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INF-γ、sIL-2R、IL-12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9-11-14 07:50张高明杨慧林代鸿华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9年21期
关键词:期组肝病良性

张高明,杨慧林,王 智,阎 雄,代鸿华△

(1.四川省邻水县中医医院外科,四川广安 638500;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綦江医院肝胆外科,重庆 401420)

原发性肝癌为中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以肝区疼痛、消化道反应及肝大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病情进展快等特点,因此尽早诊治是改善此类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方式[1]。目前甲胎蛋白是临床上诊治原发性肝癌的最常用肿瘤标志物,但其假阴性及假阳性结果较高,诊断及筛查价值并不高[2]。相关研究报道,细胞因子网络和受体之间的调节失常与免疫性病变、肿瘤发生相关[3]。干扰素-γ(IFN-γ)、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及白介素-12(IL-12)为多功能细胞因子,在抗肿瘤免疫及炎性反应中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INF-γ、sIL-2R、IL-12可能参与或者诱导肝内炎性反应,导致肝细胞损伤,从而引起并加剧肝细胞坏死,最终导致肝组织坏死及纤维化[4-5]。但目前临床上缺乏以上指标联合检测的报道,本研究旨在分析血清INF-γ、sIL-2R、IL-12在原发性肝癌中的价值,为此类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2015年4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7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入选标准[6]:(1)均根据临床病史、症状、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癌;(2)采集血液前无免疫抑制剂应用史,近期无病毒、细菌感染史;(3)心、脑、肾等脏器无明显异常。排除标准:(1)活动性肝病、转移性肝癌;(2)严重创伤、妊娠或者哺乳阶段。7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原发性肝癌组,男41例,女32例,年龄32~73岁,平均(56.84±7.69)岁。同期选择该院收治的58例良性肝病患者作为良性肝病组,肝硬化26例、慢性乙型肝炎20例、病毒性肝炎12例,男35例,女23例,年龄29~72岁,平均(57.39±6.11)岁。并选择本院健康体检者46例作为健康对照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30~71岁,平均(56.99±8.05)岁。3组年龄、性别等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Ⅰa、Ⅰb、Ⅱa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均接受肝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Ⅱb期及Ⅲa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数目>3枚,肿瘤局限在同侧半肝或者同一段者,予以手术切除,范围以外的病灶术中接受射频消融处理;合并分支癌栓或者门静脉主干,肿瘤局限在半肝内,预期术中癌栓能够取净或者完整切除,予以手术切除肿瘤并与门静脉取栓,术后接受经导管动脉化学栓塞治疗。记录以上患者1年内存活情况。采集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前1 d及手术后7 d、良性肝病组及健康对照组入院时空腹外周静脉血,采用 TD5A-WS 台式低速离心机(购自中国山东济南福的机械有限公司)3 000 r/min离心15 min,将上清液保存在-20 ℃低温箱中待检。采用DG5033B型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仪(购自中国南京普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检测血清INF-γ、sIL-2R、IL-12水平。

2 结 果

2.1各组血清INF-γ、sIL-2R、IL-12水平比较 原发性肝癌组血清INF-γ、IL-12水平低于良性肝病组,良性肝病组血清INF-γ、IL-12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原发性肝癌组血清sIL-2R水平高于良性肝病组,良性肝病组血清sIL-2R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各组血清INF-γ、sIL-2R、IL-12水平比较

2.2原发性肝癌不同分期组血清INF-γ、sIL-2R、IL-12水平比较 原发性肝癌患者Ⅲ期组血清INF-γ、IL-12水平低于Ⅱ期组,Ⅱ期组血清INF-γ、IL-12水平低于Ⅰ期组,原发性肝癌患者Ⅲ期组sIL-2R水平高于Ⅱ期组,Ⅱ期组sIL-2R水平高于Ⅰ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原发性肝癌不同分期组血清INF-γ、sIL-2R、IL-12水平比较

2.3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NF-γ、sIL-2R、IL-12水平比较 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后血清INF-γ、IL-12水平高于治疗前,sIL-2R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4原发性肝癌患者存活组及死亡组血清INF-γ、sIL-2R、IL-12水平比较 原发性肝癌存活组血清INF-γ、IL-12水平高于死亡组,sIL-2R水平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3 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NF-γ、sIL-2R、IL-12水平比较

