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玛丽罗斯号”看英格兰海洋文化遗产保护

2019-11-14 05:32赵哲昊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沉船英格兰玛丽

赵哲昊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 100192)

亨利八世是英国最出名的国王之一,在伦敦塔、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多佛城堡等英国最著名的遗产地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出现在绘画、影片或宣传海报中。在英国海港城市朴茨茅斯,也有一处与亨利八世渊源颇深的文化遗产点——“玛丽罗斯号”博物馆。“玛丽罗斯号(the Mary Rose)”,又称“玛丽玫瑰号”,是亨利八世在位期间建造的一艘克拉克帆船(Carrack),因为性能上佳、战功卓越而受到国王的偏爱。1545年7月19日,法国舰队入侵英格兰,“玛丽罗斯号”在怀特岛和朴茨茅斯市之间的索伦特海峡沉没,结束了35年的辉煌使命。1972年“玛丽罗斯号”被重新发现,1982年,6 000万人在现场或者通过电视转播观看了举世瞩目的沉船打捞,超过26 000件出水船材和器物一直被安置在为其量身定做的“玛丽罗斯号”博物馆内,由公益组织“玛丽罗斯号”信托管理。“玛丽罗斯号”的打捞和瑞典的“瓦萨号”军舰打捞一起,为我国“南海I号”沉船的整体打捞提供了宝贵思路和参考。沉船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细致而漫长,船木的喷淋、脱盐和干燥工作一直持续到2016年,被看作世界范围内水下文物保护与修复的范例。从1983年到2017年,博物馆已经累计吸引了超过1亿观众前来参观。2017年,“玛丽罗斯号”博物馆以36万观众位列全英国旅游目的地第89位,其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和阐释赢得了社会一致好评。

“玛丽罗斯号”沉船的巨大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看似在情理之中,但实际上,除了其本身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外,还要归功于英格兰行之有效的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手段。

1 英格兰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历程

和我国类似,英格兰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也是由沉船保护开始的。1972年“玛丽罗斯号”的再次发现引发了社会轰动,次年,国会即通过了《1973沉船保护法》(Protection of Wrecks Act 1973),该法律成为整个英国沉船保护的主要法律依据。同年,在港口城市发现的“凯特沃特号”沉船(Cattewater Wreck)也成为该法令保护下第一艘登录保护名单的沉船遗址。沉船保护法第一部分的内容有关具有历史、考古或艺术价值的沉船;第二部分则规定(对人有潜在)危险的沉船遗址也需要登录。截至目前英格兰沿海共有52艘已登录沉船遗址,从16世纪的战舰(也就是“玛丽罗斯号”),到17世纪的贸易商船,再到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失事的战争潜艇,内涵十分丰富。所有遗址在海图上均清晰标注,有时在海面以浮标标注,并在临近的陆地入水点辅以说明牌对沉船遗址具体信息加以阐释。

上述沉船统计并未包含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和曼岛,主要是因为这五地虽然遵循同样的法律条例,且均隶属于同一行政主管部门——英国数字文化媒体体育部(DCMS),但因为英国联合王国的体制,这五地在具体工作落实上分属相互独立的专业咨询委员会,是不同于政府机构的公共部门,因此在保护和管理措施上有所不同。

英格兰的文化遗产专业公共机构是英格兰遗产委员会(Historic England),在DCMS的授权和委任下,英格兰遗产委员会对英格兰全境的历史建筑、考古遗址、花园/公园、战场遗址、沉船(含失事沉没海底的飞机残骸)遗址和社区文化遗产共6类文化遗产进行登录保护和管理①Historic England.(2019).National Heritage List for England.from Historic England https://historicengland.org.uk/listing/the-list.。追溯历史,遗产登录保护的法律文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1882年古迹保护法》(Ancient Monuments Protection Act 1882)登录了50处古迹。当时整个爱尔兰岛被英国统治,所以除50处遗址外,还有18处遗址在爱尔兰岛。今天的遗址登录,每类遗产的登记原则和法律法规依据不尽相同,但除了社区遗产外,其余5类最终汇总至同一登录清单,现已有条目40万余条②Historic England.(2019).About the list.Retrieved from https://historicengland.org.uk/listing/the-list/about-the-list.。这个数量意味着在英格兰,99%的人口在居住范围1英里(1英里≈1.6 km)内都有至少一处已登记遗产。然而,这40万余条还不是英格兰全部文化遗产点的数量,还有许多遗产点因为权属(很多遗产点,特别是建筑、花园之类在英国属私人所有)问题,并未列入清单。正因为如此,英格兰遗产委员会发动全民申报登录,对已登录的遗产,还鼓励民众上传照片跟进近况、分享独家知识以及上报发现的问题。文化遗产保护的社区参与在英格兰至关重要,下文会着重讨论。

