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洋山深水港建设先行者

2019-11-16 08:00盛六华杨建勇许璇范婷婷张华明许璇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9年10期
关键词:水文测验东海

盛六华 杨建勇 许璇 范婷婷 张华明 许璇

盛六华,1945年2月生。曾担任国家海洋局第四调查船大队大队长,1992年6月至1999年3月任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副局长,其中,1997年至1999年主持东海分局行政业务工作。当年,在他的组织领导下,东海分局为洋山深水港的选址论证、预可行性研究和工程可行性研究提供了大量极为重要的基础数据。

1996年9月至2002年6月,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相继承担完成了6期水文泥砂测验、10个验潮站观测和数十次水下地形测量,并会同国内权威单位首次用先进GPS技术完成了跨海高程引测,为洋山深水港的选址论证、预可行性研究和工程可行性研究提供了大量极为重要的基础数据,填补了这一海域过去从未有过的大规模水文泥砂和潮位观测资料空白,首次确定了各海岛验潮站的平均海平面高度。

临危受命服务国家战略

1996年七八月的一天,时任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地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徐柏章到东塘路630号的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找我。在我办公室,徐主任跟我说,上海气象局局长介绍我来找你,什么事呢?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求抓紧上海深水港新港址比选和前期准备工作的指示,市交通办委托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简称三航院)于1995年12月完成《洋山港初步规划》的编制,接下来将委托三航院开展上海深水港选址规划研究,但选址规划研究必不可少的水文、泥砂、潮位和表层沉积物等资料非常缺,且熟悉这块海域、能承接大规模水文泥砂测验和同步潮位观测单位很难找,时间又非常紧,找你就是想东海分局能否承担这项任务。

我对徐主任说,这事找我,算是找对了。东海分局建局以来,海洋调查和海滨观测是老本行,我们有一支过硬的专业调查队伍、有一批海洋调查船和一批海洋观测台站,在杭州湾海域,目前分局就有6个长期验潮站。虽然崎岖列岛海域地处浙江,但作为国家海洋局派驻东海区的行政机关,我们跨行政区到浙江海域搞调查没有问题。

由于洋山深水港港区、航道和大桥海域的水文、泥砂和潮位等资料要得很急,国航办计划10月组织实施洋山港水文泥砂测验和同步潮位观测,给东海分局的准备时间只有一个多月。这项任务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真不少,尽管前几年分局承接过上海新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的外高桥港区码头建设项目3个断面、9个站点同步水文泥砂测验,但这次水文泥砂测验,规模较上次大,工作海域较上次远,那次在近岸,这次距岸远,海况复杂。

东海分局地处上海,上海的事就是我们的事,上海的工作,我们理所应当全力支持。分局是国家海洋局的派出机构,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国家战略,作为海洋领域的“国家队”,能为这项国家战略实施做些事,是我们的荣幸,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承接此事,从大处讲,是服务国家战略;从中处讲,有利于极大提升上海在国际港口竞争中的地位;从小处讲,有利于扩大分局社会影响力,促进分局调查观测队伍能力水平的提高。

经分局领导班子研究,决定此项任务由国家海洋局东海监测中心牵头实施,海上船舶调度指挥、调查船只、人员和仪器设备由国家海洋局第四海洋调查大队和国家海洋局宁波海洋调查队承担,分局机关海洋调查、水文气象、指挥、船舶、通讯导航等处室和分局所属各单位,根据任务需要给予全力支持。

东海监测中心、海调四大队和宁波调查队接到分局通知后,迅速投入紧锣密鼓的紧张准备。相继成立了课题组、海上测验指挥组、船舶调度指挥组、报告编写组,确定了各测验船、临时潮位站和实验室负责人。

踏浪而行完成96航次调查任务

市国航办委托分局承接这项任务,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通过对该海域潮汐、海流、泥砂及表层沉积物的调查,初步了解崎岖列岛及其附近海域水文泥砂底质等基本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为洋山深水港码头、进出港航道和桥梁工程选址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为开展该海域流场、泥砂场数值模拟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96航次调查任务有三项,一是15个站位的大中小3个潮次28小时水文泥砂连续同步观测;二是在北起芦潮港、绿华山,南迄长涂岛,西到滩浒岛,东至嵊山岛,约484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0个验潮站开展为期一月的逐时观测;三是在东西长约35公里,南北宽约18公里,面积约630平方公里海域范围内,以一公里间隔采集表层沉积物,共627个采样站,15个水文泥砂站在大、中、小潮时重复采样3次,合计共需采672个表层沉积样。

10月20日9时,15船同步小潮次水文泥砂测验正式开始,至21日13时结束。观测项目有流速、流向、水深、含沙量、悬移质颗分、盐度和沉积物采样。15站同步小潮次测验,开始比较顺利,可当21日凌晨强冷空气来袭时,测验海域风急浪涌,锚泊在测點的船只剧烈揺晃,当时承担作业的船只,除海监47船外,大部分是30—40吨的木质船。7级强风下,47船的单边最大揺摆度超过30度,木质船的揺摆度更不用说,两边船舷几乎交替贴到海面。见天气海况突变,为应对木质船突发险情,21日凌晨,海上编队总指挥刘振东果断调海监41船从宁波全速驶往现场。同时用对讲机向各船下达命令,请各船注意安全,所有人员要坚守岗位,各船不经请示批准,不得擅自驶离测站,违者纪律处分。

