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文学价值

2019-11-16 06:52杨涵麟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9期
关键词:克己复礼颜渊中庸

摘  要:《论语》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文化、道德和价值观。《论语》还涉及教育、哲学以及为人处世的学问等。其内容涉及范围虽广,但“仁”至始至终贯穿整部《论语》,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重要途径,也是后世发现及汲取前人思想精髓的文学经典、更是后世传承并发扬中华优良文化的百科全书。全书通过简洁明了、生动自然的语言来阐述孔子的觀点,时而简单互动,时而侃侃而谈,波荡起伏,更显形象生动。

关键词:仁;礼;中庸

作者简介:杨涵麟(2-),女,彝族,四川马边人,四川师范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9-0-01

“社会黑暗、诸侯争霸”早已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代名词,但混乱的社会现实并不影响文学的创新与发展,《论语》便是在这一乱世中孕育出的——一部引导全民族思想的著作,一部值得倾尽毕生所学去细细品味的文学经典。

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识之士们既想挣脱腐朽思想的束缚又苦于没有理论支持,于是就各抒己见,分别阐述思想观点,便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思想;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以及以老庄“无为而治”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纷纷涌现出来。

在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流派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历史的沉淀中散发着无尽的光彩,儒学既成为了汉武帝时期的主流思想,又在学术界确立了自家学派的权威。值得思考的是:儒学是如何“铲除”异己思想,成为统治思想核心的呢?在我看来,有三大法宝。

一、仁

在孔子看来,“仁”应该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状态,为了描述这种自然状态,孔子确立了仁的范畴——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而“仁”为何成为《论语》的思想核心呢?

据学者统计,在《论语》中,提及“仁”的地方共109次,孔子通过反复提及来加深人们对“仁”的理解,说明“仁”象征着孔子的人生境界,也是孔子的人格宣言。我在一本读物上了解到:颜渊[1]曾问孔子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回答道:“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通过自律约束自己并克制欲望,从而达到“礼”的要求,这便是仁。听到这话的颜渊仍然有些困惑,顺着孔子的话继续询问求仁的途径。孔子答到:“非礼勿听,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以上的对话来看,孔子认为:“仁”是离不开“礼”的,“礼”是求“仁”的行为标准和必经之路。引起我注意的是:,孔子使用的是“克己”与宋代理学家所宣扬的“灭人欲”有较大差异,这说明孔子肯定人正确的欲望,并不排斥更不禁止人们消灭自身欲望,只是希望大家用“礼”来克制自己,在理智的范围内处理好“礼”与“欲望”的关系。

二、礼

孔子所主张的“礼,实质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2]统治。其最主要的含义就是“行为规范”。孔子认为现实生活中有贫富贵贱、男尊女卑、长幼有序之秩序,这便要求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与自己身份标签相适应的事情。

在我看来,礼约束的不过是人的行为,是道德败坏之人的牢笼,被“礼”所缚束的人,看似自由,却如同行尸走肉般在世间苟延残喘。

孔子有关“礼”的言论之所以被统治者采用,其功效主要在于:

1.政治上:通过“礼”建立法律规范,指导并完善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2、社会上:通过“礼教”,包括各种社交礼仪,规范人们的行为,以达到治理社会风气的作用。

3、育人上: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孔子希望通过教育,让人们净化内心,从而唤醒自己的良知,做一个修身养性的正人君子。

孔子倡导礼制制度,目的就是建立一个既有仁又有礼的社会,存在于这个社会中的个体需要“按规矩办事”,即“克己复礼”。孔子认为:从个体的“克己复礼”到天下的“克己复礼”,便构成了和谐的人本社会。孔子的礼学为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君王的统治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三、中庸

对中庸最常见的解释便是指儒家的政治和哲学思想,主要强调为人处事不偏不倚、调和折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坚守中庸之道的起点,在践行“中庸之道”的轨迹中追求真善美,而其中的困难之处在于寻求“做过了”与“没做够”之间的平衡。这看似简单的道理,实则值得我们一生去探寻。

在一万多字的《论语》中,“中庸”一词仅出现了一次,并且孔子也没对“中庸”加以过多的解释,我们仅凭《论语》的字里行间中琢磨其真谛。在我的印象里,论语有这样一则故事:子贡问:“师[3]与商[4]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看来,孔子对“中庸之道”的解释还可以成为“过犹不及”,即提醒大家做事得把握个“度”。

在人们的固有映像中,孔子就是践行中庸之道的标杆,认为他做事不左不右、不偏不倚,圆滑的老好人形象不就跃然纸上了吗?在我看来,事实并非如此,孔子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他认定的事情——推行周礼,这就是为何提起中国的礼仪之邦便会条件反射想起孔子,他的一举一动都是礼的凭证。这不也是逐梦人最真实的写照吗?

《论语》一书的文学价值被深深地烙印在历史长河之中,是孔子及其弟子留给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文学遗产,是值得后世用尽全力去学习、去传承的文学精华,我们应该努力将其精华再利用,创造出更高的文学价值,让《论语》成为我们深入研究的宝贵资源,让他成为跨越古今的传奇!

注释:

[1]颜渊: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宁阳(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鹤山乡)人,尊称复圣颜子,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2]奴隶主贵族是指:不仅拥有奴隶土地以及财富,迫使奴隶为自己劳动,还世袭德拥有国家权力的阶级。

[3]师:颛孙师,即子张。

[4]商:子商,即子夏。

猜你喜欢
克己复礼颜渊中庸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中庸自明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传统催生力量 德育润化心灵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纠缠
志向
从《论语》中弟子问仁探究颜渊地位
是谁害了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