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解读

2019-11-14 09:14王振
山西农经 2019年15期
关键词:产业振兴乡村

王振

摘 要:2019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级各地区认真贯彻落实,保障我国乡村产业振兴能够落地生根、达到实效。从总体要求、培育发展乡村产业、规范农村产业空间结构、形成农村产业合力、抓好质量与绿色兴农建设、落实产业振兴相关政策举措等6个方面,对该文件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乡村;产业振兴;指导意见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15-0009-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创新创业环境明显改善,各种新业态持续涌现出现,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农业产业门类不够齐全、农业产业链条不够长、要素与活力激发不足等相关问题依然存在。为此,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为进一步推动我国乡村产业振兴指明了方向。

1  总体要求

一是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围绕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开发的要求,始终坚持农业和农村取得优先发展为思路,认真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全力以赴抓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实现全面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和城镇化进程相互联动,全面展示农村的各项功能与作用,强化产业集群建设,不断提升产业价值链,全力开发新动能,不断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机制建设,进而形成城乡之间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二是基本原则。首先是因地制宜原则。聚焦种养殖业、田园风光以及乡土文化等,努力发展优势显著和特色明显的农村产业,体现当地地域特点与乡土气息。其次是市场主导原则。全力发挥市场在当前资源配置中所具有的决定性价值,全面激活各类要素、市场以及经营主体,全力发挥政府指导作用,切实形成以农民群众为主体、依靠企业加以带动、社会各方协同参与的现代乡村产业开发体系。再次是融合开发原则。要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形成利益共享体系,将以农村当地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第二、三产业尽可能地留在农村本地,将就业岗位尽可能地留给农民群众。最后是创新驱动原则。要落实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坚决守住耕地与生态保护的红线,用好农村各类资源,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当地生产、生活与生态取得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是主要目标。争取用5~10年时间做到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乡村地区产业振兴取得明显发展,农村产业体系更为完备,农业供给侧性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乡村就业体系更为优化,产业扶贫特点得到全面凸显。

2  培育发展乡村产业

一是做大农村种养殖业。进一步创新农村产业的组织形式,促进当地种养殖业朝规模化与品牌化方向加以发展。进一步延伸与拓展农业产业链,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数量,持续提升质量效益以及市场竞争力。

二是打造乡土特色产业品牌。开发多元化特色种养殖产业,推动各地农产品品种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强化特色化农产品品牌创建,落实好现代特色化农产品基地创建工作。

三是提升农村休闲旅游产业。落实好现代休闲农业旅游体系建设,建设一批设施设备先进、功能全面的现代休闲园区和康养疗养基地,打造一大批美丽乡村、休闲旅游重点村。

四是建设新型服务产业。全力支持供销、邮政及合作社等机构建设农资管理、代耕代种及烘干收儲等形式的现代农业服务产业。全面改造现代农村传统店铺与集市,开发农村现代生活服务产业体系。

五是推动农村信息化产业发展。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农业体系。要持续推动重点农产品大数据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信息化进村入户进程。持续促进我国农村电商服务网点与物流园区取得进一步发展。

3  规范农村产业空间结构

一是落实县域统筹机制。在县域范围内,全面统筹考虑城乡之间产业协同发展,科学规划好当地乡村的产业布局,建立县城—中心镇—中心村等层级分工显著、功能有机统一的局面,落实城镇各类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工作。

二是实现镇域产业的合理归集。发挥乡镇上接县、下连村的重要价值,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创建以乡镇所在地为支撑点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三是推动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增加资金、技术及人才等方面的投入,切实巩固与拓展产业扶贫工作成果。

4  形成农村产业合力

一是形成多元化融合型主体。大力支持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新的发展,指导其朝粮食主产区及特色化农产品优势区加以集聚。实施好家庭农场扶持规划,推动农村合作社的规范与提升工作。大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形成现代农村产业联盟。

二是形成多元化融合型业态。通过跨界配置乡村产业发展要素,实现相关产业的深度化融合,进而产生“农业+”多种业态的发展新趋势。积极促进规模化种植和林、牧、渔等产业融合,致力于发展稻渔协同、林下种植等产业。

