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角下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2019-11-14 23:53
长江丛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思政思想大学生

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这一命题被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①,当代大学生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的生力军,更是继承、发展和创新中华文化的中坚力量,但由于受多元文化双刃性和离心力的影响,历史文化虚无主义、文化强权主义的出现,造成了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忧患意识的淡薄的境况。特别是在当下这个网络传媒“微时代”,以文化自信为主题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为高校思政工作者亟待着手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关系

“文化自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文化心态。”②宏观来看,指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能正确看待、理解并认同自身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同时能以谦虚、包容地对待其他文化。微观层面则是个体对其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的肯定态度,也代表着对其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认同和身份认同,是一种主体性的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的文化的吸收利用的角度上来讲,可以说是同根同源了。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灌输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与政治素养;文化自信则是用传统文化的光芒,点亮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引导其在对民族文化挖掘中强化理解认同,收获再创造的灵感。但二者在传播的方式上都有着迫切的任务:打破人们对其惯有的呆板印象。无论是作为思政教育“第一战地”的课堂,其灌输教育的方式一直饱受诟病,鲜少注重课堂反馈;还是随处可见的“红底白字”的标语,我们确实口中念多了,也会背了,可到底又少人正真做到了记于心、践于行,恐怕要打上一个问号。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可以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思想政治教育又是文化自信的一种直接体现,因此思考如何将文化自信教育渗透进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文化自信的姿态去进行新时代的思政教育是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的。

二、当代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主观原因

1、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料汲取不足

一方面是因为教育者对此重视不够,就拿古诗文来举例,从中小学课本中古文的比例一直是个尴尬的数据,因为古诗文在考纲中的体现老师还是重视古文的,但往往只着重培养应试能力而不注意营造良好的古文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到了大学以及之后步入社会,不少人都会有由于传统文化的底蕴不足而陷入窘境的经历;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储备,以及教授者的文化素养来说是一种双重考验。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我们很少愿意克服高时间成本的困难去学习短期难见成效的古文,换句话说,大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缺乏毅力和耐心。

2、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平台的兴起,当代大学生在开眼看世界的同时也在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饱受西方文化的冲击,文化层面尤为严重。他们对于各种形式传播进来的西方流行文化津津乐道,将我们自己的东西搁置一边,有的甚至还去否定、贬低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显然,潜移默化中我们已经受到了这些文化商品背后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侵蚀,甚至兴趣盎然、毫不自知,缺乏应有的警惕。

3、对革命文化与革命精神的抵触情绪

历史虚无主义是别有用心者企图通过对客观历史的歪曲、抹杀,臆构、杜撰特定的内容,去否定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历史、新中国历史和革命英雄等,继而以此来达到否定现实的目的。近些年,历史虚无主义用“还原历史真相”等幌子粉饰其带有迷惑性的政治思潮的本体,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特别是从抽象人性论层面用无中生有、断章取义等方法来虚无革命英雄人物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使部分辨别力不强的大学生因此抵触我们的革命文化与精神,甚至同情或者是拥抱那些错误的观念、思潮。这种否定社会发展存在客观规律性与必然性、颠覆共有历史记忆与正确认知的倾向,在无形中会消解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动摇我们、特别是青年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其他原因

1、教育方式和方式有待更新

当下绝大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表示认同的,但是社会宣传和学校的课程设置都没有对长久来枯燥的内容做出积极的改变,以解决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的问题。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中老师往往只照本宣科,不探索、丰富新的授课形式,忽视了用学生们更感兴趣新形式作为一种更易接受的载体既能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又可以提升课程的文化品位。其次,虽然我们常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挂嘴边,但是实际操作中却总是忽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不突出主体性,何来由内而发的主动性。最后,很少有学校制定、落实好指导学生结合自身专业成果去内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激励政策。

2、舆论监管尺度失当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呢,热于尝试新事物的大学生们听到的“声音”更多了,但多就意味着杂,这对监管者的处理能力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单单监管过程中出现的,简单粗暴地“屏蔽关键词”这一条,因为影响了很多人合法正常的体验权益,就引发了学生们的对立、抵抗情绪。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生们都有着基本、正确的价值判断,就像之前因某选秀节目而大火却被爆出吸毒丑闻的一说唱歌手,还有被发现在外国社交网站上发表不当言论,阳奉阴违的某港台艺人,均在官方还未封杀之前就遭到了大批网友的自觉抵制。而监管者且不应用一刀切、缺乏人文关怀的处理方式伤害学生、网友的感情和信任。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与政策这门课,这一对教师综合素养要求极高的课程往往是由年轻的辅导员教授,并不能对时政给出准确的解读、解答学生的困惑。