首战作业,大部分人就吐得稀里哗啦,我们行内叫“交公粮”。在船剧烈摇晃、人站都站不住的情况下,这支队伍能够严格按照作业要求,保证观测质量和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宁愿死在绞车旁,不愿睡在床铺上。”这是当时一句在调查人员中广为流传的誓言。由于是多船同步调查,如果有一条船出问题就会影响整个同步测验任务的完成。小潮作业结束,作业船队驶往小衢山岛锚地时,发生一条木质船搁浅暗沙、船身被浪拍裂的险情,所幸木质船上的调查仪器设备和人员安然无恙。险情发生后,该船承担的余下任务由海监41船接替,没有影响到整个测验任务的完成,取得了完整的小潮期两涨、两落资料。

随后十天内,经大家努力,大中小潮3个潮时的两涨两落测验资料全部获取。

为保障上海新港区选址工作的开展,96航次一结束,水文泥砂测验报表就立即送上海国航办和三航院。1996年11月,经三航院等单位对大小洋山港址、双衢山港址、芦潮港人工半岛港址和长江口航道整治导堤造陆建港等方案的比较分析,认为要综合解决上海集装箱深水港的航道水深和陆岛集疏运问题,位于浙江省嵊泗县境内的大小洋山港址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深水港是比较合适的。做出这个结论,96航次水文泥砂测量资料不可或缺。

1997年1月15至16日,上海国航办委托由陈吉余院士任主任、伍荣官教授任副主任,相关院校、科研设计等单位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在上海高桥石化宾馆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新港区论证水文泥砂测验和同步潮位观测》项目进行评审,评审意见认为:“在工作条件比较困难、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克服困难,获得了大量和完整的实测和分析资料。”“观测和分析方法符合规范要求,数据和图件准确可靠,能够满足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新港区选址的需要,并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和设计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根据实测资料编写的分析报告,基本上反映了洋山港海区的潮汐特征,潮流运动、泥砂运移和盐度变化情况,底质类型和沉积物来源。报告图文并茂、计算方法正确,结论可信。”这些资料和分析报告“为港口码头、航道选址可行性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自然条件的基础资料,填补了过去从未进行过这么大规模的水文泥砂和潮位观测的资料空白,为开展港口航道的回淤研究、海床稳定性研究、航道工程方案拟定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条件”。

“催化”成立东勘院

96航次的实施,成为加快组建东海分局海洋环境工程勘察研究院(简称“东勘院”)的“催化剂”。组建东勘院,目的是为了整合分局所属单位技术力量,承接社会上各种海洋勘探和调查任务,以弥补国家财政拨款不足、经费捉襟见肘困境,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技术服务市场,服务沿海经济社会发展。

1997年1月28日,东勘院正式成立,与东海监测中心实行“一套两牌”管理体制。至此,分局承接的大部分对外技术服务项目,由东勘院牵头承担。1998年4月16日,东勘院取得当时建设部颁发的甲级专项工程设计证书,业务范围为海洋专项工程勘察,另外,还获得测绘甲级资质证书和海域使用论证甲级资质证书等。

一波三折,艰难完成第二期洋山港海域水文泥砂测验

1997年7月30日,上海国航办副主任顾刚、东勘院院长助理彭立功代表双方签订1997年8月至1998年12月31日为期17个月的技术服务合同。第二期水文泥砂测验的艰苦与危险程度,丝毫不亚于首期测验,不仅原定计划多次变动,且测验期间多艘租用木船发生问题,除12日紧急调用两艘海监船外,又于13日紧急租用4艘吨位较大的木质船,应该说,1997年水文泥砂测验一波三折,艰难完成。

这里我印象最深的是8月18日9711台风20时登陆浙江温岭时发生的两件事。

当时,承担潮位观测的人员住在当地百姓家里。一般情况下,当班观测员完成上午观测任务后,下午1时许再去观测点,完成14时、17时观测后返回住地,一般最晚下午6点也能回住地。由于那天是台风期间,风大雨急,14时正常观测后,还需在15时、16时加密观测两次。但下午6点后,留守的几位观测员和房东左等右等不见当班的观测员秦在章回来,有点急了,担心出事。房东就带着儿子和他们一起冒雨去找。大约18时30分左右,在路上见到返回的秦在章。

后来知道,回来晚的原因,是秦在章结束16时观测后,“擅自”增加了18时的一次观测,他认为虽然拿不到9711超强台风影响洋山海域的最大波高极值,但多一次观测,就可能拿到越接近最大波高极值的数据。事实证明他的想法是对的。事后回看观测记录,1997年8月18日18时观测到的4.1米最大波高值,是杨梅嘴测点当年观测到的最大波高值。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老一辈海洋观测员的责任性很强。这种对观测事业的执着值得年轻一代观测员学习。