三是创建乡村产业结合新载体。以县域资源为基础,强化主导型产业创建,打造一大批乡村产业园区,建设一大批农村产业强镇,建设多个主体参与其中、多个要素共同聚集、多种业态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四是形成利益共享体系。积极指导农业类企业和小农户之间创建契约型与股权型等紧密协作模式,将利益分配的重点朝产业链的上游加以倾斜,推动农民群众实现持续增收。健全现代农业股份企业的利润分配体系,积极推广“订单+分红”“农民群众入股+保底效益+分红”等新型利益共享方式。

5  抓好质量与绿色兴农建设

一是形成绿色农产品质量标准化机制。落实好国家质量兴农发展规划,出台农业投入品、加工业以及农村新业态等相关国家与行业标准建设,形成更加协调统一的现代绿色农产品市场化准入标准体系。全面参与各类国际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尽可能实现对农产品认证结果的彼此互认,引导我国农业企业得到国际上公认的农产品认证体系。

二是全力完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指导我国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强化硬件建设,打造标准化生产流通基地,积极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推动化肥、农兽药和饲料等产业的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促进废旧类地膜与包装废弃物实现回收与后续处理,实现水产品健康化养殖。推进农产品质量分级与市场化准入体系建设,做到从田间至餐桌的全程化管理。

三是打造与提升现代农产品品牌。启动农产品品牌提升计划,创建我国农产品品牌目录体系,落实好农产品地理标志以及农产品品牌保护工作。积极支持各地打造品质更为优良、特色更加鲜明的农产品知名品牌。

四是推动乡村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积极发展节地、節能与节水等资源节约类产业。致力于创建农产品绿色开发先行区,凡国家要求予以淘汰的落后类产能、有可能污染环境的农业类项目,一律不得落地。促进种养殖循环一体化建设,主动支持秸秆与畜粪污等的资源化开发。

6  落实产业振兴相关政策举措

一是完善财政投入体系。强化一般化公共预算的投入与保障,增加土地出让收入中可用于农业产业与农村之比例,推动乡村产业进一步振兴。新增加的耕地指标与建设用地指标应做到跨省域相互调剂,所产生收益100%用在巩固农村脱贫攻坚的成果与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依据市场化形式建立乡村产业开发基金,用在农村产业技术的创新上。支持各地依据有关规定对贫困地区劳动力、农村残疾人就业等进行补贴,执行好税费优惠有关政策。

二是创新现代乡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县域金融类机构把存款用在全力支持本地乡村产业发展上。大力支持农村小微企业,将融资相关优惠政策用在推动农村的创新创业发展上。进一步发挥我国农业信贷担保价值,积极鼓励各地运用担保补助和以奖代补等形式,落实农村产业贷款担保政策。同意对权属比较清晰的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业设施等提供抵押贷款。增加农村产业类项目的融资担保工作力度。大力支持各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用在支持乡村振兴方面的纯公益性类项目打造上。

三是科学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坚持互惠互利原则,切实改进当地营商环境,支持社会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创办当地农民群众参与度较高、受益面也比较广的经济主体,大力推动适合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管理的现代种养殖业发展。全力支持农业企业到欠发达地区吸收农民群众就业、举办现代农业培训与就业服务。对社会资本进乡村工作,要依法和依规运用好农村地区的现有资源,不可违规侵占耕地开展非农产业建设,更不得侵害农民群众的合法财产权。

四是健全用地保障类政策举措。对耕地占补平衡来说,应以县域内自主平衡为主要内容。在考虑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应切实加大对乡村相关产业的支持强度。科学实施好县域内乡村闲置性集体用地、宅基地、空闲地、厂矿类废弃地、村庄建设复合型用地等土地的综合性整治,将建设用地的重点集中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上。

五是完善农村人才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指导各类人才深入乡村产业振兴一线创业。全力推动农民群众技能培训,协调职业类院校增加农民培训招生班次。鼓励农业技术人才将技术入股到农业类企业之中,探索农业人才校企双聘新模式,探索股权分红等相关激励政策。

(编辑:郭 瑞)

猜你喜欢
产业振兴乡村
关于远安县乡村产业振兴的调查研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我见
论如何促进当前景德镇陶瓷产业振兴
“两南”临夏定西脱贫攻坚与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兴旺和特色小镇建设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江苏特色小镇建设问题研究
产业振兴
一场无休止的“逃亡”
一场无休止的“逃亡”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