逐渐地,英国政府认识到海洋文化遗产保护需要考虑的要素不能仅限于沉船的保护,后续出台的相关法律对此有充分的体现。《1979年古迹与考古区法》(Ancient Monuments and Archaeological Areas Act 1979)首次将沿海和海事遗址列入文化遗产保护范畴。《1986年军事遗存保护法》(Protection of Military Remains Act 1986)开始关注军用飞机和船只的遗骸。《1995年航运法》(Merchant Shipping Act 1995)特别规定民众有义务向政府专人上报发现的残骸。2001年,英国加入《1992瓦莱塔公约》(全称《欧洲考古遗址保护公约》,1992年由欧洲委员会(Council of Europe)通过)③Young,C.(2001).ENGLISH HERITAGE POSITION STATEMENT ON THE VALLETTA CONVENTION.Retrieved from http://www.independents.org.uk/the-valletta-report/english-heritage-position-statement.,该公约将陆上和水下的考古遗址不做地域属性区分,一视同仁。《2002年国家遗产法》(National Heritage Act 2002)进行了一轮大的修订,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任委以英格兰遗产委员会(英格兰遗产委员会的前身,英格兰遗产局(English Heritage)正是由该法规定成立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正好是2001年UNESCO《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公约》诞生第二年。2009年,政府出台《海洋和沿岸使用法》(Marine and Coastal Access Act 2009)规范海洋使用和管理规划,并成立了新的公共机构“海洋管理组织”(Marine Management Organisation,MMO),隶属于英国环境、食品和乡村事务部。英格兰遗产委员会与之紧密合作关注英格兰沿海和沿岸的各类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规划。

除了海洋管理组织,英格兰遗产委员会还与很多其他涉海机构和部门有过深入合作,比如与英国海洋聚合生产协会(British Marine Aggregate Producers Association)合作出版《海洋聚合物疏浚和历史环境手册2003版》(Marine Aggregate Dredging and the Historic Environment:guidance note (2003)),与COWIRE group(由能源与气候变化部(DECC),皇冠置地及沿海风力发电场开发商组成)合作发布可再生能源项目指导建议。为触及更广泛的民间层面,英格兰遗产委员会积极寻求与民间组织的合作,比如加入由英国最大的海洋文化遗产保护非政府组织,航海考古学会(Nautical Archaeological Society)牵头的政策委员会,共同参与制定和推广《海床开发实践准则2006版》(Code of Practice for Seabed Developers (2006))。

由此可见,法律法规逐渐完善、多部门合作的情况逐渐增多,英格兰的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从单纯对海底沉船和飞机残骸的关注,拓展到了沿岸和腹地各类海事不可移动文物、海景,并且在保护海洋文化遗产的同时,强调其于周边自然环境、海洋生物的不可分割。

2 沉船保护管理和访问

或许是得益于勤于归档、善于备份的文字记录工作传统,目前英格兰共有记录在案的沉船(含飞机)及遗物点33 000处,其中5 200处已通过航拍识别或海洋物理探测等手段确认为沉船④Flatman,J.(2018).Managing Marine Archaeological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Historic England.。比起这个庞大的数字,上面提到的52处已录入沉船似乎有些微不足道。但不论登录与否,这些已确认和待确认的沉船遗址都受到《1973沉船保护法的保护》。法律不仅对全英国的沉船保护作出规定,还涉及授权访问许可的内容。

和世界很多国家一样,因为认识到沉船的重要意义,所以英格兰积极采取措施保护。首先,沉船遗址能提供有关船只、商贸活动、水手和乘客及社会整体的信息。以“玛丽罗斯号”为例,通过对她的研究我们得知,“玛丽罗斯号”进行过一轮开炮后调转船身准备换另一边开火,一阵大风让船身倾斜,敞开的炮垛瞬间灌进了大量海水,最终导致船只快速下沉。船上挂满防止敌军轻易登船的绳网也成了阻碍船员逃生的一大障碍,发现的179名船员遗骸告诉我们他们全部都是男性,也有来自欧洲大陆船员。船上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为我们复原了500年前英格兰海军军旅生活的全景图,武器装备则体现了英法之间战争的残酷。

其次,今天很多与海洋有关的活动,比如疏浚、捕鱼或矿物开采可能会对海床造成破坏,因此特定的区域需要受到保护。英格兰的实践就是划定保护范围,并尽可能采取原址保护的方式对沉船进行保护。“玛丽罗斯号”的打捞决策,既是完成都铎王朝的历史任务,也是因为朴茨茅斯和怀特岛之间的索伦特海峡航线繁忙、商业活动密集,原址保护不是最佳选择。

