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舍小说中“正派市民”形象的建构

2019-11-16 06:52张佳宇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9期
关键词:老舍建构小说

摘  要:老舍作为一代文化批判大师,始终对现代性问题投以深切的关注。小说中,他通过对“老派市民”、“新派市民”及“底层贫民”复杂感情的审视,建构了“正派市民”这一理想形象,期望以此来拯救危难中的中华民族。然而,他笔下的“正派市民”更多地给人一种无力、贫乏之感。

关键词:老舍;小说;“正派市民”;建构

作者简介:张佳宇,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9-0-02

自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就被走上了发展现代性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双重使命的道路。长期以来,对国情、国势怀有深切忧虑的老舍将审视的目光投向市民阶层,期望以此来寻求解决现代性问题的有效途径。小说中,他不仅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北京市民生活的图景,还通过对“老派市民”、“新派市民”及“底层贫民”复杂感情的审视建构了“正派市民”这一理想形象。然而,传统文化的长期浸染、底层生活的人生经历、动荡时局的左右使其笔下的“正派市民”形象难逃无力与贫乏之感。

一、“正派市民”形象的建构

老舍的一生都致力于从文化角度探寻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基本途径,这反映到创作中便是通过对“老派市民”、“新派市民”及“底层贫民”复杂感情的审视,建构了“正派市民”这一侠客兼实干家的理想形象。

(一)怨“老派市民”迂腐、苟安

西方列强的一声炮响粉碎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然而,长期以来皇城根下的生活所形成的习惯与传统却不是轻易就可以改变的。老舍深谙此理,并以此为基点塑造了一批在現代化进程中迂腐而麻木、善良而老弱的“老派市民”,其典型代表有老马、沙子龙、祁老者、祁天佑等。他们身上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却成为跟不上时代潮流、甚至是阻碍现代化进程的代表。例如,《断魂枪》中的沙子龙面对登门者对“五虎断魂枪”的求教,倔强地选择秘而‘不传的殉葬方式,这实在是令人可惜又可叹;《四世同堂》中的祁老者更是怯懦地回避一切政治与战争,北平的沦陷对他而言便是:准备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再用破缸堵上大门。然而,他那一套和气生财的处世哲学在日本侵略者面前并不能行得通。“老派市民”的种种迂腐、苟安使老舍倍感不满,但他们的善良、老弱也使老舍深怀同情。这是因为老舍深知他们身上的种种缺陷是由于传统文化的长期浸染,他们的悲剧实则是“‘乡土中国在现代性转换过程中受到西方现代文化巨大冲击的悲剧”。[1]66

(二)恨“新派市民”浅薄、恶劣

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不仅冲击着几千年以来传统文化的根基,而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一批貌似追求所谓的西方现代意识,实则处处奉行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的“新派市民”。在老舍的笔下,其主要代表有老张、小赵、张天真、冠晓荷、大赤包、祁瑞丰等。这类人物身上既集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劣质因素,又有着被西方现代文化中糟粕部分浸染的痕迹。他们自以为行走在时代的最前沿,实则如跳梁小丑般可笑又可恶。例如,《老张的哲学》中的老张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钱,为了钱,“家庭间要是没有真爱情,可以用魔术替代之!”[2]4这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四世同堂》中的冠晓荷、大赤包、祁瑞丰等人更是无聊、无知、无廉耻,北平刚一陷落,他们便争先恐后地向日本人示好,甚至是不惜残害自己的同胞。他们的种种恶劣行径使老舍深感鄙夷、厌恶,也加剧了老舍对现代性负面效应的质疑与反抗。

(三)悲“底层市民”贫困交加

在学习西方以拯救危难中的中华民族的浪潮中,老舍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意识。三十年代,他就独具慧眼地指出:“呼啸而来的现代化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危机与灾难,如贫富的悬殊、城乡的巨差、道德的败坏等,而这种危机与灾难在底层市民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1]67-68基于此,他塑造了一批身处社会底层的勤劳、坚韧、辛酸、悲惨的小人物,其代表有月牙儿母女、祥子、小福子、程长顺、小崔、孙七等。他们本就生活得艰难,现代化的到来非但没有改变他们的处境,反而把他们变得更为悲惨。例如,《月牙儿》中的月牙儿母女原本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现实的生存却使她们先后沦为娼妓;《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三起三落”的买车经历,向人们展示了劳苦大众在现代化进程中一步步沦为社会流氓无产者并终至精神毁灭的悲剧。他们的悲惨处境反映了“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由乡村向城市转型过程中的一切痛苦与裂变”。[3]老舍对他们寄予了巨大的同情,并为改变他们的境况而奔走、呼号。

