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法治思想时代特征研究

2019-11-14 03:53冯诗楠
新生代 2019年1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宪法法治

冯诗楠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250103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中国法治社会的建设,提出了各种新的观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丰富和完善,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了全新的认识,开启了全面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新征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与中国法治建设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提出的法治思想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战略布局的全面性、法治理论的系统性、价值依归的人民性、突出的实践性。这四个方面相互贯通、紧密相连,从不同的方面展现出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的时代特征。

一、战略布局的全面性:依法治国的全面深化与全面展开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依法治国的认识开始全面深化和展开。相较于以往而言,更加注重从战略的高度、全面的推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1]

(一)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政三者是一个整体。其中,治理国家的基础是依法治国,党执政的基础是依法执政,政府的基本准则是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包含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两个方面;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依法行政是二者的落脚点。因此,要坚持“三个共同推进”,才能保证法治社会的顺利建设。

(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法治政府、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是建设法治中国的核心。法治国家是在最高层面规定了国家的属性;法治政府是在法律层面规定了政府的属性;法治社会是在社会建设的角度规定了社会的属性。这三个方面内在统一,不可或缺。

(三)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有机统一

全面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党的领导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关系

党的领导与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内在统一性,党的领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前提和保障,全面依法治国对党的领导具有规范和制约作用。

2.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法律知识,遵守法律,也能带动人民群众学习法律,遵守法律。反之,如果领导干部带头违法,不仅在人民群众中间产生不好的影响,而且阻碍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学法守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包括与法治相关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对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以及党内法规体系的高度总结性概括。

1.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系统的根基。当前我国的法律规范体系还不够健全,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一是完善立法体制;二是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三是强化民主立法和科学立法。

2.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这是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系统的核心。法律的制定仅仅是个开始,关键的还是执行法律。一是加紧法律的立废改释;二是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配套机制;三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地位。

3.形成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严密的监督体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中之重。无论权力大还是小,权力一旦缺乏监督,就会面临腐败的风险。因此要对公权力进行监督,对公权力进行规范和约束,让权利的实施更加的阳光,让整个社会都看到制度的执行。

4.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这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保证。法治保障体系是保证依法治国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当前,我们首先要加强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其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后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5.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系统的基本前提。如果党内法规体系不完善,势必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这就要求健全党内法规,加强对党内各项工作的法治监督,同时各级党组织的干部要自觉遵守党内法规。

二、法治理论的系统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逐渐走向成熟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表明我们对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有了新的补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也从不成熟渐渐走向了成熟。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理论的体系化和系统化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的回答了我国法治建设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实践证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正确的选择,符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际。

1.依法治国的重要战略地位

在党的十五大上正式把“依法治国”作为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基础地位。经过30多年的法治建设,依法治国方略一步步落实,初步实现了依法治国的目标。总而言之,依法治国,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2.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2]党起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除此之外,通过推动依法治国政治,还可以加强党的领导地位,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3.人民民主与依法治国

“民主与法治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3]在我国民主和法治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民主是人民的民主,依法治国是对人民民主在法律上的确认,实行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民主的保障。

4.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古往今来,法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但是仅靠法治来解决问题是不够的,有时也需要德治。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二)对依法治国战略地位的新认识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深化

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对依法治国战略作了新的战略部署,使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对依法治国战略地位的新认识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深化。

(三)党和法的关系理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成熟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党和法的关系,处理得好,则法治兴、党兴、国家兴;如果处理得不好,则法治衰、党衰、国家衰。”[2]在我国,党和法治的关系是统一的。在党的领导下制定法律,法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体现,同时党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

三、价值依归的人民性:坚定的以人民为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直是我党坚持的根本政治原则,习近平法治思想不仅继承了人民性是价值归旨的思想而且进一步坚定了人民性的政治立场,深化了人民性是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人民性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要通过加强法治来保障人民民主,法治能够保障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二)人民是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法治建设的意义就是为人民服务,法治建设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保证人民的权益得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要牢固树立法治为民的理念,让群众的利益得到有力的保证。

四、突出的实践性:新时代习近平法治思想特别强调法治的可操作性和落实

经过几十年对法治体系的完善,对法治的可操作性和落实提上了日程。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法治思想更加突出强调法治的实施,我国法治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

(一)提出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

要想依法治国,必须先依宪治国,这是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

1.依宪治国的重要性,树立宪法权威

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不仅处于基础性地位,而且具有最高的权威,正是因为宪法具有的地位特殊,所以只有首先依宪治国,依法治国才能得到有序进行。这就要求树立宪法的权威性。

2.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要以宪法为最高法律规范,继续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4]想要对我国法律进行细化,就要根据领域完善各个分支,建立更加牢固的体系,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提供有力的支持。

3.全面贯彻宪法实施

保证宪法的有效实施,这是保障其生命力和权威性的关键。法律既然被制定出来了就要在实际中运用,这样才能发挥它真正的作用,坚持始终把宪法原则和精神落实到日常的工作中,自觉遵守宪法成为全民的一种习惯。

4.加强宪法实施的监督

加强宪法实施的监督,逐步完善宪法实施的监督体系。在十九大报告上首次提出“合宪性审查”,通过大会文件的形式为宪法实施和监督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另外,要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宪法监督制度。最后,每个人都有义务维护宪法的执行。

(二)强调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习近平强调:“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2]

1.法治方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方式

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同样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方式。要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纳入法治的轨道。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2.法治精神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精神

法治精神是灵魂,一直渗透于国家治理系统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过程之中。因此,要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一要加强契约精神,同时要进一步发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二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给公民最大的自由;三要规范政府权利,进一步简政放权。

(三)新时代法治实施:新十六字方针

“新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1.立法:科学立法

为了吸取文化大革命在法制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有法可依”的法治建设方针。经过30多年的建设,“有法”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法治需求,“科学立法”正是在这个前提下提出的。这就要求首先提高立法质量;其次加强重点领域的立法;最后要完善立法体制。

2.执法:严格执法

在原十六字方针中“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都体现了“严格执法”的思想。政府是最重要的执法主体,要推进各级政府依法行政以及行政手段的法治化、规范化。与此同时,党要依法执政,各个主体的各项工作都要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

3.司法:公正司法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司法工作的基本目标,争取每个案件都能让人民满意是实现司法公平的基础。要求我们不断进行司法改革,完善司法体制机制,提高司法公信力,坚持司法为民,让人民群众相信司法工作。

4.守法:全民守法

在十八大上之后全民守法的要求也摆在了突出位置,习近平多次强调全民守法的重要性,所有的法治工作都在人民群众中展开,人民群众是法律实施的主要主体,要不断强化全民的法治理念,保证全面依法治国逐步成为人民自觉投身实践的追求。

结语

战略布局的全面性、法治理论的系统性、价值依归的人民性、突出的实践性,是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具有的时代特征。这四个特征相互联系,价值依归的人民性是根本,战略布局的全面性是全面把握,法治理论的系统性为实践性和全面性提供理论基础,突出的实践是法治理论的落实。随着法治建设和实践的不断深化,习近平法治思想将逐步完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深化国家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宪法法治
交通运输部举行宪法宣誓仪式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礼赞70年:从五四宪法到全面依法治国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尊崇宪法 维护宪法 恪守宪法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2018年3月26日 《光明日报》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推进宪法实施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
两会布局 依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