更重要的是,发现并认识历史沉船使得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整体规划成为可能,整体规划既利于整合保护和管理资源,又能通过文化遗产的展示和阐释创造经济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玛丽罗斯号”今天“停靠”的博物馆位于朴茨茅斯的历史码头区(Historic Dockyard),这里是当地政府从20世纪初就开始规划的海洋文化遗产集中展示区。历史码头区由3家机构构成:朴茨茅斯国家博物馆拥有并管理6处设施,其中皇家海军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Royal Navy)1911年就已经面向公众开放;“皇家海军胜利号”战舰(HMS Victory)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现役军舰,1763年建成落水,1922年进驻历史码头区干坞;1860年建成落水的“勇士号”铁甲舰(HMS Warrior),1987年进入历史码头区永久停泊;拥有10艘潜艇的戈斯波特皇家海军潜艇博物馆;海军火力博物馆以及2015年刚刚像公众开放的M33皇家装甲炮舰(HMS M33)。朴茨茅斯皇家海军基地信托(Portsmouth Naval Base Property Trust)负责管理的朴茨茅斯皇家海军基地(HMNB Portsmouth)是英国正在服役的3座皇家海军基地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还有一个机构就是“玛丽罗斯号”信托,负责管理“玛丽罗斯号”博物馆。

3个机构管理的历史船只和博物馆组成了一个海洋文化遗产“主题公园”,虽然“玛丽罗斯号”与另外两个机构分开运营,但地域临近营造出良好的聚合共赢局面,2017年,“玛丽罗斯号”游客数量达到36万人,国家博物馆管理的历史码头区游客数量突破85万人,整个区域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1亿英镑⑤数据来自历史码头区官方统计,https://www.historicdockyard.co.uk.。这也就有了文章开头提到的英格兰文化形象代言人——亨利八世。“玛丽罗斯号”活用了公众熟知的文化要素进行宣传,加深印象,在讲好故事的同时把沉船的品牌做大。公众能够在同一目的地充分领略海洋文化遗产的多样性,旅游和周边产业收入也为遗产保护注入了活力,历史码头区的实践达成了社会教育、经济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健康平衡,可持续的成熟社会化运作正是英格兰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的一大理念。

因为对陆上和水下遗址一视同仁,所以英格兰追求的历史船只同样具有可访问性,已经停靠在干坞可以步行参观的船只如此,仍然安静地躺在水底的沉船亦如此。当然,由于水下遗址所处环境的特殊性,访问并不是无限制的,沉船法也对此作出了要求。取决于访问的目的,公众可以通过向英格兰遗产委员会申请,包括参观、调查、器物提取和考古发掘在内的4类许可,对登录在册的沉船遗址进行访问。2015年,英格兰遗产委员公开发布了《受保护沉船的访问指南——针对潜水员和考古学家》(Accessing England's Protected Wreck Sites—Guidance Notes for Divers and Archaeologists),从申请许可、项目规划、记录规范到器物和船体的现场保护方法,指南皆有概括,为公众访问提供了范本。航海考古学会的公众访问项目更多,有PADI沉船探长、潜水径等诸多方式;潜水俱乐部或个人还可以领养海底沉船、飞机、坦克或港口遗址到其名下(不限于已登录遗址),对其进行定期参观访问和规范性的考古工作。

3 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力:志愿者

英格兰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离不开志愿者的功劳。访问许可所有者,都可以在线申请成为英格兰遗产委员会的直属志愿者,根据指南规范地开展水下考古工作,为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保驾护航。“玛丽罗斯号”的水下调查和考古发掘就是从1974年一支12人的志愿者队伍,发展到50人的工作团队(图1)。

志愿者的身影遍布“玛丽罗斯号”保护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从水下的调查和发掘开始,更多则是在博物馆里开展研究、保护、记录和展示工作。目前整个玛丽罗斯号博物馆共有150人,以藏品部为例,15个志愿者的人数多于全职员工的数量。志愿者大都是当地社区的热心人士,多数是已退休人员,也有部分是来自不同高校的师生。藏品部负责人迈尔斯先生(Alastair Miles)负责对志愿者进行统一培训,志愿者没有工资,只有每天10英镑左右的交通费补助。目前开展的一项主要工作是过往档案资料,尤其是影像资料的数字化,重视档案资料,把英式严谨工作态度展现得淋漓尽致。“玛丽罗斯号”的打捞出水和船体保护发生在20世纪70、80年代,影像资料载体多为胶片和幻灯,既不方便查阅,也不能长期保存,而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就显得十分重要。更多的志愿者活跃在和博物馆观众有互动的展厅,向前来参观的公众详细介绍出水器物,让他们亲手触摸,增进感官认识(图2)。