2.5血清INF-γ、sIL-2R、IL-12水平对原发性肝癌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 血清INF-γ预测原发性肝癌预后的AUC为0.856;sIL-2R预测原发性肝癌预后的AUC为0.880;IL-12预测原发性肝癌预后的AUC为0.787;指标联合测定预测原发性肝癌预后的AUC为0.931。见表5、图1。

表4 原发性肝癌患者存活组及死亡组血清INF-γ、sIL-2R、IL-12水平比较

表5 血清INF-γ、sIL-2R、IL-12水平对原发性肝癌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

注:-表示此项无数据

图1 血清INF-γ、sIL-2R、IL-12水平预测原发性肝癌预后的ROC曲线

3 讨 论

原发性肝癌是严重威胁机体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隐匿,容易通过淋巴、血液系统转移,发病率及病死率极高[7]。目前临床对恶性肿瘤的筛查程度不高,患者就诊时多为中晚期,已错过最佳诊疗时机。因此非介入性、重复性高、操作简便的检查方法在肿瘤筛查中备受关注,近年来有研究认为,多种血液标志物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有良好的预测价值[8]。

IFN-γ为同源性二聚体糖蛋白,主要来自于T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及B细胞,其和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能够引起信号传导,发挥生物学功能。IFN-γ通过多种途径起到抗肿瘤作用,可激活巨噬细胞并增强其活性,提高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杀伤及清除能力,IFN-γ作为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通过诱导多种物质的表达抑制血管生成,阻断肿瘤血管供应,阻止肿瘤复发及转移[9]。IFN-γ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出现出血性坏死,其浓度下降有利于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促进肿瘤细胞的修复,降低放化疗等治疗敏感性[10]。相关研究报道,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FN-γ浓度显著下降[11],本研究也支持此观点,且发现随着肿瘤分期的增加患者血清IFN-γ水平相应降低,说明测定机体血清IFN-γ水平有助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客观反映疾病的进展情况。同时本研究显示,治疗后患者血清IFN-γ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说明肿瘤的存在是抑制IFN-γ分泌的因素。

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机体免疫功能有良好关系,sIL-2R是来自于活化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的多肽,为机体重要的免疫抑制物质,现已成为肿瘤免疫的监测指标[12]。sIL-2R和IL-2结合后可抑制T细胞增殖,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其水平上升可能是因癌细胞刺激,在恶性肿瘤细胞表层脱落而释放入血,从而增加血清sIL-2R浓度[13]。本研究显示,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sIL-2R浓度显著高于良性肝病组及健康对照组,Ⅲ组上升最为明显,考虑与原发性肝癌患者随着病情进展,进一步加重肝细胞损伤,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有关,经有效治疗后sIL-2R浓度明显下降,死亡患者则浓度上升,和既往报道相似。以上结果说明,sIL-2R水平上升可反映原发性肝癌患病情的进展及恶化。

IL-12是由免疫活性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有正向调节细胞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IL-12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可增强T细胞毒作用,诱导激活毒T细胞及促进T细胞增殖、活化成NK细胞,提高其细胞毒作用,从而起到抗肿瘤的作用[14]。正常的IL-12水平是维持T细胞功能正常的重要因素,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L-12下降可导致免疫调节网络失衡,产生病理性恶性循环,促进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15]。本研究显示,原发性肝癌组、良性肝病组血清IL-12浓度均有程度不一的降低,但原发性肝癌组浓度相对更低,说明血清IL-12浓度能较好反映肝脏病情进展及肝脏损伤程度。治疗后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L-12水平有所上升,考虑与肿瘤缓解后可明显减轻肿瘤负荷,从而改善免疫功能,促进IL-12表达。进一步分析发现,INF-γ、sIL-2R、IL-12 AUC均大于0.50,说明INF-γ、sIL-2R、IL-12能够一定程度地预测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情况。

4 结 论

INF-γ、sIL-2R、IL-12参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通过检测以上指标能够辅助原发性肝癌诊断,且可作为预后评价的参考指标。

猜你喜欢
期组肝病良性
走出睡眠认知误区,建立良性睡眠条件反射
重症流行性出血热患者PBMC 中Fas/FasL 表达及免疫机制研究*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低水平HBsAg患者纤维化分期特征及其与血小板的相关性分析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胆汁酸代谢在慢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你还在把“肝病” 当“胃病”在治吗?
癌胚抗原、糖蛋白抗原联合检测对不同分期胃癌的诊断价值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与慢性肾脏病患者矿物质代谢紊乱的相关性研究
一种基于LBP 特征提取和稀疏表示的肝病识别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