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小说还是传记?

2019-11-16 06:52花月梅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9期
关键词:洛奇戴维传记

花月梅

摘  要:戴维·洛奇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与文学评论家,著作颇丰,前期以学院类小说与天主教类的小说为主,探讨现代人的文学生活以及内心信仰;后期则是以传记小说为主,考虑到后现代性对所有叙事的结构性特征,以及准虚构性特征的坚持,洛奇认为传记小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其主要特征就在于将小说与传记的双方特点相融合,呈现出一种新的叙事风格与叙事题材,可同样也再一次地模糊了传记与小说之间的界线,那么传记小说究竟是被视为传记还是小说?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深究。本文以《作者,作者》为例,试图为传记小说找到合适的定位。

关键词:传记;小说;作者;作者;戴维·洛奇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9--02

一、新传记的产生

关于传记与小说的界线,杨正润先生在《传记的界线》一文中给出明显的定义,“虚构人物同历史人物的差异,是小说同传记的根本分野,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他们追求不同的真实,小说的真实以艺术真实为准则,即忠实于生活,它不同于传记的真实,即忠实于生平”,但在戴维·洛奇的这部传记小说中,作品似乎既忠实于生活,又忠实于詹姆斯的生平,将两者的特点都囊括了进来,造成了两种文类的相互渗透,使得读者在归纳该文类时显得不知所措。而就笔者而言,综合其特点仍将其归纳为传记,即一种新型的传记,只是借用小说的叙述特点,以此形成一种新的传记题材与内容。关于传记最为核心的问题就在于真实性的问题,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现象就在于大量虚构想象的运用,冲击着传统的传记真实性的问题,而戴维·洛奇正是意识到这样一种倾向对传记文类带来的严重冲击,别出心裁的提出以小说技巧来叙事真人真事的新型传记的题材。二十世纪末,西方出现了文学上的后现代主义以及理论上的后结构思潮,对文本的真实性问题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他们对各种宏大叙事以及各种价值观都进行消解,对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哲学中的种种形而上假设提出疑问,对传记领域就表现为对传记的核心价值即真实性的怀疑,坚持该理论潮流的人认为,传记的真实性是不可能的,传记同小说没有原则性的区别,关于正确与否我们先置于一边,但不得不说后结构理论思潮的确给传记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这是传记小说出现的一个文化环境,除此之外布鲁姆所提出的“影响的焦虑”理论也可以为传记小说的出现提供一个合适的阐释。所谓的影响的焦虑就是指任何作家都会受到前辈文学名家和经典名作的影响,面对这种前人的影响会使后人感到一种约束与焦虑,唯恐赶不上前辈,这就是影响的焦虑。在这一影响下只有少数的作家可以摆脱这种前辈的压迫之感,以自己的审美能力去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作品。正是在这基础上,戴维·洛奇在《小说的艺术》中提到陌生化的概念,认为陌生化的作用在于创新,强调艺术的基本目的在于利用人们熟悉的事物呈现出人们不熟悉的面貌,以此克服习惯造成的令人窒息的麻木感。结合《作者作者》出版年份我们可以充分理解“焦虑”所带给戴维·洛奇的实质性影响。该书出版于2004年,这一年可称得上为亨利·詹姆斯纪年,关于詹姆斯的传记作品出了一部又一部,先是艾伦·霍灵赫斯特的《美丽线条》,紧接着是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的《大师》,最后是戴维·洛奇的《作者,作者》,如何在相似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了戴维·洛奇最大的问题,而在西方评论界中,关于这三部传记之间的比较也是最多的,艾伦·霍灵赫斯特在《卫报》中撰文称,洛奇笔下的詹姆斯“不像托宾那么内向,他呈现的詹姆斯有时几乎认不出来是同一种角色”。戴维·洛奇的《作者,作者》的做法就更接近于传记家,他在前言中就写到“一切有名有姓的人物都是真实的。从他们的专著、戏剧、文章、信件、日记等引用的,都是他们自己的话……”根据这一说明完全可以符合传记关于真实性的定义,另一方面洛奇所关注的詹姆斯的重点在于他的文学抱负,以詹姆斯与乔治·杜默里埃长达二十多年的友谊为主线,戏剧首映为高潮来展现,但是如何在不违背历史的情况下将自己的着重点凸现出来并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色,我想这正是戴维·洛奇使用传记小说这一题材的原因,可以将小说与传记的特点相融,在体裁上更胜一筹。除却来源于同时代作家的影响,自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以来的传统传记所带来的影响也不断催促着戴维·洛奇推陈出新,传统的回忆录无异于都采用线性时间叙事,大部分都从幼年谈起,紧接着青少年、成年、老年……而在这些传记中无不意外都会有几件重要的事影响传主本人的命运,成为传主生命的转折点,这些都是传统传记所具有的明显的特点,而随着西方理论的不断冲击,传记的形式也就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如何在越来越多样的传记变化形式中占得一席之位,戴维·洛奇采用在尽量保持传记的基本原型下进行叙事上的创新,那么戴维·洛奇所提倡的“传记小说”是如何为传记这一门类带来了创新呢?

