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方位活起来

2019-11-13 15:56张蓉蓉
艺海 2019年9期
关键词:剧团遗产戏曲

张蓉蓉

〔摘 要〕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澧洲荆河戏剧种,全国仅一家专业剧团,非遗传承人既是技艺的表演者也是也是非遗活态保护推广者,传承人;澧洲荆河戏,既要抢救资料,又要不断走向市场,活跃在舞台上,只有与网络结合、利用媒体宣传,才能扩大其影响力,扩大观众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体保护,才能传承好非物质遗产保护。

〔关键词〕非遗保护;多方位推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戏曲艺术数百年深受人民喜爱,滋养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荆河戏起于明初永乐年间,明末清初秦腔戏班随李自成军来到澧州,艺人们四处流散,到清代初年基本完成了楚调与秦腔的"南北结合",形成荆河戏弹腔的“南北路”。澧州荆河戏是在湘西北及湖北荆州、沙市等地流行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因流传于长江荆河段而得名,历史上曾有上河路子、大班子、大台戏等名称,抗战期间又曾被叫作楚剧、汉剧、湘剧,1954年正式定名为荆河戏。

荆河戏的传统剧目较为丰富,保存下来的有五百多出,其中包括整本戏四百五十多出,散折戏六十多出。荆河戏的表演讲究内、外八块的功夫。“内八块”功夫指人物的喜、怒、哀、乐、惊、疑、痴、醉等内心情感,“外八块”功夫则指云手、站档、踢腿、放腰、片马、箭步、摆裆、下盘等八种外部形体程式动作。荆河戏以武戏见长,尤以各种姿态的“拗军马”“抖壳子”最具特色。

荆河戏音乐南北交融,别具韵味。荆河戏北路唱腔保留有由秦腔向弹腔衍变过渡后期的呔腔,属荆河戏独有的特殊唱腔。另有一种北路唱腔,用南路定弦演唱,名为“南反北”,又称“子母调”,用以表现人物的思虑、悲伤、恐怖等各种情绪,而子调则表现病危、死亡等情绪,这在其他皮簧腔剧种中亦较为少见。荆河戏南北路唱腔中还有很多特殊唱法,如十八板、十三板、正八句、龙摆尾,南路正反“马头调”“八块屏”等等。荆河戏唱腔响亮、气势宏大,演员用嗓根据行当不同而有所区别。须生多用边嗓和沙嗓,小生、旦用假嗓,花脸用“本带边”,小花脸、老旦则用本嗓,念白主要采用澧州官话。澧州荆河戏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有大量珍贵的原始曲牌、堂曲、打击乐谱等,在语言学、民俗学、民族音乐史等方面均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由于多种原因,湖南的5个荆河戏专业剧团,有4个已先后解散或解体,只剩一个澧县荆河剧团还在艰难地支撑着。在此情势下,抢救与保护荆河戏已是刻不容缓。

一、让荆河戏活起来,传承人应该有技艺、有活力

我认为,戏曲传承人不仅是优秀表演者,而更应是活态保护的践行者。只有演出,才能让荆河戏活在人们记忆里,活在大大小小舞台上,不仅活在口传心授中,也应该活在动态发展中。

荆河戏的生命力体现在鲜活的舞台性。我从艺三十五年,出演三十多出戏,作为传承人后,组织复排了《二度梅》等十多出传统折子戏,先后创作排演了新编剧目《夫人令》《郑官恩怨》《蒋诩武》《城头山》。

我县演员青黄不接,笔者忧心忡忡。我们向政府提出培训小演员的请示,不久就得到回应,县政府还为学员解决户口,待遇,分配问题,使荆河戏剧团后继有人,荆河戏艺术传承有序,薪火相传。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人才,必须大力培养艺坛新苗

戏曲在网络时代的确日渐衰退,在多元化文化面前不具备竞争力,戏剧演员面对利益诱惑人心思动。如何让演员安心敬业,只有爱上荆河戏才可能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荆河戏,我们团争取到县里演员的工资全额拨款,解除了演员后顾之忧,对优秀人才予以各种激励机制,鼓励多劳多得,推荐优秀演员去省级剧团拜师学艺,外出观摩非物质遗产展览和演出。演出中让他们挑大梁压担子,促使青年演员成才,这些收到较好效果。

