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优化路径研究
——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

2019-11-14 21:58董晓云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34期
关键词:社工职校课程思政

■董晓云/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分析

(一)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分析

课程思政是高职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政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思政课程,它是将思政教育的内容贯穿于高职校教育全过程,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改革。课程思政本着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与修养,提升其政治觉悟,从而为社会主义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社会工作是一门以“助人自助”为服务宗旨的专业,无论是以弱势群体为服务目标,还是以全人类为服务目标,社会工作专业都是致力于挖掘服务对象潜能,协助服务对象共同面对困境。社会工作不是简单的慈善行为,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工作是在专业价值观的引导下所作出的专业行为抉择。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价值观需要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过程中强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二)社会工作功能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分析

1、社会工作的社会功能——“解决社会问题”和“维护社会公正”

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也是一门职业。社会工作致力于解决个人、家庭、群体、社区中存在困境,在专业价值观的引导下,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等专业方法协助服务对象走出困境,尤其是使用资源整合等专业技巧协助弱势群体融入社会,实现“社会公正”的目标。由此,社会工作致力于培养有社会担当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社会工作的文化功能——“弘扬人道主义”和“促进社会团结”

社会工作长期以来受到“人道主义”影响,坚持以人为本,社会工作者致力于构建社会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的社会关系,从而建立一个相互关怀的社会。由此可见,社会工作专业致力于培养有较高政治觉悟、较高思想道德素养和修养的社工专业人才。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过程中,“课程思政”理念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必要保障。

二、课程思政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的困境分析

(一)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内容比较单一

由于高职校教育改革深化,加大通识教育和公共教育课程比例,专业课程不断减少,这一改革趋势使得在专业教学内容上必然要作出取舍,即尽量保留《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等专业核心课程,而关于社会工作价值和伦理的课程则要舍弃。过于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巧的传授,忽略专业价值的引导,必然削弱专业教学效果。

(二)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方式比较传统

互联网+的时代发展趋势,必然带来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社会工作专业仍然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共享资源开发不足,学生自主学习较为茫然。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师生互动需求,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兴趣不浓厚,专业价值观难以形成。

(三)教育环境有待优化

一方面,当前社会环境存在诸多不良影响因素。如:在自媒体时代,高职生容易受到一些广告、电影以及电视剧等影响,出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重利轻义等错误观念。高职生在多元文化冲击之下,往往会是非不分、荣辱观念混乱,个人道德滑坡等。另一方面,校园环境也存在诸多不良影响因素。如:不良学风导致学生分不清自身的学习目标;学校考核方式不合理,导致学生注重专业课或技能课,注重考试分数而忽略教育本质;部分学生甚至本着“读书无用”的思想,沉迷于网络游戏。

三、社会工作专业中“课程思政”教育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重技能轻价值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关专业技能的课程和专业实务领域课程较多,专业实践也多与专业技能课相结合,忽略专业价值的引导。高职社工专业的教育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关于专业价值观的隐性教育欠缺。归根结底,专业技能是在专业价值观和专业伦理的指导下做出的专业行动抉择。缺失专业价值观的引导,学生容易陷入专业伦理困境中,最终对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质量产生影响。

(二)重结果轻过程

在高职校社工专业教育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怪圈: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考前开始“努力”学习。部分学生把通过考试作为学习的唯一衡量标准,注重考试结果,忽略专业知识以及专业价值观。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兴趣较弱,社会担当和社会责任感的不高。

(三)重形式轻实质

在社会工作教育过程中,学生有机会参与社工专业项目,与服务对象直接接触。但由于项目的时效性,以及学生实践时间的限制,导致学生难以在真实的社工项目中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和技巧,容易使学生产生认知偏差:将专业实践等同于志愿服务,大大降低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四、将课程思政融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可行性路径分析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保障。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修养。

一方面,结合国际社工日、连云港社工宣传周等专业性较强的节日,开展专业性社工活动——社会工作文化艺术节,创设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全校学生感受“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创设有爱、奉献的校园环境,运用隐性教育的方式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另一方面,利用与社工有关的节日,如:世界残疾人日,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二)探索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于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思政育人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高职校应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主要围绕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优化教学内容需要不断修订当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元素,确保课程育人的目标更加明确。一方面,完善社会工作教育的课程体系,将思政教育的具体要点、基本内容和基本方式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明确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另一方面,积极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校本教材。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我国核心价值观融入教材中,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融教与情。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方面,增加实践教学方法。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有利于学生在与服务对象直接接触和服务过程中,形成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和修养。专业实践也是检验课堂教学成果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构建互联网+教学方法。如:利用互联网丰富的教学资源,构建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专业教育教学中的资源共享、资源拓展以及教学相长的培养目标。不断开发或及时利用教学APP,如:云班课,实现师生及时互动、课内外资源共享,最大化利用教学资源,课上课下全过程教育。

(三)完善“课程思政”教育保障机制

首先,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决定“课程思政”有效的关键人。所谓“教书育人”,即教师个人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及育人能力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提升教师的思政意识,并将其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教育相融合,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如:定期组织开展思政课教师和社会工作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课程思政教学研讨活动,组织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确保教师能够以德立身、以德施教。

其次,完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如:将随机听课制度常态化,加强教学督导。开拓校外督导、校内督导、同行三方共同听课体制,掌握学情和教情。

最后,构建课程思政改革的激励制度。专业课中的课程思政改革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不能在全校普遍实行,因此,可选择与思政课程较为接近的人文社科类专业进行试点。从组织保障、经费保障等方面为高职校专业课中的课程思政改革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社工职校课程思政
A Social Crisis
青春社工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职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职业学校名师的界定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百年职校与支教项目“美丽中国”共探教育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