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宗义中的内外道区分标准

2019-11-14 03:53奥斯多杰
新生代 2019年1期
关键词:藏传佛教三宝佛教

奥斯多杰

青海民族大学单位

内外道的区分标准诌义自藏传佛教传入藏地以来就被许多学者纷纷议论,也对此各学者著书立说、各抒己见,直到近代也有个别的学者对此进行判别及分析。为什么要出现这种问题呢?藏传佛教坚决反对断见和常见这两个认识上的极端,即反对把现实世界当做真正的实有,或绝对的虚无。对于藏传佛教(内道)而言,这是一个非常严厉,且十分重要的事情。之所以这样严格要求,是因为诸外道对世间的规律或所有的存在持有“断”与“常”的态度,其中(1)持断见者不承认因果联系,认为人死就如灯灭,无所谓善恶因果之说,对自己的行为无拘束,也不承认所谓因果不虚之说。(2)持常见者首先认为自己是常有的,不依内外因,认为世间外物都是由自己所创作,自己就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唯有崇拜和皈依于自己才又希望得到快乐和智慧。因此藏传佛教极力排斥和辩驳诸外道的世界观与学说体系。所以,藏传佛教的各宗义文献首先会对外道诸家的世界观与学说体系进行简略的介绍,然后进行辩驳排斥,最后会安立自己(内道)的世界观与学说体系,进而分析内外道的区分。一、形成宗派分类的历史渊源佛教在印度没有诞生和普及之前,印度的学说体系和世界观基本由婆罗门教和沙门思想控制和驾驭。“属于婆罗门系统的各学派主张梵我一体,宣扬祭祀祈福;属于沙门系统的各学派则主张轮回业报,宣扬苦行解脱,认为一切存在都是苦难。”①因此释迦摩尼原先实修沙门主张的苦行解脱道,六年苦行以来释迦摩尼佛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更没有达到预期的境界。所以他放弃了苦行解脱道的执着,重新各立门户、独创方案,走了一条既不属于婆罗门所主张的膜拜神灵,祭祀祈福的道路,也不属于沙门所主张的业可以决定祸福,苦行解脱道路,佛陀最根本的教义主张是所谓十二因缘、四圣谛、八正道。“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宗派不是悲观主义的;但是,像佛教这样彻底的悲观,还是绝无仅有的。“②这说明佛教的起源最合理的解释就是民族压迫,人民群众的苦难激发了佛陀的悲心,他的悲观主义更是表达了人民群众比较普遍的社会情绪。“至于佛经里那些关于释迦摩尼遇到老人、病人和死人的故事,最原始的佛典里是没有的。”③佛教在印度逐渐得到普及和发展的同时与诸外道的思想路线形成了明显的对立状态,于世间起源、因果关系、轮回观念、修行见地、能否成佛等各种复杂性的问题方面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如龙树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dbumartsashes》与陈那论师的《释量论》(tshdmarnmvgrel)、《大般涅槃经》(myngnlsvdsbachenpovimdo)、法称论师所著的《因明七论》(sthdmasdebdun)等都从广义的角度去驳斥了著外道的观点及学说体系。