对于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而言,除了得到大量援手,成熟的志愿者招募机制可大大节省了人员开支。5 200艘已探明沉船,如果没有志愿者,仅靠政府机构和社会上考古勘探公司的职员,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完成的任务。这样做一个比较,英格兰海岸线长度8 982 km⑥英国测绘学会(British Cartographic Society)数据。,已探明沉船5 200艘,我国海岸线长度1.8万km,正好是英格兰的两倍,但已探明的沉船数量还不到300艘。在严峻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破坏面前,海洋文化遗产,特别是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要争分夺秒,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也就显得十分重要。PADI潜水教练组织的愿景是自2018年后的5年,每年在中国新增潜水员50万人,加上过往培训的潜水员和其他潜水组织的人员力量,我国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尚有庞大的生力军待启用。对于志愿者本身来讲,参与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既可对知识和技能进行提升,也可以满足保护文物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如果有机会为充满神秘色彩和冒险精神的海洋文化遗产贡献力量,有专业机构的正确宣传和引导,社会大众的踊跃性可想而知。

4 港口和沿岸遗迹

英格兰的海洋文化遗产内涵丰富,沉船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港口。从18世纪初开始,港口见证了英格兰的经济腾飞和国际关联提升,体现了商贸、冲突和生活,是今天英格兰国家认知和生活质量的重要贡献因素。在英格兰,港口承载了整个国家96%的贸易体量,而这些港口因为存在时间很长,无一例外都或多或少有历史遗迹的存在,这也是很多其他有海港类遗迹的国家难以达到的。遗存的数量多、分布广,面临的海岸侵蚀和商业开发压力也就更大,特别是1960年码头的快速集装箱化,无法适应的港口选择关闭或更改用途,20世纪80、90年代很多港口城市的码头被改造成住宅区、商业街区或者旅游景点,很多遗存都面临消亡的威胁。

因此,港口城市遗存是英格兰遗产委员会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之一,“玛丽罗斯号”所在的朴茨茅斯市就是很好的例子。对海港的文化遗产保护将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的普查和修复工作从北海一侧和康沃尔附近的港口开始着手,联合港口工业协会、海岸警卫队、码头保护组织渔民团体等利益相关者共同为港口运营人员编制实用的文化遗产信息手册和保护指南。2014年的《港口和历史环境》(Ports and the Historic Environment)报告强调港口关乎历史环境的完整性,旨在通过向公众普及港口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来达到实现共赢的最终目的。

沿岸遗迹是英格兰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的另一关注点。不列颠岛原本与欧洲大陆有陆路相连,直到大约6 000年前北海和英吉利海峡才完全成型,英国由大陆的一部分变成了群岛国家。海平面持续缓慢上涨,一直到20世纪初,大约又上升2 m,一些原本位于海边的遗迹被海水淹没,原本位于内陆的遗存则成了沿岸遗迹。近100年,全球气候变化导致英国周边海平面快速上升0.2 m,根据英国气象局(Met Office)预测⑦英国气候预测项目.https://www.metoffice.gov.uk/research/approach/collaboration/ukcp/index.,到2100年,海水水位会再上涨1~2 m。全球变暖还意味着风暴和风暴潮会更加猛烈和频繁。激烈的自然环境变化加之农业、商业活动,沿岸遗迹所面临的形式十分严峻,很多遗迹甚至被完全损毁。另一方面,海水对陆地的侵蚀有时也会揭露之前未发现的遗迹,比如诺佛克郡海耶斯堡(Happisburgh)海滩上发现的90万年前的早期人类足迹和器物,还有霍姆发现的淤陆上类似巨石阵的用木板围成的“海上石阵”(Seahenge)(图3),树木年轮学分析得出这些木板来自公元前2 049年。

考虑到沿岸遗迹所面对的严峻形势,英格兰遗产委员会一方面需要确保准确辨识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沿岸遗迹和景观,从而采取合适的保护措施;另一方面还需要实时掌握因海岸线侵蚀是否暴露出了新的考古发现。这些都需要通过实地调查实现,各个地区现已开展沿岸地区快速评估调查(Coastal Zone Assessment Surveys,RCZASs),最终可以帮助掌握整个英格兰沿岸的遗产保存现状。调查的精髓在名称上已经有所体现,即高效而快速。英格兰遗产委员会从实际出发,把科学的调查记录工作放在和采取保护措施同样的优先地位,避免因为保护而停止调查,如果不能同时进行,则先调查,再保护。防止因为人力资源不足,未能完成全面的调查工作,而永远地丢失资料或无从得知。值得一提的是,快速评估调查的主力也是经过培训的来自社会的志愿者大军。

