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特征分异和趋势

2019-11-15 08:08田学斌陈艺丹
经济与管理 2019年6期
关键词:泰尔均等化河北

田学斌,陈艺丹

(河北经贸大学 经济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61)

一、引言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确保区域内低成本疏解、高效承接的必要条件。河北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主要承接地,其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质量层次与京津两地差距明显,有些方面甚至呈现出“断崖式”差距[1],不利于低成本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不利于高效推进产业升级转移。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整体目标和三省市定位目标顺利推进的角度看,补齐河北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对提升河北优质资源要素吸引力、非首都功能疏解承接牵引力、产业转移升级承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鉴于公共服务演化的长期性特征,本文利用2004—2017 年的数据,区分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前后,考察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水平、均等化趋势及其分异特征,为下一阶段京津冀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耦合规划目标的阶段性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基本公共服务的研究相对较早,且鲜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提法。19 世纪80 年代,德国社会学家Wagner 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的概念,发现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部分。之后,西方学者开始从不同领域和角度对公共服务展开研究。学者们认为政府在促进社会福利以及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方面具有主导作用[2],也可以通过授予经营权等手段委托私人部门生产和提供公共服务[3]。然而,不同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之间的供给效率存在差异,其中公共部门效率最高[4-5]。Buchanan[6]提出“财政剩余”概念,并以此衡量地区间的公共服务水平。增加资源和优化管理是最有可能改善公共服务的途径[7],供给主体通过合作生产提高依存性和公共性能够有效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水平[8]。

我国学者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研究范围比国外要广泛许多。有学者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质是居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致相当,实质是强调“底线均等”[9],最终目标是实现居民消费的均等化[10]。贾康[11]指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分步的动态过程,从开始实施到最后成熟需要经历若干阶段,并且在不同的阶段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重点目标等是不同的。现有研究表明,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呈现出从东部沿海到中、西部逐步降低的特点[12],空间分布与我国人口密度分布“胡焕庸线”大体一致[13],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区域不均等和享用不普惠较为明显,公众满意度整体水平不高[14]。因此,可以通过建立网络化的合作共治格局、发挥基层党组织社会整合作用、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网络的基础能力、构建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合作网络来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现代转型和战略重构[15]。在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的研究中,迟福林[16]指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和关键所在。常修泽[17]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有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城乡协调发展制度、公共服务型政府制度作保障,并且国家财政资金应加大对当前基本公共服务比较薄弱领域的投入。

对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的研究表明,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差距较大[18],马慧强等[19]通过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体系,对京津冀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时空演变进行了测度。三地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差异较大,整体公共服务投入产出效率较低[20],且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向周围逐渐衰减的趋势[21]。基本公共服务的鸿沟是影响非首都功能疏解的主要症结,阻碍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22]。韩兆柱等[23]在分析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现状基础上,从法律制度、政府间关系、公私关系和区域经济四个方面提出实现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策略。卢文超[24]指出,构建统一的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培育多元主体、强化财力保障与监督问责机制是解决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有效途径。李林君等[25]从公共服务增量、存量及累积性角度为正确处理北京、天津、河北和京津冀一体化之间的公共服务不平等关系提供了政策依据。周京奎等[26]以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均衡化配置、打通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灰色地带为目的,设计出了一个实现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机制框架,试图建立京津冀公共服务协同发展机制体系。

总体上讲,基本公共服务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已经受到各界重视,学者们就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因素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制定、制度保障、约束机制等展开了研究。通过梳理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成果发现,现有研究一致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京津冀三地之间整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对不同维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差距以及京冀、京津、津冀之间各维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差距大小的探讨较少,同时并未对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下一步发展提供清晰的思路。基于此,本文以北京、天津、河北三个省市为研究对象,在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指标体系基础上,选取了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社会保障5个维度,运用泰尔指数测算三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分析发展趋势与特征,在总结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实进展基础上,提出发展的重点方向,为实现公共服务协同发展,有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进而促进京津冀协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支撑。