在那之后佛教传入吐蕃境地,前弘期的以莲花生(pdmaamyunggns)、 静 命 菩 萨(zhibaatsho)、 智藏(yeshessnyingpo)为代表,后弘期以阿底峡尊者(joborje)为代表,还有吐蕃时期的著译师与各方学者共同努力下,佛教在西藏腹地得到了正统的传播和对待。因此,在藏地佛教的传播和扩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此同时在藏地逐渐形成了很多各具特色的宗派。1、宁玛派(rnyingmapa)属于藏传佛教前弘前的教派,驳斥外道学说体系的宗义文献主要有智军(yeshesde)所著的《见差别》、隆钦·饶降巴(klongchenrbabymspa)所著的《宗论藏》与《如意藏》(及自释)。2、萨迦派(saskyba)其法脉源于印度大成就者毕瓦巴(birlawpa),藏族译师卓弥·释迦益西(shesrabyeshes)创立。宗义文献主要有萨迦班智达·恭噶坚赞(saskykundgvrgylmsthn)所著的《教义善说》和达仓译师·西绕仁青(stgsthnglotswba)《达仓宗义》。3、噶当派(bkvgdmsba)的宗义文献主要有卫巴·洛色(dbuspablogsl)所著的《宗义广说之库》。3、格鲁派(dgelugspa)又名新噶当派(bkavgdamsgsarma)。该派是藏传佛教诸派之中最为著名、殊甚、闻思修、见地道等非常齐聚及修行次第非常严格的教派之一。也是“自空中观见”“中观应成派”最具代表性的继承者,也是雪域历代高僧大德们赞叹对象及研习的主要目标。宗义文献资料也是数不胜数,这里不能进行一一的介绍,所以只能从中找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二世嘉木样·恭却晋美旺波(dkonmchogajiksmeddbngbo)所著的《宗义宝鬘论》、三世土观·洛桑却吉尼玛(tuvubkwnblobzngchoskyinyima)所著的《土观宗义》等。5、雍仲苯教(gyungdrungbonpo)。该教是在继承原始苯教教规仪式的同时逐渐吸取藏传佛教的教义教规、学说体系、基本理论等作为基础而建立的一个具有藏族传统的文化内涵又有佛教精华的一个新型宗教。“为此,不少学者将苯教列入藏传佛教的宗派之中,甚至认为苯教可代表西藏喇嘛教”④。宗义文献主要有夏匝·扎西嘉参(shrrdzabkrshisrkylmtshn)所著的(嘉言宝库》、降知·智美奥色(skyngspruldrimedvodzer)所著的《苯教宗义建立明灯》等。以上宗义文献均对内外道宗派分类上,各授己见、独创风道、各领风骚,具有很足的说服力和很充实的学术价值及文献资源价值。