结合主客观影响因素,当代大学生在文化自信方面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认知与行为的不统一、理性与情感的冲突。

三、当前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问题解决的路径思考

美国著名当代政治学家亨廷顿所说:“一个不属于任何文明的、缺少一个文化核心的国家”,“不可能作为一个具有内聚力的社会而长期存在”③。文化作为人的活动成果一经形成就成为人的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文化是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源泉。若一个人没有文化,那他必是肤浅的、无趣的,当一个民族、国家没有文化作为根基给予支撑,则注定不能长盛。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可以总结为一种“双标”审视习惯,忽视具体国情只对中国文化做片面理解,同时又罔顾资本主义本身的弊端只惊羡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成果。正是这种的不客观的对比,导致学生开始丧失文化的主体性、否定民族性在当下的价值内涵,此时我们更应该坚守、培养我么自己的文化自信特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的坚守与创新

校园是大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而思政教育理论课的课堂则是其中最关键的渠道和载体。一方面我们要坚守思政教育的底线,像全国统一的“老四门”必修课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关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屈辱近代史的反省、先辈筚路蓝缕革命创业路的重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与践行和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与借鉴,这些内容一个都不能少。另一方面我们不仅要思考结合新媒体在教学形式与内容上进行创新,如开发、增设充满趣味和轶事的地方历史文化专题、中华美学精神专题等一些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课程;还要扭转过去的教学思维习惯,特别是针对高校学生的思想特点,采用开放的心态、提问与讨论的引导方式,来共同营造一个充满思辨、学术气息的课堂。当然,这也对我们的教师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思想政治理论和文化自信教育完美融合,直面学生对多元形式的渴求和需要,在潜移默化中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全社会通力合作,共促高校思政工作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应是贯穿高校教育教学的全程的。不仅仅是教师队伍,高校全体教职员工都是思政教育工作的参与者,并且应根据具体部门进行科学准确的功能定位。我们应尝试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及考核评估等各要素综合考虑,形成一个系统的、协调的运作机制。要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我们还应结合高校校园环境的特点,广泛开展如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或者交流会、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例报告会等各类主题活动,有条件的更应该把一些反响良好的活动做成校园文化品牌。其次,思想政治工作绝不是学校单方面的,像共青团这样有社会影响力的、作为培养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重要组织,在重大事件的舆论风向中应当发挥主心骨的作用。每一次呈现在网络平台、纸质媒体上的或大或小的社会事件都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绝佳实践舞台,而尤其是作为党的喉舌的媒体们要把握机会、有的放矢,让当代大学生在正能量的氛围中真切地认同并收获文化自信。此外,整个社会层面也应给出足够的关注度,每个个体都要努力用行动去消解社会负能量在长久积累中形成的苦果。

(三)把文化理念贯穿教育的全过程

一是以文化的成果涵养人。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的涵养人,主要指以中华文化经典“涵养”大学生。比如央视已经形成的一系列品牌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和“中国诗词大会”就有很好的示范效用,这些优质的节目在社会上掀起了新一轮汉语、古文化的学习热潮。通过嘉宾评委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我们领略了每一个汉字、成语和每一句诗词背后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革命文化和科学向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无形中增强了对自身文化的情感认同。二是以文化的方式教化人。灌输、喊口号的陈旧方式下收效甚微的思政教育局面下,我们可以尝试借鉴西方“润物细无声”的价值观传播方式,通过隐性化、渗透化、日常化的工作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从而突出大学生主体性的思政觉醒教育。三是以文化的境界引领人。相较于在平时碎片式地强调一些标准和要求,我们更要在宏观上向学生渗透崇高和臻美的生活方式的理念。这就需要求我们积极引导大学生吸收高尚的文化元素,在头脑中形成对有品质的文化生活的认可,学生们自然而然就会在日常中对美丑、善恶做出真确的判断。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源泉。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④要让我们的青年学生们在思想上武装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我们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信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探索我们任重而道远,更迫在眉睫。

注释:

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③[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④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猜你喜欢
思政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思想与“剑”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