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古典与中国气派

2019-11-14 03:01胡建君
凤凰生活 2019年9期
关键词:设色老师

胡建君

卢甫圣天下熙熙190×178CM水墨设色2013

以不变应万变

卢甫圣先生曾说筷子的思维原型具有“以不变应万变”的神奇本能。两根长短截齐、左右不分、方圆随遇的小棒头,论切不如刀,论戳不如叉,但它不仅能切能戳,而且夹、捞、搅、挑,几乎无所不能,而这一切,又都只要通过统一时空的手便能实现。卢老师本身就有这样的一双手,从纵横两个向度,将古今中西的艺术理论与实践,乃至艺术歷史、艺术设计、艺术产业等各个领域淹会贯通。

“知行合一”的卢甫圣先生,曾跨界与上海京剧首席名家史依弘合作“登台”,这在国内尚属首创。当挂彩穗、扎硬靠、戴七星额子、插栩栩翎子的穆桂英,神完气足地亮相于峨峨青山之前,当飞扬奇硕的大朵牡丹灼灼盛放于娇艳的杜丽娘身后,当万山红遍的奇峰峻岭绵延起伏于一袭白衣的白素贞周遭,当代顶级的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完成了一次亲密碰撞。

有幸亲临盛宴,一连五天遍睹“文武昆乱”史依弘的京昆大戏《白蛇传》《牡丹亭》《穆桂英》《奇双会》和《玉堂春》,如此夜夜笙歌,只道春风沉醉。而卢甫圣先生的《知一知二之间》《国色》系列、《青山见我应如是》《此岸》《天下熙熙》等代表作依次作为舞台的天幕,一一惊艳登场。之前一个月,我尚在中国美术馆的人潮涌动中仰视这些作品,之后又以如此舒展恢弘的姿态华丽地铺陈在众人面前。两位业内佼佼者碰撞产生的兼容而独立的气质,又古典又当代,又新奇又熨帖,这是令世界为之瞩目的中国气派。

卢老师终于以大手笔的方式为他与戏曲的情缘留下了一个痕迹。他从小接受私塾教育,喜欢戏曲,从家乡的婺剧直到京昆,百听不厌,他的画作与诗词中有戏曲的影子,他的女儿卢缓从小便能唱“良辰美景奈何天”。他幼年时期第一张发表的画作就是戏剧场景,刊登在《小朋友》上,算是画与戏结缘的起点。

但卢老师本人并非如他的作品或他喜爱的戏曲那样声情并茂,作为一名集艺术家、美术史论家、出版人、文化策划者等多重身份的他,给众人的印象多是不苟言笑、内敛沉默的。据说在浙江美院读书的时候,有一次学院举行化装舞会,每个人都要参与表演。卢老师主动承担了“彭祖”这个角色,因为只要戴上个长胡子不动声色地安坐在那里,可以默默坐上“八百年”。他还受命为此作《旧岁歌并序》,情性所至,陆离诡谲。上大学时他便被同学称为“老夫子”,教授大家“古代汉语”。我从小怕老师,平常连打个电话都有点紧张,往往导致对话冷场。以为卢老师已经不在线了,试着说声再见,只听得那一头缓缓地回了声“好的,再见”,大家都如释重负地搁了电话。如果两两相对,对方若不主动挑起话题,往往面面相觑,顾左右而不知所措。而卢老师偶尔眨眼耸鼻的习惯性动作,还有腼腆天真的笑容,又让人消释些许紧张。却还是不太放松,因为他不怒自威的风仪和深不可测的学养。

卢甫圣 大禹248×103CM水墨设色1999

卢老师往往一句话开启我论文的灵感,指出我诗词的弊端,洞窥我白描的不足。他的画作题跋中“日月西东,星槎凿空。梦蝶梦熊,拂衣奔虹”这样壮阔奇谲的句子,还有更多令我汗涔涔下的看不懂的异体字,保持着青铜铭文或汉简上的模样,与那些或如《天问》或如《山海经》般的形象组合在一起,时常让人匪夷所思,又那么默契生姿。我又隐约知道尚好老庄与“神秘主义”的卢老师通周易八卦、奇门遁甲,似乎在欲言又止之间,早已洞穿我的今生前世。如此,在导师面前,更加敛衽无间言了。

卢甫圣 九华春144×70CM水墨设色2007

知一知二之间

有些人是带着使命来到世间的,比如卢甫圣先生。早已抛却了得失心的他既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又是通达的实践者,他固守在自己独立、自足而丰盈的精神一隅,向外观照这个熙熙攘攘的世界。今天的中国画,正背负着沉重的历史积淀走向多元的未来,消解传统固然是舍本逐末,学步古人更只能是缘木求鱼。20世纪20年代以来,本身门户森严、宗派林立的中国画界受到了西画前所未有的撞击,发展西画、变革传统绘画、探索中西融合等美术实践的呼声愈来愈高。在这样的嘈杂与纷争中,卢甫圣先生一骑绝尘,以跨越时代的自在与从容,把中西艺术的共性追求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时代气质,把含蕴的古典情怀用一种具有当代感的形式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从而彰显了特别的中国文化气质。

“把看不见但又应该看见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可见物”,卢甫圣先生用自己的手眼,表达他对宇宙、宗教、当代空间的思考,让我们看到他的星空与花园,如此古淡天真、空明辽远,却又包含着一种极致的奢华。似乎类似于古琴的格调,泠泠七弦上,山水清音间,化繁为简,清微淡远,从来不比任何一场大型交响音乐会来得逊色。

