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贫困生资助现状调查探析

2019-11-14 08:30田学清张秋安顺学院贵州安顺561000
新生代 2019年9期
关键词:班委贫困生资助

田学清 张秋 安顺学院 贵州安顺 561000

一、研究背景

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富不读书富不长久。2013年《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对教育扶贫的“目标任务、总体思路、保障措施”等做了明确规定,充分体现了教育在扶贫开发中的重大功能。【1】。2017年10月,十九大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庄严承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2】高校贫困生作为新型的短暂性贫困人口,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背景下,教育扶贫既成为解决高校贫困生暂时性的经济困境问题,促使其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又是成为衡量高校贫困生在完成学业后用所学所获立足谋生,回馈社会,实现永久性脱贫的关键转换器。

新时代背景下,习总书记强调,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识别不同的贫困区域环境、贫困家庭、不同的贫困户,再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以及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3】。然而,高校贫困生资助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减轻了部分家庭的经济负担,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高校贫困生求学过程中的经济问题,但高校贫困生资助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扶假不问真贫”,扶贫工作不实事求是等诸多问题制约着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发展,使得教育扶贫的工作得不到提升,所以在高校中存在有不贫困却有扶贫资格的现象,等等。基于此,笔者查摆出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扶贫生资助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最终从理论上解决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存在的现实问题。

二、教育精准扶贫下高校贫困生资助存在的问题

(一)资助管理者:对学生干部量身“加分”,缺失公平

高校教育扶贫资助主体是国家,资助对象是所有符合资助对象的贫困学生,具体的的资助是学校的相关管理者。就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几乎每一所高校中,都普遍存在各种各样的学生组织和各种学生干部,比如,学生会,班委干部,青年志愿者等等,这些学生组织的构成主体中,一些学生既是这些学生组织中的学生干部或班委干部,也是符合条件的贫困对象,即受资助主体。在有限的资助名额限制下,一些具有一定权限的管理者往往有意无意的将这些既是学生组织干部或班委干部的受资助主体与非学生组织干部或非班委干部的贫困学生划分开来,在资助量化过程中对属于学生干部的主体进行额外加分,以此来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学生组织,参与学生工作。然而,学生干部的名额比较有限,以这样的堂而皇之的理由对学生干部额外加分,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一种典型的功利型主义者,还将原有属于所有贫困生的公共资源以这种特定方式划分给同等条件下的贫困生,本身就是资助管理者缺失公平的体现。

(二)资助对象:争当“贫困生”,缺少真实

理性经济人条件下,人是纯粹的利己主义者,每一个人都将自己的利益作为立足点,一切行为都以自身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因此,在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面前,一些经济条件相对不错的大学生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出现了争当贫困生,以贫困生为荣的热潮。在这样的校园风气下,一些学生纷纷想方设法争取受资助名额,利用学校院里户籍所在地,无法实际调查学生的真实贫困情况,于是他们纷纷回到户籍所在地出具假贫困证明,办理假的贫困手续,从而获取学校资助,其中,有些同学为了获得资助,忘却窗之谊相互举报,相互抹黑,甚至于与同学大动干戈。更有甚者,一些学生从一进校门就开始向师兄师姐询问各种资助评定情况,加入各种各样的学生组织,选举学生、班委干部,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服务学生,锻炼自身的工作能力,而是为了投管理者所好,在以后的资助评定过程中获得量化加分“绿卡”,以便在加分项目中占据绝对的优势。可见,这种受助对象争当贫困生的“伪贫困生”行为,绝大多数缺少真实。

(三)资助机制:缺乏获取实情的相应机制,缺少渠道

全球化背景下,交通条件的日渐完善逐渐打破了地缘之间相互闭塞的格局,大学生异地就学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趋势。然而,异地就学虽然促进文化交流,开阔了学子的视野,对于培养全面型或专业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异地就学却给教育扶贫下的资助带来了难题,即,许多高校由于地域限制,加之人力物力问题,现实中无法对所有申请贫困资助的学子进行详细了解,往往只能根据其衣食住行来判断家庭生活条件,没有在教育资助上和申请资助的贫困生户籍所在地政府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导致学校只能够简单的听取他人意见便进行精准的确定,无法获取贫困生的具体贫困详情,无法对申请资助的贫困生进行精准识别,更无法剔除不符合要求的“伪资助申请者”,也就进行有效的精准资助,极大地影响了教育扶贫资助工作的有效开展,导致教育扶贫资助工作用到最需要的贫困生身上,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三、教育精准扶贫下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政策建议

(一)资助管理者应取消对资助客体额外“加分”,树立平等理念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对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提出全新的要求,即要求高校必须树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新理念,以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4】就高校资助管理者而言,高校资助对象是所有的贫困学生,而不是学生干部。因此,高校管理者要对学生干部制定一整套奖励标准,而不是利用国家的给予贫困生的资助资源肯定学生干部或班委干部的工作能力,比如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颁发证书、奖品等),不能在贫困资助评定过程中额外为其加分,不能简单地对干部的加分就能使得其获得贫困资助,不能通过加分让其获得资助。同时,管理者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评定受资助者,给贫困生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从而隔断贫困资助带来的学生功利型行为,真正做到资助助人,资助育人。

(二)强化精准对象的筛选,把控争当“贫困生”的现象

教育扶贫是为了使教育能够更好的促进教育公平,使得人人都有书可读,有学可上,因此,要强化精准对象的筛选,把控争当贫困生的现象,就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存真”,即观察贫困户是否到达建档立卡的标准,是否存在谎报信息骗取国家资源的问题。实现真扶贫,真资助;二是“剔世”,即评定受资助的贫困生时,管理者要剔除人情世故,不能以平时和自己较为亲近的学生干部或学生为标准确定受资助对象,把有限的名额分配给最需要的困难学生,真正做到资助助学;三是“善听”,即善于倾听,了解真实情况。管理者在平时要尽可能在学生中收集“民情民意”,了解学生的真实生活状况,为后续的资助评定工作提供信息。

(三)完善信息获取渠道,确定真正的受资助对象

完善信息渠道,确定真正的受资助对象,一是建立相应的资助机制多渠道获得信息,就目前而言,由于教育扶贫下的高校资助存在的时间尚短,经验不足,使得高校贫困生鉴定存在问题,因此,学校和学生户籍所在地应该加强联系,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了解学生真实的家庭情况,必要时进行走访调查,从中选取最需要的受资助对象进行资助;二是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确定真正的受资助对象。在高校的精准扶贫中大部分学生的建档立卡是在户籍所在地或者是当地的政府部门办理,所以针对教育精准扶贫出现的现象应该对其源头进行清理,即各地城府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的优势,将政府认定的困难家庭挂在政府的官方网站上,学校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查阅,识别真正需要的资助对象。

研究结语

通过对教育精准扶贫的研究,发现其存在许多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但由于资料获取相对困难,加之笔者研究水平有限,用研究依然存在较大的提升和完善空间。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育精准扶贫下的高校资助存在的问题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政策执行者深入调查完善学生的扶贫信息,需要制度制定者不断完善高校扶贫资助制度,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乐于助人的公共精神,才能让真正需要的困难学生受到学校资助,顺利完成学业,从而实现高校贫困生在完成学业后用所学所获立足谋生,回馈社会,实现真正的教育扶贫。

猜你喜欢
班委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例谈如何选拔与培养新生班委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换位思考·民主协商·和谐发展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莫与贫困生“抢饭吃”
“终极班委”诞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