三、基本公共服务内涵及模型构建

(一)基本公共服务内涵与指标体系

基本公共服务满足的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是公共服务中最基本的核心部分,主要目的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诸多公共服务中最基础、最核心、最具有保障性质的服务类型。《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中给出定义,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主导提供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不因社会成员的年龄、地位和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别。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物质生活得到充分保障的同时,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重要期待。因此本文在现有文献基础上,结合上述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考虑指标体系的可推广性、系统性、完整性、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原则,构建了包括生态环境、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5 个一级指标,各个一级指标中又分别设置了若干二级指标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指标体系,如表1 所示。

(二)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模型构建①

常用的衡量不均等程度的统计指标有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变异系数等,其中泰尔指数分为泰尔T 指数和泰尔L 指数。二者的区别为:泰尔T 指数以地区收入比重加权计算,如式(1);泰尔L 指数以地区人口比重加权计算,如式(2)。

其中,n 为地区的总数量,Yi为第i 个地区收入占全部地区收入的比例,Pi为第i 个地区的人口占全部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泰尔指数的值大于等于0,值越大表示差距越大,越小表示差距越小。若某一地区收入所占比例与人口所占比例相等,则和均为1,对数值则为0,泰尔指数即为0,表明地区之间达到均衡,没有差距。

表1 京津冀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测度指标体系

由于基本公共服务满足的是公众最基本的民生需求,相对于地区内收入来讲,与地区内人口数量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本文在戚学祥[27]、邵燕斐等[28]研究基础上,采用泰尔指数中的泰尔L 指数,使用京津冀三地2004—2017 年的相关数据,以京津冀各城市年末人口数量来进行加权计算得出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如式(3)。

式(3)中Sij为i 地区第j 个指标的公共服务水平,S 为观测范围内整体j 指标的公共服务水平,P指观测地区人口总数量,Pi指i 省/市人口数量。本文对所有指标采用加权平均法进行运算,对所有维度的二级指标赋予相同的权重。

由于本文探讨的是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整体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样本量偏小,暂不涉及组内差距。为保证选择泰尔指数计算组间差距的合理性,采用变异系数来验证均等化指数测量结果的稳健性,如式(4)。

式(4)中,δj表示第j 个指标公共服务水平标准差,表示第j 个指标公共服务水平均值,xji表示第i 个地区第j 个指标公共服务水平。

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演变与区域差距特征

(一)京津冀整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由“低水平”进入“良好水平”阶段

根据式(3)计算得出京津冀地区2004—2017 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如表2)。为验证结果的稳定性,根据式(4)计算(如表3)发现,2004—2017年基本公共服务五个维度均等化水平呈相同的变化趋势,因此可知,采用泰尔指数计算均等化水平区域间差距比较合理。参照马慧强等[19]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等级划分标准,将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分为五级,分别为低水平、较低水平、中等水平、良好水平和优秀水平(见表4)。

表2 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测量结果

表3 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验证

表4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分级

从表2 总指数可以看出,2014 年之前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所提升但始终处于中等以下水平,非均等化程度较高。2015 年后均等化进入良好水平且提升幅度较大。基本公共服务各维度指数表明,京津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非均等化程度最为严重,其中“教育文化”在2016 年刚进入中等水平,“医疗卫生”近年来一直处于中等水平,而“社会保障”截止到2017 年仍处于较低水平。