卢老师的人物画,得力于秦汉砖瓦、魏晋壁画尤多,又由陈洪绶上追贯休乃至顾恺之,追求高古、变形等具有象征主义的造型元素并辅以简淡辽远的色调,奇正相生,亦庄亦谐。甚至布局顶天立地、高蹈奇崛如同奇景山水一般,看得见他平静外表下飞扬姿纵的内心。曾从事过东阳木雕工艺设计的卢老师,其八九十年代的早期画风偏于工致与装饰,其后技近乎道,在追求古意简淡的道路上愈行愈远。这与他诗词文赋的修养一脉相承,更缘于其文人画学术研究的精进。

卢甫圣的山水画又像是人物画风的伸延,他舍弃了近千年来绘画史上层层递演的山水创作程式,而择取晋唐人物画中的高古游丝描形式,回到山水画诞生之初那种空勾无皴、色彩烘染平涂相结合的姿态。而即便大面积泼墨或没骨设色,他也会加以理性归纳,赋予画面一种独特的单纯与工致,动静相生。他的平面化处理方式带着极强的现代构成感,整体不古不今,亦古亦今,一如他自己的模样。绵延的山水又有如人体的线条,刚柔并济,离形得似,平中藏奇,带有一种工笔意写的潇洒与生动的韵致。其题跋亦多用略带汉简意味的古隶,充满胎息純正的古典气派,又有一种取法乎上的设计感。其作品结构的简约空灵,笔致的松静散淡,色调的单纯简逸,尤其是精神的虚旷淡远,表达出作者内心的自在无为又守正持恒,既映照了“上古之画,迹简意淡而雅正”的古典理想,又构造了一个具有现代诗学意味的丰厚而绵邈的世界。

绘画是一种奢侈,而且是一种人人都能享受的奢侈,这是精神贵族卢甫圣先生曾经强调的,无论对于画家还是观者,绘画都用最简便的方式,把看不见但又应该看见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可见物,从而弥补造物主留下的缺憾,足以告慰内心,又能安抚众生,微妙的尺度尽在自己的把握。正如其在个展“知一知二之间”的前言自述中所说的那样:“一种更加偏重知性的艺术选择渐渐崛起,它往往将具象与抽象、本体与跨界、存在与虚拟、哲思与官能糅合起来,从中西古今相交错的时代语境中捕捉亦此亦彼的灵感,使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尽可能趋向于知一知二之间。”

有评论者说,卢甫圣先生在自己的绘画中,注入了一种深刻的矛盾,给予了他的绘画以平静之下的力量。这种矛盾就是,以一种真正追问古典、追问历史的绘画语言的呈现,来接续一种真正直面当下,直面都市群体精神缺失的人文使命;以一种文化性格与修辞语言的一致性来获得理解途径与阐释语言的开放性,这是中国画真正的气派与格局所在。

卢甫圣 入时无 245×176CM水墨设色2013标题 卢甫圣 此岸252×120CM水墨设色2013 卢甫圣 在者 水墨设色252x1202014

勿固勿我得意忘形

身兼多职的卢甫圣先生,在繁忙琐碎的日常事务之余,一边创作出众多气势恢弘的大幅作品,一边写下《中国文人画史》这般煌煌巨著,主编规模大于《廿五史》的《中国书画全书》,还有《中国画历代名家技法图典》、《20世纪书法研究丛书》、《现代设计大系》等各门类的大型书籍,在短时期内将一个专业出版社打造成为国际公认的学术重镇。而且他还身兼著名学术刊物《书法》、《朵云》与《艺术当代》的主编,所以没有余暇一一关照朋友和身外的世界。卢缓记起她小时候,有次迟迟没能等到卢老师下班回家,便和妈妈一起上街寻找。寻寻觅觅,赫然看见卢老师正站在一个人来车往的十字路口,手举一面小红旗,茫然指挥着交通!原来他一路骑车思考闯了红灯,被警察无情罚下,必须抓到下一个违反交通规则的路人才能离开。我一直想象着这幅有趣的场景,忍俊不禁,最富哲学精神的卢老师曾经提出振聋发聩的“天人论”与“球体说”,从而消解了弥漫于艺术史研究领域上空数十年的进化论迷雾,却在现实的十字路口,举着一面小红旗无计可施。

他把持续的关注力与内在的深情都交付给了画面和文字。很多年前的冬天,卢师母一针一线,做了件青蓝色的棉衣,寄给尚在浙美读书的卢老师。美人之贻,情逾彤管,卢老师当即调寄《一剪梅》回赠:“溟涬团团日月光,触也青蓝,睹也青蓝。天教分付护洪荒,人在中央,心在中央。 遥想女娲彩石浆,火样衣囊,火样诗囊。星河万亿费端详,横看回肠,竖看回肠。”如此悱恻缱绻,令人动容,足以窥见他内心深处的万千柔情。

卢甫圣先生远酒近茶,偏爱月色而疏于日光,内心其实是沉静温柔的。他陪师母去看病,路上一直拉着师母的手。他们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手牵手走在校园附近的南山路上,无惧众人的目光。他说“勿固勿我,得意忘形”,这种沉潜又游离的状态,是相当自足的。师母热情幽默,卢老师内向寡言,总是师母谈笑风生,而卢老师默默聆听,抿嘴而笑。不知为何,我看到卢老师画的《二三子》中那个孤傲而羞涩的、静穆而温和的豹,觉得神情气质像极卢老师本人。如果每个人都要对应一种动物的话,卢老师更像鹿,他不疾不徐,目光始终在高处,施施然闲庭信步间,又清醒又混沌,又优雅又寂寞,是一种八风吹不动的况味。

猜你喜欢
设色老师
国画纸本设色《荷》
《岩高千尺虎》
方骏作品
《独白系列之三》
《鹿鸣》绢本设色
郑庆余艺术作品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