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王》:新瓶旧酒,回味悠长

2019-11-14 20:48杨书睿
世界文化 2019年11期
关键词:辛巴狮子王动画电影

杨书睿

2019年7月12日,美国导演乔恩·费儒执导的《狮子王》(《The Lion King》)在中国上映,一周之内便取得了5亿的票房。从1995年动画版《狮子王》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到25年后的今天仍在循环播放,我们不得不承认,辛巴的确陪伴了许多21世纪的新生宝宝们共同成长,于是当“真兽版”《狮子王》以全新的面貌席卷全球时,也不由得唤起了当年在电视机前守候的孩子们的一份情怀。

也许是受近几年翻拍经典潮流的影响,在中国影迷的心中,“翻拍”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毁经典”,即使是阵容强大的团队搭配口碑良好的制作公司也不免遭受质疑,可是“经典”这块充满了关注度与观众数量的“肥肉”又怎能不引来电影公司的“觊觎”。于是,这部由原版电影的出品公司迪士尼支持,曾执导过《钢铁侠》的乔恩·费儒操刀的“真兽版”《狮子王》以“旧酒新瓶”的形式, 正式亮相大众眼前。

“新瓶”——“真兽”的场景还原与视听效果

严格意义上讲,“真兽版”《狮子王》并不像动画电影,更像是“会说话的 《动物世界》”。相信很多观众看到木法沙出场的第一反应也和我一样:“怎么没有赵忠祥老师的旁白呢?”“辛巴和其他动物怎么没有表情呢?”可转念一想,难道在座的有谁听过狮子大笑吗?这就暴露了新版《狮子王》最受争议的地方——“太真了,以至于无趣”。动画版通过天马行空的艺术表达开启了观众的想象力,人们通过想象赋予了动物人的一切,甚至将自己寄托其中而形成“我就是辛巴”的感觉。而“真兽版”因为其高度的真实封闭了观众想象的自由,狮子就是狮子,即便它因为电影的要求而可以说话,但它还是狮子,但是“我不可能是一只狮子”,高度的真实使影片缺乏动画次元的留白与想象空间,从而失去了这种浪漫的幻想,局限在“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这类的枯燥循环中。

但当观众随着镜头进入故事的叙述之后,这样的高度真实不再是影片的软肋,恰恰相反,它成为整部影片中最出彩的部分——身临其境,即“动物世界”般的视觉感受搭配恰到好处的配乐,使观众既有如同置身其间的真实感,又产生了与影片饱满的情绪感染力的共鸣。因此,从你坐下到离场,这类感受总会在某一时刻、在某一个特殊点,因镜头转换、人物对话、动作甚至配乐等因素油然而生:可能是木法沙和辛巴之间的舐犊情深让你忍不住轻吻身边看得津津有味的孩子;也可能是木法沙被刀疤推下悬崖时你所流露的悲伤与不忍;可能是彭彭和丁满带着辛巴在峡谷之中欢乐游戏的无拘无束,令你忘怀生活工作中的种种纠结而神往自然的纯朴无华;也可能是辛巴的鬃毛在经历种种巧合之后到了拉飞奇的手中,而使你不由得感慨命运的巧妙。这种场景还原和视听所带给观众的真实感和共鸣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影片缺失的浪漫的幻想。

从黑白默片到彩色电影,从2D 到3D再到IMAX,电影技术高度发展的一个口号便是:“观众真实的体验与感受”,因此纵然高度的还原限制了观众的想象,然而使观众置身于草原之上的真实感触也来源于此,故此我们只能说动画电影的“真人化”(真兽化)还有更大的改进空间,但是绝不能简单的否定电影真实化的还原。

“旧酒”——传统的叙事方式与故事内核

“真兽版”《狮子王》在台词内容以及表达上与原作相似度极高,以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为“外衣”,以“兄弟阋墙,王子复仇”的经典戏码吸引观众眼球,将狮子王辛巴的成长展现在所有人面前:从初出茅庐勇闯北方灰暗之地,到因父亲木法沙之死而逃避、隐藏于峡谷之中,从以“哈库呐玛塔塔”为座右铭快活消遣每一日,到在爱人娜娜、法师拉飞奇和父亲的灵魂指引之下,承担起狮子王的责任,重回荣耀王国,战胜杀父仇人兼叔叔刀疤以及帮凶鬣狗,守护太阳照耀到的地方,辛巴的成长作为影片的情节主线紧紧抓住了每一个观众的心弦。影片内核依然保留了迪士尼的真善美:辛巴的勇敢与责任感带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教化力,而娜娜、朋友沙祖与母亲莎拉碧的守护和支持,更让人感受到爱情、友情与亲情的可贵,纵然有刀疤和鬣狗等邪恶势力的干扰,但光明终将战胜黑暗,大地终会回归和平。这样的大团圆结局是对这件“外衣”的最大改编,也许是迪士尼为了符合本公司作品的一贯作风,也许是为了适应儿童单纯美好的心理,也许是为了给予生活在一地鸡毛的不如意中的大多数观众一点心灵慰藉,但无论哪一种我们都不得不承认,它的确使人感受到生命的喜悦与生活的希望。