究其原因:第一,鼓励竞争、忽视合作的财税体制是造成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后,为加快各地经济发展,刺激各地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秉承“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思想,突出了财政体制的竞争和效率导向。尽管该财政体制促进了我国各地经济的发展,但是重效率、轻公平、提倡地方竞争、忽视地方合作的问题加大了各地之间的财政差距。具体到京津冀地区,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不清晰、支出责任划分不明确。河北处于为京津服务的地位,长期向京津输送资源并且承担保护京津周边生态环境的任务及相应财政支出责任,未能得到相应利益补偿以及足额的转移支付资金支持,挤占了河北省经济性、民生性的财政支出。在竞争导向型的财税体制下,京津冀之间财政布局以及财税利益竞争长期处于不平等的状态,造成了同一地理区域内出现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现象。第二,京津对周边各类资源产生的“虹吸效应”,导致人财物源源不断涌向京津。人力与物力资源是地区内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40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29]。受福利待遇与收入差距的影响,河北省高层次人才不断流向京津。根据2017 年中国各省市受教育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京津冀三地大学本科人数占比分别为23.7%、14.8%、3.7%,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分别为10.1%、1.4%、0.2%,高层次人力资源的差距导致京津两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远超河北。第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促进了三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2014 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座谈会,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对三地协作提出具体要求。自此,京津冀三地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深化对接,教育方面深度合作、医疗协作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逐步加强、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和资源共享不断深入。由于政策的滞后性,京津冀总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2015 年进入“良好水平”阶段,各维度均等化水平在2015 年之后呈现较大幅度提升。

(二)京津差距不明显,京冀、津冀差距较大,各维度均等化水平不高

根据式(3),对京津冀总体进行分解,得出北京-天津、北京-河北、天津-河北的差距,测算结果见表5~表7。

通过表5 可以看出,2004—2017 年,北京、天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高,且无明显波动趋势。与2004 年相比,2007 年教育文化与医疗卫生泰尔指数稍微降低,表明京津两地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泰尔指数从2006 年开始增加,2008 年上升较为明显,至2016年之前稳步增加到0.080 98,表明2006—2016 年,京津两地基础设施水平差距逐步增大,均等化水平下降,到2017 年,该指标泰尔指数开始降低,差距缩小。生态环境和社会保障两个指标的泰尔指数无明显变化。总体而言,2004—2017 年,北京、天津两地除基础设施外,其他指标之间差距呈下降或无明显变化。

表6 为2004—2017 年北京-河北基本公共服务泰尔指数测算结果。可以发现,整体上北京与河北之间的泰尔指数逐渐降低,但数值仍然较大,即两地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程度较高,但呈逐步缩小趋势。其中2004 年、2005 年、2006 年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泰尔指数超过1,这表明两地教育文化与医疗卫生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同时由于本文采用泰尔L 指数,以地区年末人口数量来进行加权计算,而北

京与河北人口数量相差较大,受人口数量的影响,泰尔指数呈现出大于1 的现象。与2004 年相比,2017年河北与北京之间五个指标的泰尔指数明显降低,表明两地之间各指标均等化水平提高,其中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四个指标的泰尔指数降低尤为显著。截止到2017 年,河北与北京各维度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程度从大到小排列分别为: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生态环境、基础设施。

表5 北京-天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测量结果

表6 北京-河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测量结果

表7 天津-河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测量结果

从表7 可以看出,2004—2012 年天津与河北之间教育文化泰尔指数呈逐步降低趋势,表明均等化水平增加,2013—2014 年短暂上升,2015 年开始逐渐降低。2004—2011 年医疗卫生泰尔指数逐渐降低,2012—2017 年呈不规则波动状态。2004—2017年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与社会保障泰尔指数逐步降低,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总体而言,与2004 年相比,2017 年天津与河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各维度不均等程度从大到小排列为: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生态环境。

五、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积极进展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有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年来,三地在交通、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绩。

(一)推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积极进展

第一,京津冀教育文化深度融合。截至2018 年底,北京市16 个区对口帮扶河北省23 个教育贫困县,共选定30 余所学校进行手拉手对接,市区两级累计开展教育帮扶项目60 余项。中国人民大学新校区项目在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开工建设,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石家庄外国语学校落户鹿泉,北京市六一幼儿园、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先后在雄安新区挂牌成立雄安校区。2019 年1 月,京津冀教育部门在雄安新区发布了《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 年)》,提出将进一步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同年9 月北京市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三校一院”(北京市北海幼儿园、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四中、宣武医院)交钥匙项目正式开工,这也是雄安新区启动区首批启动项目[30]。