(四)“正派市民”——侠客兼实干家的集大成者

在对“老派市民”又怜又恨、对“新派市民”鄙薄厌恶、对“底层贫民”悲悯同情的复杂情感体验中,老舍建构了一批集侠客与实干家的特质于一身的“正派市民”。他们不仅有着清醒的认知与实干的作风,而且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其主要代表有李景纯、李子荣、钱默吟、天佑太太、韵梅等。通过对这类形象的塑造,老舍试图探寻出一条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浪潮中转型的出路。例如,《赵子曰》中的李景纯认为“几时在财政部作事的明白什么是财政,在市政局的明白市政,几时中国才有希望。”[2]201他的这种观点,可谓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官僚体制的弊病所在;《四世同堂》中的诗人钱默吟,战前闭门栽花饮酒,以不问世事为处世之态。然而,主动远离政治中心的他却接二连三地痛失爱子,最后连自己也被抓、受刑。释放后,他不顾个人安危,竭尽全力地为抗战活动奔走。可以说,他们的身上寄托着老舍对拯救危难中的中华民族的殷切期望,但也透露着老舍对现代性问题的过简单化理解。

二、“正派市民”形象的无力与贫乏

老舍所极力建构的集侠客与实干家的特质于一身的“正派市民”形象,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严重缺乏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而这恰恰是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素质。老舍并非不知这种缺陷,但仍旧如此选择,这主要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的长期浸染

自古以来,北京就是多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老舍是北京人,几十年来皇城根下的生活使他对先辈们那一套礼节与规矩耳濡目染,并养成了谦逊、平和的心性。因此,尽管他很早就看出“老派市民”的处世哲学在动荡的时局中并不能行得通,甚至会加速整个民族的衰亡,但仍不能对他们完全憎恨起来。因为他深知“老派市民”的所有可怨、可恨之处,都是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不能适应的表现。当然,他更明白站起来反抗是需要经过漫长地挣扎与痛苦地裂变的。为了说明这一点,老舍在小说《四世同堂》中通过对主人公祁瑞轩心理历程的刻画形象地展现了个人挣脱传统的艰难。祁瑞轩受过新式教育,但他成长于封建地主家庭,又背负着祁家长子的身份。因此,尽管他深知自己该为国家尽一份绵薄之力,但内心深处携老扶幼的观念一次次将他的念头化为幻影。虽然他最终走上了反抗之路,但裂变之漫长使最后的希望也变得索然无味。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无奈多于怨恨的情感,注定了老舍在建构“正派市民”之时更多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二)底层生活的人生经历

老舍是北京人,更是滿族人。然而,老舍出生之时已是清王朝弥留之际。清廷的败落给满族人带来了巨大的身份转变与心理落差,老舍曾在自传性小说《正红旗下》中这样描述过这种落差:“我只赶上了大清王朝的‘残灯末庙,在这日落西山的残景里,尽管大姐婆婆仍然常常吹嗙她是子爵的女儿、佐领的太太,可是谁也明白她是虚张声势,威风只在嘴皮子上了。”[4]作为满族人中的一员,老舍很早就深切体会到落差所带来的更为真切的贫困。加之母子二人相依为命,生活便越发显得艰难。幼年时,老舍就常常目睹母亲夜以继日地为人家洗作,但还要靠赊欠来维持生计的辛劳。贫困的童年生活,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因此,相比同时代的大多数作家,老舍更为熟知底层人的生活现状,更为明白底层生活的艰辛,这也是为何他笔下的底层市民更为真切、感人。他建构“正派市民”的目的是为了拯救危难中的中华民族,但救国的最终落脚点是救民,更确切地说是改变底层贫民的悲惨现状。那么,他自然会对其注入更多的侠客特质。

(三)动荡时局的左右

老舍虽对西方文明充满较多的排斥之情,但他也清醒地看到了西方文明的先进之处。为期三年的英国讲学生活在使他开阔眼界的同时,也使他以英国人为镜子照出了我国国民的许多不足。然而,西方文明是借助炮火大规模地传入中国的。这种以奴役别国为目的的方式,自然使很多中国国民包括老舍产生排斥心理。此外,他在小说《二马》中所描写的英国人对中国人吃老鼠这种无稽之谈的评判不乏其真实遭遇,这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激发其弱国子民的自我保护心理。所以说,老舍在建构“正派市民”之时过于排斥西方文明是战争局势下的民族自尊心使然。那么,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何其笔下的“新派市民”总是丑态百出。可以说,他们的存在不仅不会引起老舍的半分同情,反而还会加深其对现代性的怨恨心理。

结语:

总之,老舍所建构的“正派市民”形象是他对“人的现代化”问题进行集中思考的结果。尽管它过于理想化,甚至经不起推敲。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现代性的到来所引发的贫富悬殊、道德沦丧、人情冷漠等问题,老舍是独具慧眼的。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这些问题我们依旧没有彻底解决,甚至有的问题变得更为严重。那么,我们也就能理解甚至是原谅老舍在建构“正派市民”之时的保守性及不全面性。

参考文献:

[1]王明科.论老舍的市民文化反思及其现代性体验[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2]老舍.老舍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3]张崇玲.老舍笔下的弱势群体[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23(01):62.

[4]老舍.老舍全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306.

猜你喜欢
老舍建构小说
北平的秋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老舍的求婚
建构游戏玩不够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