二、按时间先后列举出几个不同宗义文献中内外道的区分标准1、卫巴·洛色(dbuspadloksal)所著《宗义广说 之 库 》(grubmtharnmprbshdpvimdzod)中:(1)“ 从 这边法向外倾倒及见这边智慧所拟的为生起痛苦执勤者属外道宗派;在三大阿僧祗劫中释迦摩尼佛所积一切功德欲求使世间离苦,涅磐入安乐,获得天人果位等世间诸安乐窍门乃是内道宗派也。同样,对贪爱遮止贪恋乞食,无事作劳遮止苦修是行二边断离,果位能越三世之顶者是内道佛陀道,不承认这些的为外道宗派也。”⑤2、隆钦·饶降巴(klongchenrabvbyamspa,1308—1363)所著的《宗义宝库》(krubmthamdzod)中:即承认三宝视为(佛、法、僧)自己的皈依对象,又承认四法印者称内道,不承认以上两者为外道宗派也。”⑥3、集资·曲吉嘉参(rjebtsunthosrkylmtsn)所著的《宗义建立》(grubmthavrnamgzhag)中:一心承认三宝(佛、法、僧)为自己的皈依对象,除此之外不承认其他皈依对象的是内道佛家宗义善说之人。”⑦4、达仓译 师 · 喜 饶 仁 青(stgtshanglotsavbashesrabrinchen)所著的《边通宗义》(krupmthavkunshaes)中:主要从观点、修为、行为、果位四个进行了逐步的解说。(1)观点:遵从四法印;(2)修为:能越世之顶者;(3)行为:不堕苦修边,不贪恋乞食物;(4)果位:安住解脱道,涅槃寂静承认灭谛。”⑧5、第二世嘉木样·协巴道吉(kunmkhyenajamdbyngsbzhdpa)所著的《宗义摄说五面妙音》又名为《教派广论》(gupmthavrnmgzhgkdongsgrdpyngs)中:首先从教法、教主、观点划分了内外道区别,观点依四法印,修为脱离世之顶,行为离二边,果位承认灭谛之法。教主离二障不离者为外道,承认皈依外道教主乃为过失,不离我执为外道而断弃我执者为内道也。”⑨6、恭却晋美旺波(dkonmchogvjigsmeddbangpo)所著的《宗义宝鬘》(grubmthavrinchenphrengba)中:“从内心深处皈依三宝(佛、法、僧)者,就是佛教徒:不把心转向三宝而皈依世间神祗的,就是外教徒。外教与佛教的宣说宗义者也有差别,这可由导师、教法和见解三方面来区分。佛教各派的宣说宗义者具有下列三种特征:1、他们的导师已尽断一切的过失,并圆满种种的功德。2、他们的教法不会伤害有情众生。3、他们主张“常、一、自主之我空”的见解。”⑩7、章嘉·若贝多杰(lvcngskayrolbavirdorje)所著的《章嘉宗义》(lcangskykrubmthav)中:简易的内外道可以从是否承认三宝作为自己的皈依对象进行区分,依者为内道者则不依者为外道也。承认皈依三宝者需按《菩提道次第广论》所教授,以熟知三宝胜利、区别、承认、不别说为标准。内外道的区别主要依据阿底夏尊者与宗喀巴大师所开示作为标准是重中之重。”8、土观·洛桑却吉尼玛(thuvubkwanblobzangchoskyinyima)所著的《土观宗义》(thuvubkwangrubmthav)中:在这世间许诺的教主,及解缚建立之开示虽之多,坚固世间根基所作方便,涅槃之道只有佛陀言。那些急迫需要解脱的的人,能为稀贵真实路径的,善逝教法唯独有一个,佛陀乃是唯一量士夫。”9、集资·洛桑诺布(rjebtsunblobzangnorbu)所著的《宗义建立明说佛教庄严明灯》(grubmthavirnmgzhg)中:主要注重养身者为外道人士,注重调伏内心者为内道人士也。”10、格西 ·喜饶嘉措(dgebshesshesrbrgaymtsho)所著的《政教宗义》(chossridgrubmthav)中:佛陀利益于世间,法乃不伤害有情众生,对此一心随从者,也作不伤害有情众生。长期践行诸善业,于此生起菩提行,经常行为不作恶,为众开示向于善。还俗者或诸比丘,受听他者言语教,未有伤害之语录,经常心持谛善行为内道。爱住于凶恶寒林,欲吃骨髓与脂肪,猛厉喜于杀有情,得于大自在天教言。论著弥漫杀生味,对此高度重视者,经常行于杀生业,如此怎能吸引诸智者为外道也。”11、降珍·智美奥色(skyngspruldrimedvaodzer)所著的《苯教宗义建立明灯》(bongyigrubmthavrnmgzhggloggisgronme)中:以皈依处、教主、观点、行为、果位,来分辨内外道的区别。其中皈依处是以是否承认三宝为基础,教主是以是否承认师祖协饶为依据,观点是以是否承认苯教四法印为蓝本,行为是以是否遮二障积二资为标准,果位能否越世间顶为界限。”