我也以带徒弟方式,口传心授,严格要求传授剧目,荆河戏剧团一批非物质遗产年轻的传承人也渐渐形成后备军。

三、多元化的传承,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传承要有队伍,仅仅靠传承人一己之力还孤掌难鸣,要有队伍、有策划,有演出、有宣传、有粉丝,传承才能够接地气,有活力。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艺晚会有一席之地。我经常在本地大型文艺晚会中挤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如《寒江关》《夫人令》;《杨八姐闯幽州》的唱段和都在综艺节目中有所表现。

尽量充分利用现代电视传媒手段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录制的戏曲MTV《澧阳魂》,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获得中央电视台戏曲MTV大赛银奖,在全国、在湖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荆河戏戏歌《千年古城城头山》通过微信平台不断的转发,点击量达到8千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了真真切切千家万户;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学校,这是争取在学校基基础教育有一席之地,我们在中小学办荆河戏戏曲兴趣班,笔者定期去讲课,教唱,甚至让不同行当的演员去表演戏剧手眼身法步,比较声腔艺术的流派、特点。让古老的艺术滋润孩子们的心田。

毋庸置疑网络信息量大,花样翻新快。郭德纲曾经感慨万千:相声必须与网络共存亡,也必须保留舞台演出阵地。非物质遗产也要双管齐下,才能做活传承与保护的文章。

澧县、津市有五支荆河戏业余剧团,他们队伍不大但是演出多,走街串巷,婚丧喜事都活跃他们的身影,笔者主动为他们排练荆河戏,提供荆河戏音像资料,曲谱,因材施教、言传身教让他们受益匪浅,五个荆河戏业余剧团,每年演出三百多场,既大大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也无形中让荆河戏活跃在乡田间地头,因此,业余剧团是不可小视的力量,他们也是活体保护的实践者。

四、与时俱进,重视传统传承也用悉心重新改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两种观点,一是视戏曲声腔为文物,拒绝改编,保持原汁原味,这样仅仅能作为遗产保护,不利于活体保护。

再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有利于传承,可以随意改编,手段杂糅,实际上却不伦不类,这样也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好办法。

戏剧理论家刘厚生说,“戏曲保护要分层次,有一些音乐唱腔、扮演程式、曲牌、剧本可以优胜劣汰,选择扬弃,但是要保存资料,因为她不可再生,一些有丰厚文化和历史悠久人民喜闻乐见要香火延续,并且要使其焕发青春。”分门别类也是科学的传承方法。我们保留剧目包括《百子图》《楚宫抚琴》《大回荆州》《双驸马》《沙滩会》《翠屏山》《反武科》《秦雪梅》《三娘教子》《一捧雪》《四下河南》等。

笔者经过十年的传承保护经验,体会到传承保护应该与时俱进,将荆河戏戏曲恰到好处导入当代元素,将古老艺术融入当代审美意识,农耕时代文明节奏适应现代快节奏,舞台艺术推广与网络、电视、微信、多媒体结合,推出观众喜闻乐见有利于传播与学习的非物质遗产澧洲荆河戏,既要抢救,保护,资料又要不断走向市场,活跃在舞台、媒体,才能扩大影响力,扩大观众面。如果仅仅在一些资料里,或者束之高阁,那是我们传承人的无奈与失职。也偏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实际意义。

因此我们对流传下来的168部荆河戏分类整理,分出档次,区别对待,抓住重点。做出规划,争取资金分别推出。发掘非物质遗产的精神文化价值,使其更好地活体传承,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后继有“戏”是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历史使命和担当。

(责任编辑:牧鑫)

注 释:

①徐建《文化遗产备忘录》/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9、150

②王瀘 《荆河戏声腔艺术》/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29

③刘厚生 《戏曲艺术长短文》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17

猜你喜欢
剧团遗产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遗产怎么分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千万遗产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