25年前的《獅子王》和今天的“真兽版”《狮子王》在内涵上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以真兽化的全新包装呈现给世界观众而已。但是辛巴在成长,当年守在电视机旁的孩子们也在成长,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纵使《狮子王》打着动画电影的招牌,而去观影的人,年龄段也绝非仅限于儿童。这算是一个奇怪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动画电影受众不再仅仅是儿童,而是从儿童到中年的大部分年龄段观众,这或许与其“寓言式作品”的内核有关,动画电影往往具有形式上的简单纯朴和内涵上的明晰清楚,对于儿童,它有着天真烂漫的情感表达与单一直白的故事主线,同时正面的主人公形象和生动趣味的哲理有良好的教化作用;而对于青年中年而言,简单的形式不需要耗费太多思考的精力,而内容方面既有一目了然的蕴意,又有可以深入挖掘的内涵,自然让人有为之买单的欲望。

作为一部商业电影,《狮子王》故事情节主线明晰,内容单纯简洁,并包含了许多高票房电影该有的元素:翻转的镜头、真实的特效、巧妙的情节、邪恶的反派、小丑式的人物、饱满的情绪感染力、美满的结局……而难得可贵的是迪士尼在追求高票房的同时,没有沦落为贩卖情怀的无良商人,其内容充满童趣而不失深意,辛巴一直在面临一个又一个问题,而观众又何尝不是为这些问题所思索困惑?既是为影片中的问题所困惑,也是为影片外的人生所困惑。

值得我们思考回味的部分在于:我们每个人都曾如辛巴一般幼小,比之其王子的身份,我们甚至更加平平无奇,还要面临种种可怕的困境和考验,可是缘何生命却在坚韧地成长并一代一代繁衍下去?

其实答案无非在于对自己的认知与对于生命意义的追问。对自己的认知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与背景下各不相同,但是却毫无例外地围绕着认知自己之后的责任与承担责任的勇气和毅力;而对于生命意义的追问则使得也许黑暗、孤独、悲苦的人生渗漏进了希望的光芒,虽然微弱却因生命的生生不息而闪烁。

于辛巴而言,生命的意义在于守护这片太阳照耀到的地方,这是其作为荣耀王国的王子与生俱来的责任,因此他要成长为狮子王。而承担这份责任则意味着必须经受无数困难与挫折:对手的攻击、亲人的离世、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安逸生活的诱惑……虽然身份不同,但我们和辛巴一样,他所经历的我们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或者将要经历。

幸运的是,辛巴能在拉飞奇的询问中认识到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身份,认识到自己的责任,父亲木法沙对于生命的意义和责任的理解成了辛巴的理解并已融入其骨血之中,只等待着有缘人引领其走上王者之路。

明白了这个,我们或许就能明白,未来,可能辛巴也会如父亲木法沙一般,再将这份生命的意义和责任传递给自己的儿子,正如拉飞奇像当年举起辛巴一样,将辛巴与娜娜的儿子举起于山崖之上,生命的循环和平衡永不止息,希望亦永不止息。

《狮子王》虽然并非文学作品,但是却仿佛浸润在两希文明源头下的西方文学河流之中,设置了重重秘密,层层解析,令人倍感乐趣。辛巴离开安逸的峡谷去挑战刀疤,难道不是《圣经·创世纪》中亚当夏娃被上帝赶出伊甸园的“失乐园”主题的再解读?拉飞奇、木法沙、娜娜对辛巴的引领,也不由使人联想到《神曲》中指引但丁走出黑暗森林的维吉尔和引领但丁升入天堂的贝阿特丽采;莎拉碧对木法沙的忠贞,很难使人不将其与《哈姆雷特》中的王后乔特鲁德进行对照;而“Who are you?”的问题谁又能说不是与古老的斯芬克斯之谜的互文呢?结局却是千年前的人类所面临的难题,今天也没有人能给出确定的答案。

对于大部分观众而言,电影本身的娱乐性要远大于其哲理性,《狮子王》到底能阐释出多少东西,自然也不必论而又论。新瓶盛旧酒,时间作为最好的酿造者,使得这瓶酒醇厚浓香,回味悠长,也使观众免不了品而又品,比如有一个镜头是长大后的辛巴捕捉草丛中的蝴蝶,却将正在吃草的羚羊吓得魂飞魄散,辛巴为了融入峡谷之中而放弃了狮子的本性,如此大的牺牲却得不到其他动物的理解和接受,不禁引人遐想:如果辛巴没有回到荣耀王国而是继续生活在峡谷之中,他的结局又会是怎样呢?

猜你喜欢
辛巴狮子王动画电影
动画电影大导演养成记
狮子王
《狮子王》剧组二三事
动画电影
没有一位观众曾看过这样的动画电影!
狮子王
大侦探辛巴
大侦探辛巴
漫画
大侦探辛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