝鲜的境遇,与其坐以待毙或者等待中国崛起,不如自己脱离亚洲,于是它选择了追随西方列强。

但应注意的是,日本在决心跟着西方列强的步伐奔走之时,它所采用的残忍手段正是通向近代帝国主义道路的利器。它没有选择正常的发展路径去使不同文明相互融合,而是采取了发动甲午侵华战争这样蓄谋已久的手段。这与西方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如出一辙。在日式“华夷秩序”观念影响下,日本逐渐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结论

日式“华夷秩序”是研究日本对外政策的重要线索之一。江户时期日式“华夷秩序”有其鲜明特点,对外贸易上的封闭性;思想上自我意识膨胀,复古神道发展,由“慕华”发展到神国至上;外交态势上,日本以残酷的军事手段压迫琉球和朝鲜,充满压迫性。总之,理解江户时代日式“华夷秩序”的发展,可以更好地理解日本近代的对外政策,探究日本的民族特性和心理状况,为进一步研究日本提供一些参考。

猜你喜欢
琉球日式秩序
打击恶意抢注商标 让市场竞争更有秩序
中国琉球语研究现状
秩序与自由
秩序
“日式脸型”也能打造时尚感的妆容
琉球王国
瀛海饮魂 匠心之作
悲愤琉球
乱也是一种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