三、综述以上文献中内外道划分的异同藏传佛教的宗义文献,是在接受印度佛教晚期大乘佛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印度大师和译师传入西藏的学说思想中,无论是前弘期的莲花生大师(pdmaabyunggns)、静命(zhibaztsho)、莲花戒(Kamalasila)、智藏(yeshessnyingpo),后弘期的阿底峡尊者(joborjedpalldnAtisha)都是以大乘中观思想为主。佛教传入西藏的路径也不仅仅只限于印度,还有从唐朝、尼泊尔、西域、于阗等地。正如黄奋生在《藏族史略》中所言:“一个在松赞干布的主持下,有印度译师古萨热译有《大般若经》等,印度译师婆罗门香噶热译有《律藏》;一个在尼泊尔赤尊公主的主持下,由尼泊尔译师西拉曼珠译有《华严经》等;一个在文成公主的主持下,由僧大天寿和尚译有汉族的《医药、医方、医疗法和历算等》等”。此外,还在松巴·意西班觉在《佛教如意宝树史》中所言:“藏王赤德祖丹时期,许多西域和唐朝的出家僧人抵达吐蕃,由湛噶·莫勒噶夏(brankamulekasha)等人翻译了《百业经》(mdosdelasbrgyapa)、《金光明经》(gservod)和医术书等。”可以看出佛教传入西藏的路径是丰富复杂的,也遇到了西藏本土宗教(苯教)的阻挠与排斥。佛教最初可以在西藏地区扎根发展,吸取了很多苯教学说的理论见地,使得让自己的教法、教规更加贴近群众日常生活,在赢得广大信众的信赖方面做了很多的改革与创新。但是,佛教的基本理论知识、认识对镜、研究方法等框架丝毫没有任何变化,继续继承了驳斥外道断边说、常边说。以及安立我方的毗婆沙宗、经部宗、唯识宗、中观宗等由低到高依次递进的顺序排列。仅仅是对于内外道的区分标准而言,以上不同宗义文献的观点大同小异、如出一辙、基本都是以是否承认三宝(佛、法、僧)为基本皈依对象为界限。而对于内外道人士的区分标准以上宗义文献均以“四法印”为基础,比如像卫巴·洛色(dbuspadloksal)所著《宗义广说之库》、达仓译师·喜饶仁青(stgtshanglotsavb ashesrabrinchen)所著的《边通宗义》、降珍·智美奥色(skyngspruldrimedvaodzer)所著的《苯教宗义建立明灯》,分别从观点、行为、修为、果位区分了内外道的区别,四法印是观点的主要内容,其中行为、修为、果位则是与其他宗义文献不同的主要成分。因为四法印是佛教思想中最为基本、最具高度归纳起来的主体观点。但从终极的意义上讲,藏传佛教观点的特点和性质,决定着藏传佛教的行为、修为、果位和其它一切方面。因此,首先要理解其哲学观点的思想,要理解其教法意义。佛教的主线观点和基本理论也绝不会脱离“四法印”的哲学框架和学说体系。结语藏传佛教宗义文献的核心内容是以整理和组织印度佛教各宗派的教义思想为主,但是藏传佛教学在阐明印度佛教诸论师的思想倾向上是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趋向。特别在中观学派的内部分类中,那些表示中观学派内部分类的重要用语与分类方法,实际上是出现在藏传佛教各学派创始人的文献中,而并非出现于佛教在印度时期的文献中。上面也简略介绍了藏传佛教宗派分类的的依据则来自于像《中观根本慧论》与《释量论》这样的经典当中,宗派分类的方法基础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历代高僧大德付出毕生的精力后从中获得的智慧结晶。内外道的区分标准若从细微入习,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的不同之处与各自的独到见解。但是区分的基本原则与基础框架并没有脱离“三宝”与“四法印”等核心的学说体系与理论框架。

因此,在人类发展史上,宗教哲学与世俗哲学一样,都反映出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对以上诸宗义文献分析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对于内外道分类方法的来源应追溯于藏传佛教的特殊性。因为藏传佛教是站在印度佛教与汉传佛教的肩膀上而构建的。吸收了两个哲学思维高度发达的民族的宗教哲学思想,因而藏传佛教哲学理论的起点高,具有很强的思辨性、抽象性、辩证性。虽然各宗派学者有不同的研究特色与分析视角,但有时也有归类统一、视角一致等相同之处。出现这样不同的版本著作及出类拔萃的观点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与社会因素,更是由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所造成的。所以西藏自古以来是一个非常重视学术与重视软实力的一个伟大民族。

猜你喜欢
藏传佛教三宝佛教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试论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李白与佛教思想关系再探讨
佛教艺术
贾宝玉三次劫难及其佛教隐喻——“三毒”与情
家有三宝
论德里罗小说的藏传佛教渊源
“岑溪三宝”有真味
珍品阁十一:【三宝佛】收藏:曾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