5 科技赋予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新方向

海水侵蚀可能揭露沿岸新的考古遗迹,那么更深入地对大海进行探测是否会有考古遗址呢?答案是肯定的。用海洋考古学和地质学取得的数据进行电脑模拟,可推测出在约两万年前不列颠诸岛开始与欧洲大陆分离,一直到距今约8 000年前,不列颠岛和欧洲大陆仍有陆地相连(图4),到6 000年前左右,两地被海水分离开,这期间的一万多年和之后海水加速上涨的几千年,有大量的遗址被海水淹没。此外,考古发现表明,英格兰在80多万年前就有早期人类居住,大规模的海水淹没陆地虽然开始的较晚,但是漫长的史前时期,被海水淹没的人类遗迹一样不在少数。

在遥感考古和GIS应用软件的帮助下,英格兰的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开始关注史前人类遗迹,水下考古不再仅关乎历史时期,尤其是航海出现后的人类历史,而有望实现和陆上考古同步的终极拓展。对于历史时期的海岸线变迁,英格兰保存下来的大量手绘历史地图和海图,借助GIS软件可以实现地理校准,从而帮助人们理解今天的沿海地貌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人类在这之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研究方向的拓展意味着项目数量的增多,扎实稳固的研究力量必不可少。在英格兰,已经有高校专门设置了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研究生学位,比如南安普顿大学的海洋考古研究生学位。苏格兰高地和群岛大学(University of the Highlands and Islands,UHI)是苏格兰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的培育基地。还有一些高校开展了和海洋文化遗产有关的研究课题,将成熟学者的关注方向引向海洋文化遗产。如伦敦大学学院威廉姆斯教授(Tim Williams)牵头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课题、约克大学拜利(Geoff Baily)教授牵头的多元陆地景观、沿岸环境和人类迁徙项目(Dynamic Landscapes,Coastal Environments and Human Dispersals,DISPERSE)关注早期陆地和海洋环境对人类迁徙的影响。两个项目都密集使用GIS技术配合研究。这些高校和英格兰遗产委员会、航海考古学会都有紧密的合作。

海洋文化遗产的归档和阐释也大量使用了现代技术。“玛丽罗斯号”的数字化归档就是最好的例子,通过各高校的项目和课题可以看出,英格兰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习惯使用成熟的商业软件。比如“玛丽罗斯号”博物馆在藏品管理中使用Axiell Collections系统,该系统符合英国藏品管理的全部标准⑧英国藏品管理标准简称Spectrum,对藏品管理严格划分步骤制定标准,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广的应用。https://collectionstrust.org.uk/spectrum/.,帝国战争博物馆旗下的几家博物馆也在使用同样的系统。英格兰遗产委员会和伦敦大学考古学研究所在建立大型条目类数据库时,均使用了ARCHES为数据库搭建框架,ARCHES是开源数据库,可免费使用,并支持中文输入。使用成熟的数据库软件可以减少开发设计的负担,并且容易实现重复利用,对于需求复杂程度较低的数据库性价比较高。阐释方面,“玛丽罗斯号”博物馆也拥有一整套数字导赏系统,可以下载手机应用程式或者在网站上参观博物馆。

6 结束语

进入“玛丽罗斯号”博物馆前,一个身着亨利八世服装的工作人员站在并不是十分显眼的地方,用地道的贵族英语腔调热情且简明地欢迎着来往的游客,颇为真实的还原,没有过分的表演,也没有哗众取宠之嫌。就如同“玛丽罗斯号”的一个章节,也好比英格兰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缩影。利用科技手段,借助社会力量,重视多部门合作,整合优势资源对海洋文化遗产进行调查、保护、研究和展示,在旅游创收的同时达成教育惠民的成效,最终实现保护管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致谢:除作者机构外,此次实地走访调研还得到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研究所,以及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中英文化连线基金的支持。英国文化教育协会是英国提供教育机会与促进文化交流的国际机构,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开展工作,始终如一地为世界带来更多国际合作交流的机会。)

猜你喜欢
沉船英格兰玛丽
沉船的启示
难忘的八个字
和我一起玩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
英格兰十大怪异景点
海底沉船
女生玛丽莎Ⅰ
沉船事件仍然扑朔迷离
也用泥土造人的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