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团辅活动缓解初三学生升学心理压力

2019-11-13 05:51何芳
报刊精萃 2019年6期
关键词:团体辅导方案

何芳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二中学

当今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小学生普遍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而学习压力则是其心理压力的最主要来源。对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初中生来说,一方面其身心发展不平衡,情绪发展不稳定,无法有效解决遇到的困难,而另一方面其学习任务逐渐加重,学习压力大,家长、老师对他们的期望很高,这两方面的因素容易影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对有较大学习压力的初中生进行辅导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初中生而言,其中初三学生的学习压力最大。目前,以初三学生为对象进行学习压力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层面,而实践干预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开展实验干预研究,设计出合理有效的干预方案,以缓解初三学生学习压力,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一、学习压力概述

“压力(stress)”一词,最开始是物理学领域中的概念,主要是指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使其产生形变的外力。后来研究者以人类为研究对象考虑外来刺激对人的影响。因此 stress 有时也会被翻译为“应激”。关于人的压力的研究,主要有生理学取向、社会学取向和心理学的取向。最早对人的压力现象进行研究的是生理学视角。加拿大著名内分泌专家Selye(1936)对压力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第一次提出了系统性的压力理论,Selye 因此被认为是压力研究的鼻祖。他认为,压力是人和动物应对环境不良刺激产生的生理性反应,具有非特异性。早期压力研究的另一个视角是从环境的刺激事件入手,也就是社会学的研究取向。社会学取向的观点认为压力是使人产生紧张情绪的环境刺激,即压力是由外部刺激事件导致的。例如,Beehr(1987)认为压力是由于某种特定情境使人产生了生理或者心理变化,并由此产生的不平常或者出乎意料的反应。压力研究的生理学取向和社会学取向关注更多的是个体的客观生理变化或是外部客观刺激的作用,但是却忽视了人主观的心理作用。心理学取向的压力研究则更多的关注个体的心理因素。心理学取向的压力研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 Lazarus,他系统地提出了压力的认知交互理论,认为心理压力是“当个体将环境事件评估为需要耗费或超出其个人资源,并威胁其个人身心健康时,个体与环境的一种特定关系”。该定义既考虑了压力产生的环境因素,也考虑了个体在面对环境刺激的认知因素,并阐述了二者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团体辅导在心理干预上的优势

目前,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方式多种多样,而团体辅导有其独特的优势:

(1)团体辅导的工作效率高,节省了一定的人力和物力。个别辅导是一对一帮助学生,而团体辅导则是由一个领导者同时对多个团体成员进行辅导,大大增加了辅导人数,节省了辅导的时间与人力。

(2)团体辅导的沟通模式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其对个体的影响面也更广泛。不同于个别咨询的一对一沟通模式,团体辅导是多个人同时进行沟通,是多向沟通过程。成员在团体中会因为与其他成员存在类似的问题而引起共鸣,他们在群体里面可以从多个视角了解自己,转变自己不合理的观念。

(3)成员在团体中获得的感悟与习得的新技能能更好的迁移应用到其实际生活中。从某种程度上说,团体辅导所形成的小群体是社会交往情境的缩影,成员在团体里面的收获也更容易保持并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三、团体辅导方案的针对性

首先,本研究的团体辅导方案是以压力接种训练为设计依据。对于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而言,其理论依据尤为重要,它为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指明了方向。目前很多团体辅导实验研究存在一个弊端,即其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是依据一个普遍的理论依据来设计,这会导致团辅方案的主观性太强。以压力干预为例,这就是压力的一个普遍性理论,这个理论模型只是给出了压力产生的机制,但它并没有给出压力干预的具体模式。如果仅以认知交互作用理论作为压力团体辅导方案设计的理论基础,就需要研究者主观确定具体使用哪些技术去干预压力,又该设置哪些团辅单元等,显然其主观性太强,缺乏客观依据。本研究中的学习压力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是以国外应用较为成熟的压力接种训练(SIT)为理论依据,这就很好的避免了上述弊端。压力接种训练(SIT)有很成熟的干预模型,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目的与干预技术都很清晰,以此为参照来设计团体辅导方案,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其次,本研究在设计团体辅导方案之前对初三学生的学习压力特点与心理特点进行了研究分析。初三学生学习压力特点研究表明初三学生的任务要求压力、竞争压力、期望压力较大,而其中的任务要求压力则具体反映在学习方法和时间的运用上不合理,因此分别设置了学习方法、时间管理等单元,而竞争压力和期望压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合理的认知导致的,因此团体辅导方案针对学生对学习、考试、他人期望、自己的认知方面进行了重建。此外,考虑到初三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不够成熟,所以在设计团体辅导活动时,没有设计过多理论概念化活动,而是把部分方法概念与活动灵活结合,让成员有兴趣参与团体辅导活动中。

在对中小学生利用团体辅导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建立在心理健康工作者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感性认识的积累需要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来完成,这也是研究者以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团体辅导方案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烂脸了急救方案
十二星座家长怎样辅导作业
杨艳丽老师辅导的日记画
“自然态”科技创新辅导之无心插柳
黄欢欢老师辅导的日记画
中国队获第59届IMO团体总分第三名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
和谐班子——团体活力的绝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