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阳,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

2019-11-15 02:57石英
当代人 2019年6期
关键词:甲骨甲骨文书法

◇石英

一走进这里,我第一个感觉就是“发现”。

三千多年前的符号刻在甲骨上——最初的目的是用来占卜,占卜风霜雨雪,雷电阴晴,当然还有命运吉凶。当事人也许始料不及,甲骨竟记录了一个伟大的创造,一种叫“文字”的精灵从此负责记载曾经发生过的并启示未来发展。碰巧百年前一位叫王懿荣的不大不小的官员,如今人们已不大熟悉的“国子监祭酒”(据说相当于现在教育部门的主管或最高学府的首脑),他在去药铺抓药时发现了这些令他感到奇异的带有各种裂纹的甲骨,进而探究出内中可能藏有一种遥远的奥秘。从此他和一些探秘者追索奇异物件的出处,从此,一个小村庄名气陡长,它就是河南安阳小屯村。

这位命运多舛的甲骨文发现者,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战乱中不幸殉职,但并没有影响后来不少学者呕心沥血地相继进行破译(包括那位热情博学的郭沫若先生),破译出的图案,有的人执戈,有的人植禾,还有的人……像吗?确有点像,令人信服,令人感叹!其中还包括当时发生的自然灾害与人间苦难,如车祸等等,也未被遗漏。这也说明,不论历史走了多少年多少载,就世界范围而言,至今还在围绕着两桩大事——战争与防御、耕作与粮食而进进退退交错纠结。相对的和平多半是在协议书上,绝对的贫穷挣扎在饥饿线上。两桩大事,有好事者曾不止一次为之写诗,为之谱曲,但迄今还没有最后完成式和休止符。

后来那些变换了的符号跳下了甲骨文,而登上了更坚实的金属和石质“版面”之上:大篆、小篆;象形、会意等等。钟鼎文刻在青铜器物上,能盛美酒佳肴,但过于沉重,足以压弯人的脊梁。骨架佝偻着殉葬于车马坑旁。文字从来都是伴随生产力的进步而生,也伴随着种种不平和争斗而变换……

接着又是隶书、楷书与狂草。秦国的丞相李斯的小篆可谓玩得超群出众,并且建议以此为“正体”,以统一文字的书写。那个指鹿为马,将秦二世乃至偌大的秦国玩弄于股掌之上的宦官赵高,在惯耍阴谋诡计的同时,其实并不影响他在书法方面的功夫,据说他的篆书也并非一般爱好者的水平。就是那位最后被害死的边防大将军蒙恬,其身份也不仅是“毛笔发明者”,在书法实践上同样了得,至少较之现在众多“书法家”的造诣绝不逊色。可见当时统一后的中国在书法推行上也呈现一时之威。

然而就是上述的李斯、蒙恬迤至后来的颜真卿,其命运也不似书法爱好方面那么顺遂。他们在毛笔与利剑前时而惊愕,时而彷徨,乃至必须做出无奈或断然的抉择。其生命也在《谏逐客令》或《颜家庙碑》上戛然定格。好在尚有泰山、琅琊残存碑文以及书法绝品《祭侄文稿》等存世。而相对幸运的王羲之,他的《兰亭序》真迹据说还埋葬在“贞观”皇帝的墓穴中,以供这位长睡不起的“天可汗”独享。看来妙文妙字固然是宝,太妙了却也是个麻烦。

一个个的展厅光线都比较幽暗,我当然明白这绝对不是为了省电,而是烘托出一种残缺古意的氛围;同时我觉得也利于一边参观听讲一边沉入思考。总体上可以归结为两个“发”字,一个是发现,一个是发展。甲骨文从开始应用到被发现,经过长以千年计的过程,虽然在这个过程中肯定有过零星的发现,但那还没有被提升至“文字”的要义。要不然为什么还被许多人熟视无睹,被当成一味普通的中药而使用呢?所以最初的发现者确乎功莫大焉;有了最初的发现,才能有相继被破译——被正式称为文字的认识过程。但人们当时就不满足于那种原始状态,有意无意地进入了真正的文字发展过程。这种发展不仅是丰富与提升,而且加以艺术化、审美化。却无论如何,也不能忘记与低估最初的创造与尝试,没有这种创造与尝试的实物,“发现”也就无从谈起;而如果没有真正的发现,所谓的“发展”那更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我走在展厅的台阶上,上上下下,左拐右拐,曲折回环,犹如发现和认识的过程,不平坦,曲折回环,隐喻发展的道路也在不断探索,比较与印证,不断完善,顺理为一种迥异于世界文字之林却又难以企及的文化经脉。

尤其是现在,我们这个名副其实的书法大国,文字才成为真正的交流使者和审美偶像,意与象融结为相依为命的忠诚伙伴。君不见,那执戈者正成为第五代飞机的驾驶员,那植禾者已成为无污染的生态良种专家,结构成一行创世纪的大写文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走出“中国文字博物馆”,回望,咦,一个曾经受过“大学”教育的老学生刚刚在一所特殊的小学接受另一种不可或缺的洗礼。

猜你喜欢
甲骨甲骨文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甲骨传拓复文献 纸上墨香贯古今
字溯甲骨∙文承龙韵
甲骨文文化展开展
书法欣赏
甲骨整治研究综述
图说汉字
图说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