另一件事是,东海监测中心调查室工程师、潮汐专家王成良,不顾生命危险拿到9711台风影响杭州湾最高潮位数据。王成良当年56岁,9711强台风来袭时,他在马迹山岛承担潮位观测任务。测点设在岛上一个临时工作码头,工作码头与海岸间有一条近30米长的引桥。观测潮位用的直立水尺被绑在工作码头与引桥转角处的一根桥柱上。用门板、铅丝等材料搭建的临时“工棚”设在引桥靠海岸处,工棚面积约5—6平方米。

18日晨,王成良与一位来自长涂海洋站的观测员一同前往工作码头。他学的是物理海洋专业,知道台风影响时最高潮位数据的价值,无论对宝钢原料码头还是洋山深水港的设计建设都非常重要。到了测点,为防止“工棚”被大风刮倒,他俩用铅丝、绳子、石头加固了“工棚”;为防止人在引桥上行走时被大风刮到海里,他俩在引桥一侧系了一根粗棉绳。

根据海滨观测规范和合同要求,这个站的潮位观测,平常只要白天每三个小时观测一次即可,由于是台风来袭时段,所以他们要加密到每小时观测一次。下午五六点钟的时候,暴雨倾泄,风也很大。按惯例,他们完成17时潮位观测就可返回住地,但为了拿到最高潮位数据,他们继续坚守在岗位。经观测,18时潮位较17时上涨,19时又比18时上涨,20时潮位又比19时上涨……照往常,观测员只要在准点前后观测潮位水尺十几秒,就可完成一次观测。但台风时段,由于潮位变动快、波浪大,要想把潮位观测得准,往往观测时间要比平常多好几倍。据王成良后来回忆说:“最后一次,我们趴在那里有一个半小时,直到看到潮位开始缓慢下降,确定最高潮位已过,我俩才爬回‘工棚。”回到“工棚”后,他们顾不上擦净全身雨水,坐在一只仪器箱子上,把潮位观测值工工整整填写到记录本上,然后把记录本放入一个塑料袋,将塑料袋放在仪器箱子上,并用一块石头压住。做完这一切,他俩顶风冒雨赤膊从“工棚”走回住地。

首次确定各海岛验潮站平均海平面高度

10个验潮站(芦潮港、滩浒、大戢山、长涂、嵊山、绿华山、大鱼山、大黄龙、小洋山、小衢山)的潮位基准面,除芦潮港站采用吴淞基准面外,其余各海岛之前从未与大陆水准点联测过。

尽管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上海航道局测量队、上海海岸带调查办公室、东海预报区台等单位曾对杭州湾岛屿的平均海平面与吴淞基准面间的关系进行过研究,但得出的结果却不尽相同。如何确定9个海岛验潮站平均海平面的吴淞基面高程,在当时是一项比较困难、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跨海联测则成为确定各海岛验潮站平均海平面高度的關键。当时,相距一百多公里的跨海高程引测,国内还没有哪家做过。

为解决这个难题,经东勘院与国内顶级机构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专家磋商,决定采用当时先进的GPS技术进行跨海联测。双方调用国内拥有的几台最先进的GPS测量仪,架设在芦潮港、镇海、定海和岱山,经过反复试验、多次测量,最终完成了舟山定海、岱山的跨海联测,从而为确定各海岛验潮站的平均海平面高度扫除了障碍。

至2002年,包括1996年10月、1997年9月在内的水文泥砂测验和同步潮位观测,一共做了6期,累计获取113站水文泥砂测验和10站潮位观测等大量数据资料,工作海域覆盖洋山港港区、航道区、桥区和锚地等外围海域。

另外,东海分局自1998年至2002年,还在洋山海域开展了数十次规模不等的水下地形测量。

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上海洋山深水港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2017年12月10日,世界最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开港试运行,实现了中国人百年东方大港夙愿。目睹距上海浦东新区芦潮港约32公里的洋山海域,一座世纪大港横空出世;联接芦潮港与洋山深水港的东海大桥,如同一条昂首欲飞的蛟龙横卧,心潮澎湃、十分激动!

东海分局能有机会参与这项跨世纪工程,是东海人的责任,也是海洋工作者的荣耀。虽与参加洋山港工程论证、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单位相比,东海分局所作贡献有限,但上海市委市政府对东海分局所做工作给予高度肯定。时任市委副书记、副市长韩正在出席2003年、2004年上海市海洋经济发展联席会议时,曾两次说:“东海分局在洋山深水港工程建设上是有功的,是做出贡献的。”

责任编辑:周奕韵

猜你喜欢
水文测验东海
浅议互联网技术在水文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江西省水文文化建设的思考
两个处理t测验与F测验的数学关系
数字测验
你知道吗?
水文档案的特点作用与管理分析
你知道吗
真假药材识别(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