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四环双融”实践育人体系模型研究与实践

2019-11-13 09:12初晓于洪伟
科技创新导报 2019年16期
关键词:民办院校实践育人计算机

初晓 于洪伟

摘   要:本文通过构建“四环双融”的实践育人模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专业实践环节,形成以“课内实验”+“课外实训”+“第二课堂”+“社会服务”为重要环节的“四环”实践育人模式。其中实验、实训平台是专业实践育人的基础,第二课堂和社会服务是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的升华,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有机融合。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实践育人在最大化丰富和发展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同时对进一步推动民办院校转型发展具有深远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四环双融  实践育人  民办院校  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6(a)-0230-03

实践育人是指在尊重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在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增强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实践育人是大学生“人格成长、专业成才”的必由之路。

自2015年起,教育部、人社部、国资委等大力推动建设“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教育部思政司司长张东刚表示,高校实践育人建设计划已列入“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将作为下一步高校测评的重要内容。在国家政策的支持的导向作用下,政府和社会对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尤其是在高等院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实践育人已成为高校,尤其是民办院校应用型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

计算机专业作为全国院校中开设规模最大的专业,突出专业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对每个学校来讲都提出了重要的挑战,尤其是民办院校,面临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专业特色的凝练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迫在眉睫。

1  国内外现状研究

国外实践育人模式的开展有较长的历史,积累了较丰富和成熟的教学经验。在欧美国家的很多高等教育学院,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都是正规教学计划的重要部分,并给予一定学分,不仅能发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内教育界对实践育人体系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国内高校开展实践育人活动主要采用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多所知名院校提出了符合自身办学特点的实践育人体系模型。虽然社会各界给予实践育人极大的关注,但目前大部分实践育人体系都没有将专业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存在“重专业、轻育人”的问题。

2  “四环双融”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

在高等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大背景下,本文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思想,在总结现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调研区域经济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的导向,构建了“四环双融”的实践育人体系模型和“三位一体”第二课堂活动模型。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达到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就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2.1 构建“四环双融”的实践育人体系模型

本模型通过“课内实验、课外实训、第二课堂、社会服务”四个环节,将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提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开展社会服务项目旨在搭建实践教育平台,通过服务换资源,吸引更多的企业,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人才需求和就业机会,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做到理论和实践真正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为社会服务,达到学以致用,学而能用,学用相长。通过“3个建立”(即建立完善有力的实践育人专门机构;建立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完善的“学生、教师、企业”三方考核机制),健全实践育人保障体系。

2.2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实现课内课外有机融合

第二课堂活动在优化知识结构、提升专业素养、培育创新意识、提高创业能力、扩宽就业领域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本研究系统化构建了基于专业、就业、创业的“三位一体”第二课堂活动新模型。模型采用弹性学分制度作为激励,为学生个性发展预留充分空间。本模型被校内外9个专业借鉴推广,实践证明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明显提高。

2.3 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现校内校外有机融合

民办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重点大学存在同质化问题,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能有效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践行实践育人理念。计算机专业立足区域经济发展,从培养供需对接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出发,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模式,创建了“3模式、4共建”的校企合作联动机制。即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为宗旨,通过创办特色学院、建设实训基地和推动产学研合作三种模式,开展政校企专业共建、课程共建、教材共建和实训基地共建,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具体措施主要包括成立特色学院;承担专业共建项目;引入专业认证机制;开展特战训练;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等形式,将创新教育融入各个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为学生营造课内课外创新活动平台。

2.4 推动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助力课内与课外融合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实践正在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大规模培养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民办院校近年来的关注重点。国家近年来出台的教育政策,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到《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直到《教育信息化2.0》,均提出要有效的将信息化技术引入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计算机学科前沿发展异常迅速,传统课堂教学,尤其是实践性课程的传统教学已经跟不上知识的脚步,改革与发展势在必行。在专业授课中,我们将传统教材与MOOC资源,教师自制微课视频,课程教学用ppt,习题库,课程案例库及电子图书等信息技术资源相结合。同时融合了传统课题、电脑端、移动端等多种教学环境,利用超星泛雅教学平台搭建云课程,开发移动数字化学习资源并上传至网络云课程平台;利用超星学习通终端APP创建云班课,学生加入教师指定班级参与教师安排的各项活动;超星学习通可以完整地保留每个学生的学习痕迹,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同时,以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实施辅助拓展学习,利用微信群、公眾号发布创新技术、学科前沿、开阔看学生视野,激发了学习兴趣。通过信息化教学改革,有效的将课内教学与课外自学结合,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5 實现教学方法手段多元有机融合

计算机专业大部分课程的教学都包括理论、实验和实训三个环节,针对不同教学环节,应采用对应的教法与学法有机融合,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在基础理论教学环节,教师主要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讲授;学生配合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与阶段测试;算法设计环节:教师采用典型案例分析法和动态演示法,直观易懂;为调动学生兴趣,为学生设计了体验式教学和角色扮演法。在问题求解过程中,教师通过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为实际问题抽象建模,通过兴趣与项目驱动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配合学生的角色转换、算法评优,推进探索式学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翻转课堂环节,教师在线上制作教学资源、完成师生互动,在线下实体课堂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对学生进行评价与反馈。学生通过视频学习、资料查阅、小组讨论、分工合作、成果展示等形式,推进“双主”教学模式的开展。

3  结语

计算机专业构架的“四环双融”实践育人模型充分考虑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紧密对接,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实现校内外有机融合,建立常态化运行机制,利用企业、行业等信息资源,弥补高校在实践育人工作中的缺陷,切实增强实践教育水平,实现大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大力推进第二课堂活动,以赛促学,学生在各类竞赛中率获佳绩,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张分分.高校实践育人多维路径研究[D].河南大学,2014.

[2] 范庆彤.“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9,32(3):107-109.

[3] 李志敏,王健庆.创新实践教育体系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IT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14):181-182.

[4] 初晓,冷泽,潘龙,于洪伟.计算机专业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长春财经学院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1):218+220.

[5] 龙菊梅.会计专业“四环双轨”实践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21): 82-83+105.

猜你喜欢
民办院校实践育人计算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基于民办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慕课平台使用情况研究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