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就业的高等教育结构剖析

2019-11-13 04:38董波秦蕊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26期
关键词:就业大学生

董波 秦蕊

摘 要 安徽省高等教育实现了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同时,高等教育内部结构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限制了高等教育功能的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人才需求脱节,增加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因此,应加快安徽省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需关系;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结构调节作用;建立人才需求预测系统,建立健全高等教育结构评估体系和监测预警体系。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高等教育结构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识码:A

安徽省是一个具有良好教育传统的地区。它已经形成一种多层次、多形式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对安徽省高等教育结构的现状和创新发展进行研究,能为未来安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用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安徽高等教育结构的创新发展,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确保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实现,这是与安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有关的重要课题。为此,首先要调查分析安徽省高等教育的实际状况,找出安徽省高等教育结构的基本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安徽省高等教育结构的发展提供客观依据。

1安徽高等教育结构现状研究

1.1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基本现状

“层次结构是高等教育中层次间的组合比例关系,它是纵向结构,又称水平结构。”通常是按照学历层次划分的。层次结构体现不同层次的高校培养相应的大学生规格。层次的要素通常包括大专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博士和硕士学位)。2018年,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校达到110所,其中本科院校47所,共招收学生335979人,在校人数达113.9万人;研究生招生23870人,在校研究为63464人。研究生和本科生入学率为1:14.0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2.2%。

1.2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基本状况

所谓的专业结构,即高等教育不同领域的构成,通常是指学科的结构。包括高等院校的类型结构,如医学院校,工科院校,农业院校等。中国大学现有的学科结构设定以精英教育的方针为主。目前,有13个大学科类,如文学、农学和法律等。2018年,安徽省共有本科院校47所,其中综合性大学5所,理工科院校14所,农林院校1所,医学类5所,15所师范学院,专业较为齐全。

1.3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基本现状

“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是指不同的办学方式及其比例关系,即一般高等教育与其他各种类型高等教育之间的比例,又称类型结构。”如今,安徽省已形成了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自学考试等多种类型共存的高等教育结构。在普通高等教育中,公立、私立学校、部属院校与地方院校共存。

1.4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基本现状

布局结构是指高等教育机构的区域分布,即在不同地区或区域结构中分布的比例和类型。高校的合理布局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最大功能释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主要取决于国民经济的区域布局。安徽省高校分部情况如下表。安徽省高校区域发展不平衡,高校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合肥、芜湖、蚌埠等城市,安徽省省会合肥市拥有普通高校49所,占安徽高校数将近一半。

2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导致的就业结构变化对高等教育结构提出的挑战

2.1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就业结构变化对高等教育结构的挑战

2011到2018年,安徽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其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推动了发展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安徽省在经济结构调整变动中呈现出以下特点:随着安徽经济的持续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也在加快,三大产业的比重也越来越合理,就业结构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进而对高等教育结构提出新的挑战。

2.2技术结构发展导致就业结构变化对高等教育结构的挑战

以工业为例,近十年来,安徽省的工业化进入了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的阶段,产业发展加快,这导致了技术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安徽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住房,汽车,电子通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劳动力产业的发展。相应地,工业的先进结构导致了先进的就业结构,两者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但是,在不同工业化阶段,不同类型技术占主导地位的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存在差异。在工业化初期,除高新技术产业外,其他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逐步提高,特別是在机械制造业;在工业化中期,主导产业劳动力的就业吸纳能力大幅下降,而低技术机械制造业和传统产业也呈现出相同的趋势。

3基于大学生就业安徽省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方法和手段研究

3.1人才需求预测系统建立

近年来,安徽省高校毕业生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加快构建高校人才需求预测体系迫在眉睫。为了尽量减少这种“供需”偏差,大学毕业生更接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预测系统的建设应列入有关部门的议程。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需求进行全面、不间断的长期预测,成立由省政府有关部门牵头,教育部门、劳动保障部门、人事部门,有关工业部门和其他部门参与的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实施定期联合会议制度,缓解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3.2制定和完善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

应充分考虑到安徽省的基本情况,制定出符合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需、具有安徽特色的科学合理规划,总体上应坚持质量中心原则和统筹兼顾原则。

(1)质量中心原则。2011到2018年,安徽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后,适时调整安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由“规模中心”转移到“质量中心”上来,这对安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统筹兼顾原则。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效果取决于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研究型大学的作用,又要关注面向地区的教学型大学的作用,同时要重视专科学院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同时将职业教育性质的高校放在相应的重要位置。

3.3构建高等教育评估体系

(1)建立科学化的动态评估体系。高等教育结构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对高等教育结构的理想评价应包括过程和总结性评价,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做出相应的鉴别与判断。过程评价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过程评价在高等教育结构发展过程中不断收集信息,并根据高等教育结构的具体情况判断其存在的利弊,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过程性评价不仅考虑高等教育结构的过去,还重视现在更着眼于高等教育结构的未来,通过评价促进高等教育结构在原有水平上的优化,了解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保证学术质量。

(2)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化的评估队伍。评估机构最宝贵的资源之一是专家。因此,评估机构必须加强专家队伍的建设和标准化。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严格选择具有较强专业性,道德水平高,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的人才能进入专家队伍;其次,专家应具有广泛的社会代表性,应包括来自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等。同时,为了更好地维护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来自高校的专家都应占较大的比例。

3.4建设高等教育结构监测预警系统

建立高等教育结构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对于政府从宏观层面把握高等教育发展,保证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的良性运行,促进高等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充分考虑高等教育结构与安徽省经济整体运行特点的密切关系。科学建立高等教育结构监测和预警的长效机制。根据安徽省的情况,高等教育结构监测指标体系的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充分反映安徽省高等教育结构的主要方面。(2)客观性原则。构建的指标体系应有利于客观反映高等教育的实际和人们的真实感受。(3)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的指标应有助于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并应尽可能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4)相关性原则。选定的指标必须与高等教育結构密切相关,对大学生的就业具有重要影响。

作者简介:董波(1984--),男,安徽省泗县,汉族,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秦蕊(1989--),女,安徽合肥,汉族, 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陈杰,徐吉洪.浙江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对策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0(06):19-22.

[2] 张秀红.科学发展观与高教事业的和谐发展[J].教育科学,2006(03):44-47.

[3] 韦光萌.过程评价刍议——从检测到监测的思路转变[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05):182.

猜你喜欢
就业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