第二,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持续推进。五年来,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成为一种常态。从合作质量看,由单一医务人员流动向机构合作迈进,从专家坐诊、科室协作、人员进修,扩展到共建共管、整体托管、专科联盟等机构深度合作方式;从合作数量看,河北400 多家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与京津开展了合作,合作项目突破500 个,其中与北京合作项目400余个,与天津合作项目约100 个。京津冀三地的重点医疗项目合作持续推进,北京市已有多家医院与河北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启动和实施了北京-曹妃甸、北京-燕达、北京-张家口、北京-承德、北京-保定等多个重点医疗卫生合作项目;从医疗卫生政策协同看,京津冀已经研究形成三地检验、影像等互认项目和质控标准,有范围、分步骤地推进互认工作,截至2018 年底,33 项临床检验结果在京津冀296 家医疗机构实现互认,20 项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在155 家医疗机构试行共享。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的推进不仅缓解了北京、天津医疗机构的压力,同时河北患者异地就医的比重也在逐年下降。

第三,京津冀社会保障合作持续深化。五年来,京津冀三省市和中央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京津冀三地社会保障协同发展。2014 年8月,北京与河北签订《京冀医疗保险合作备忘录》,推动医保机构互认。2015 年,北京、天津分别与河北签订了《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明确了三地在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互认、享受待遇、监管服务等方面的问题。2018 年7 月,随着《京津冀工伤保险工作合作框架协议》的颁布,京津冀三地工伤保险工作实现互联互通互认。同年10月,《津冀跨省异地就医门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工作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津冀两地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工作的政策、经办、监管和信息化等方面达成初步共识并取得实质性进展,为推进津冀及至全国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提供了有力支撑。京津冀医保异地结算政策的推行,使三省市患者可以就近选择大医院,避免就诊的舟车劳顿。

第四,京津冀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持续加快。京津冀三省市全部市区、部分郊区公交线路和轨道线路交通一卡通终端改造已完成,京津冀互联互通卡已覆盖三地所有地级以上城市。五年来,累积打通拓宽“断头路”“瓶颈路”1 676 公里,环首都1 小时交通圈初步形成[31]。随着京沈高铁、京雄城际铁路(其中北京西站到大兴国际机场段已经开通)、大张铁路加快建设,北京东—燕郊、天津—宝坻—蓟县等市郊列车的开行,轨道上的京津冀初具规模。京秦高速、津石高速、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等一大批重大交通项目稳步推进。目前,雄安新区对外骨干交通路网中津石高速公路河北段、京雄高速一期控制性工程,以及国道G230 京冀界至码头镇段项目控制性工程琉璃河大桥已开工建设,荣乌高速新线、京德高速一期工程,以及容易线、安大线计划近期开工。

第五,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持续深入。京津冀紧密合作,协同保护生态环境,在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合作项目涉及河北省怀来、赤城、涿鹿、崇礼等8 个县,预计到2019 年底将实现造林100 万亩的目标。京津风沙源区是全国防沙治沙的重点地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累计完成治理总面积超过1 000 万公顷,其中林业工程超过700 万公顷,草地治理超过200 万公顷,小流域治理100 多万公顷。雄安新区加大“千年秀林”建设,预计未来新区森林面积将达百万亩、树种170 多个,森林覆盖率将由2018 年的11%提高到40%。《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 年)》明确指出,构建雄安新区“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生态空间格局,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2019 年初,京津冀签署了新一轮的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未来三年生态环保领域重点合作内容。三地将在环境标准统一、重污染应急联动、环境执法监管等重点领域,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大兴新机场等重点区域继续加强合作,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持续推进水污染共治。

(二)尚需关注的主要问题

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尽管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第一,京冀、津冀之间基本公共服务落差大,特别是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方面的差距突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京津冀整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2015 年后进入“良好水平”阶段。但是从两两差距来看,河北与北京、天津不均等程度仍然巨大,尤其是社会保障、教育文化两个维度均处于“较低水平”,京冀间的医疗卫生以及津冀间的基础设施仅处于中等水平,这就限制了公共服务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升级转移中的保障性、基础性功能的发挥,影响京津冀协同发规划目标的实现。

