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转变教育理念之我见

2019-11-15 04:54辛秀芝
黑河教育 2019年10期

辛秀芝

[摘要]教育理念是整个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问题。由于人们的观念不同,各执其词,经过实践才会慢慢地知道其中的道理。 大多数人急切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对孩子宠爱放任,不让他受一点儿委屈,却忘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致使现在有些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本文围绕古今教育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呼吁全社会人重视教育理念,认识到共同创建良好教育环境的重要性,进而阐述了转变教育理念的观点和见解。

[关键词]改变理念;营造环境;配合学校;社会影响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是一句亘古不变的道理。从国家的层面上看,教育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从家庭角度来看,教育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家庭的幸福。古时候,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论语》中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强调要把思想道德放在文化知识教育的前面,教育的目的和方法对人的发展非常重要,教育理念指导着教育的方向,是教育成功和失败的关键所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孩子非智力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家长都这样想,只要孩子能够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就为他们的将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为他们的未来勾勒出了美好的画卷。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家长代替孩子做了孩子应该做的家务活;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家长可以省吃俭用,给孩子选择价格不菲的补课班;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家长可以忽略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殊不知学习成绩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被家长忽视了,家长以为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的事情。我在某媒体报道中听到这样的事情:一个孩子,从幼儿班开始,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一直成绩都是名列前茅,家人为此引以为豪。可是大学毕业后,这个孩子接连找了三次工作都没有成功,原因是与同事相处不好或是不会与领导沟通,听不得别人的批评,整天呆在家里,说什么都不肯出去找事干。这样的孩子只会学习,在实际中經不起各种挫折,没有勇气去面对困难,更不去想办法解决困难。这就是只重视学习成绩带来的后果。教育出现了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反省一下教育理念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我们不仅应该去有效地传授对孩子发展有利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

从现实的社会现象来看,人们热衷于高分数、高学历的追求,而轻视了道德修养的培养,出现了自主性、独立性、发展性差的高分低能的学生,这是大家不愿意、也不想看到的结果。下面谈一谈如何转变教育理念的几点看法。

一、 要营造最佳的家庭育人环境

依靠家长自身良好的家庭教育素养,把每天陪伴孩子成长的偏差控制到最小。相当多的家长存在潜在的家庭教育危机,也有很多的家长已经认识到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这一重要的教育理念。只是苦于求助无门、没有人点拨指导,缺少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和育人智慧。因此,把握住最佳的教育时机,科学有效地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至关重要。记得有一次,一个十岁的男孩,在一次全班春游午饭时,看着妈妈带来的熟鸡蛋不知道怎么吃,因为平时都是家长照顾送到嘴里的,这类问题值得思考。

古代司马光《居家杂仪》中设计的家教程序将德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从孩子出生开始,对幼儿期、少年期的每个发展阶段实行不同的教育方法。严格指导孩子读书选择,以免惑乱其志,力求养正。在小学的教育阶段从生活教育中要培养孩子的勤俭意识、尊重长辈、诚实守信、友爱兄弟等优良传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颜氏家训》指出: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就可以教诲。有句话“教妇出来,教子婴孩”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大多家长还存在幼儿无知而将教育延迟到长大以后再进行的错误观念。所以,家庭教育者应主动提高自身的修养,阅读相关的育儿书籍、参加家教知识技能培训,听取相关的教育讲座来指导修正教育理念。

二、 积极配合推动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实现愿望要寻求有效途径,不能盲目地、自以为是地去教育孩子。应该将孩子送到学校接受科学的、系统的知识技能培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成长、进步、发展。相当一部分家长只看重分数,要求学生升学率要高、成绩要好, 每天只关心孩子在学校学会了什么知识,得了多少分。很少有家长去关心孩子的思想品质的形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家长为了要高分,教师担负着家长迫切要求提高孩子分数的重任,但中小学教育应该以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以思想品德教育为辅。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家长高兴,学校也引以为荣。现在学校的教育对有问题的孩子只能说服教育,不敢有丝毫的身体接触,导致现在出现了教师对一些问题孩子不敢管的现象,家长的溺爱和现在的教育体制,把教师推到进退两难的境地。即使这样,广大教育工作者依然尽力行使着教书育人的艰巨使命,在保证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独立自主的生存能力的培养。在思想品德与自食其力能力培养方面,形式要多样化,能够让学生真实地受到教育。学校和家庭每学期有计划、有组织地举办一些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敬老院,帮助老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干家务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的优良品质。在校园还可以举办一些家务劳动比赛,培养学生从小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从思想上形成“劳动最光荣”的意识。

三、 发挥社会教育的影响力

现在社会对一些明星的生活追捧报道很多,青少年们羡慕不已,纷纷成了追星族。不少学生只知道某某明星,而很少知道杰出的科学家有谁,这种社会风气,导致有些学生越来越注重穿名牌、讲究时尚,借高息的贷款,买高档生活用品,只知道享受生活,而经不起生活的挫折。社会风气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我们应该从自我做起,全民应该把尊师重教的思想树立起来,积极大力宣传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多宣传一些科学家钻研科技成果的奋斗历程,多关注科研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帮扶创新能人和专家,让知识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动力。倡议新闻媒体多报道一些具有社会正能量的先进人物的事迹,社会舆论导向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发展,正能量的社会风气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正面的力量。我们还要警醒发生在身边的教育失败案例,如有一户人家,父母都没上过学,孩子从小患有癫痫病,时而好、时而坏。所以,家长对孩子十分溺爱。孩子上学后不听老师的话,老师找到家长沟通,他们就会同老师吵闹,这样孩子越来越难教育了。直到现在,这孩子时常打爹骂娘,恶事不断,父母只会伤心欲绝,却对自己的孩子束手无策。大家都知道“惯子如杀子”的道理,但有的家长无形中成了孩子的奴隶,为了哄孩子开心,孩子要什么给买什么。这样的孩子只知道索取,不知道感恩,更不会孝敬父母。到头来既害了孩子,也伤害了自己。事件中的分析探讨是让大家对那些愚昧的做法起到防微杜渐、引以为戒的警示作用。

教育的成功需要全社会的同心协力、齐抓共管,创建风清气正的教育理念。全社会应该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相互配合、携手合作,为培育有用人才共同努力。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作祟,发扬持续发展、稳中求进的优良教育传统。总之,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特别重要,只有形成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在教育中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注重从启发孩子的智力、创造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入手,以适应经济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自尊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以适应社会文明发展、道德观念进步的需要,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参考文献:

[1]侯淑芳.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05).

[2]张正伟.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J]. 现代人才,2009,(01).

(责任编辑 陈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