第二,地方人均财力差距不断扩大。我国现行财政体制决定了公共服务的供给多由地方财政资源的投入和分配决定,2004—2017 年京津冀人均公共财政收入数据显示(见表8),京冀与津冀之间人均公共财政收入绝对差呈不断扩大的特点。财政收入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支撑,河北与北京、天津财政实力差距过大阻碍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

第三,均等化制度与评估体系亟待健全完善。高度法治化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保障。京津冀目前仅有少数政策性的文件,各地区尚未制定相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立法,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法律体系也未形成,导致京津冀三个地区的居民无法获得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同时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共建共享机制也未建立,各地区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流转,没有形成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绩效评估体系,无法将均等化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中。

表8 京津冀人均公共财政收入 单位:万元

六、推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京津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河北转移的力度

加强雄安新区及近京津地区与北京、天津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深度合作,通过建立分支机构或者整体搬迁的方式,将北京、天津优质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机构优先向雄安新区或河北其他地区转移。鼓励北三县以及固安、永清等近京津地区高标准对标京津公共服务,加强交界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吸引京津公共服务资源,协调京津公共服务政策外延。推动京津在京津冀整体区域范围内统筹谋划产业布局,构建和延伸产业链条,加强公共服务领域人员、技术、品牌等各层面的合作。北京、天津采用定向援助、对口支援、对口帮扶等多种形式,探索京津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河北转移的新路径,支持河北省落后地区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力争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方面实现率先突破。

(二)提升河北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确“重点地区,优先打造”的发展思路

依托重点园区,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通过建立分校、分院和合作共建等多种形式,改善发展环境,承接教育、医疗等非首都功能[32]。不断壮大有吸引力的产业,优化人才发展和创新创业环境,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人才需求,采取目标任务导向、个性化定制等方式作好体制机制和政策调整工作。同时,优先选择河北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京津产业转移的重点承接平台(园区)和综合优势突出的地区,在能够快速补齐短板产生协同效益的领域和环节重点发力,增强河北基本公共服务自身“造血”功能,凝神聚力,追赶京津。中央政府和省政府全力支持雄安大学的建设,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为雄安大学校园和基础设施的建立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以及人才支持。

(三)扩大对河北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加强京津冀之间财政协同合作

扭转因公共财政差异导致公共资源分配不均衡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的局面,成为解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当务之急。扩大对河北财政转移支付,确保河北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稳步增长,新增财政支出优先向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薄弱环节倾斜。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我国改革的先行示范区,应加强三地之间的财政协同合作,缩小京津冀人均公共财政差距。一是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基金。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基金应由中央和三地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用于三地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的跨省市服务合作体系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一体化推进,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缩小区域间的差距。二是建立京津冀横向转移支付机制。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河北省作出的贡献,北京、天津也能受益,因此应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合作补偿原则,建立京津冀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均衡三地之间财政能力,提高公共物品外部性的内在化水平。

(四)建立健全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支持体系

三地共同编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法律法规,保障各地居民享有平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益,在法治框架下解决三地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针对教育、医疗、生态、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维度,围绕服务标准、供给模式、政府责任、公众参与等制定法律细则或条例,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注重公众偏好和需求,建立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沟通机制,允许公众参与基本公共服务决策的制定与评估。通过市场化改革,引导私人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多元化与灵活性,建立政府与社会、市场联合供给机制,优化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同时,健全政府购买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翔实、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分工安排,对承接购买的社会力量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北京、天津、河北2004—2017 年统计年鉴或经济年鉴、统计公报及相关部门官方网站资料。

猜你喜欢
泰尔均等化河北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新疆少数民族妇女享有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现状研究
百忍寺
百忍寺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幽默救命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京津冀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京津冀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