二、场面化的叙事

首先最明显的莫过于作品中的叙事结构,作者完全推翻的传统传记所遵循的线性时间,以作者的生平为线索的特点,完全采用一种小说的结构,从故事的结尾处开始,小说以处于弥留之际的詹姆斯为开头,交代了詹姆斯的结局,简单的对詹姆斯的一生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紧接着第二部便是从情节开端处倒叙,故事回到1880年,以詹姆斯和好友乔治·杜默里埃之间长达二十多年的友谊为线索,以詹姆斯作为剧作家的失败为主要情节冲突与小说高潮,突出詹姆斯的文学追求;最后小说的叙述又回到开头詹姆斯的弥留之际,与开篇处的终局再次结合。雖采用了一种循环往复的圆形时间,但里面重要的时间依然是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之上的,例如詹姆斯与乔治·杜默里埃的相识,杜默里埃的作品的发表、詹姆斯作品的发表以及最主要的《居伊·多姆维尔》的首演,重要的时间节点都是真实的,不同的只是作者改变了他们的出场顺序而已,这样依然是遵守了传记关于真实的要求,并给传记带来了新鲜感,使读者耳目一新,最大程度的提起读者的兴趣。

在传统的传记作品中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在于“独特事件”的发生,即改变传主命运的事件,运用小说的术语来讲就是“场面化叙事”,从第二部分内容可明显看出作者所选用的场面叙事手法,所谓“场面”是以某种人物关系、某个时间、某一问题、某部作品之类为核心,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叙述空间,采用场面叙事,可以取得故事化或戏剧化的效果。洛奇以詹姆斯与乔治·杜默里埃二十多年的友谊为线索,以戏剧《居伊·多姆维尔》的首演为高潮就是想突出詹姆斯的文学抱负,出于乔治·杜默里埃出版的小说《特丽尔比》取得巨大的成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特丽尔比》截止到现在所卖出的也许比我出版的所有作品都要多”,正是这巨大的压力使得詹姆斯转向戏剧的创作,想在戏剧领域开创出新的天地,而除却此原因经济也是詹姆斯所要考虑的,自己所出版的小说销量日益下滑,而戏剧的巨大收益在吸引着自己的眼球,也许可以通过戏剧的创作来继续支持他小说的创作,这样可以达到名利双收的结果,小说销量的日益下滑与杜默里埃的巨大成功使得詹姆斯不得不思考自己创造小说的方法与意义,展开对文学的一场争论,是应该顺应潮流写出大众所喜欢的东西还是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继续创造出“文学精品”,而戏剧正是他的实验板,在戏剧的创作中,詹姆斯坚持自己的意见,创造出具有文化特色的深刻含义的戏剧,而《居伊·多姆维尔》的首映之所以重要不仅仅是因为检验他作为剧作家是否成功更是因为詹姆士想知道自己一直以来所坚持的文学理想是否正确,首映礼的失败除了让他再次回到小说的写作当中,也更加让他坚信了自己的文学信念,不随大众潮流创造出自己满意的作品,这对詹姆斯来说至关重要,试问一个没有信念的小说家如何可以创作出优秀的小说呢?传记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阐释,即传主何以成为传主,而在《作者,作者》中读者可以明显体会出解释的意味,洛奇为詹姆斯之所以成为詹姆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三、副文本的应用

除小说的场面化叙事的应用之外,本文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副文本的应用,热内特认为副文本包括内文本与外文本,内文本主要包括作者名、标题、茶业、致谢等;外文本主要包括书评、作者自评、作者访谈等等,而本书的很大的一个特色就在于作者的致谢部分,真诚地告诉广大读者在作品中的作者予以想象的部分,并给出了读者可能关心的仆人的下落,例如伯吉斯与伊瑟尔结婚,但伊瑟尔于1960年前后去世且为留下后代,而明妮则推测未结婚,一直与姐姐生活在一起等等一系列相关人物的结局,但这些叙述是不可能出现在詹姆斯的自述中,而在这里戴维·洛奇则是充分利用了小说家的权利,在无伤本质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了想象力满足了读者的期望。也正是基于此原因,J·Russeu Perkin在评论中指出“尽管戴维·洛奇公然地把自己描绘成忠实的助手,但小说的叙述者却知道亨利死后的文学生活,其实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洛奇明地的告诉读者作品中想象的部分岂不是更有利于读者去分辨现实与想象吗?也更进一步加强了作品中所传达出来的真实感,而这不也是传记文学所一直追求的目标吗?而关于那些传主死后身边人的结局何不看作是作者对读者心理期待的一种满足呢?我想这是戴维·洛奇的一次大胆尝试,即告诉读者作品中的想象成分,而结果也证明这种实验是成功的,坦诚并没有减轻作品作为传记所带来的真实性,反而是加强了,而这也正是洛奇给传记所带来的新的启发与尝试,即运用小说的技巧讲述真人真事,基本事件、主要事件、核心事件必须为真,而如何讲述、向谁讲述则可以完全由作者作为小说家的身份来决定。

结语:

传记家不能编造故事,杜撰材料,但是他可以根据收集到的确切可实的材料进行故事化的叙事以及戏剧化的处理,戴维·洛奇关于传记小说的尝试无疑为传记的发展带来的新的活力,注入了新的血液,传统的传记叙事已不能满足现代读者对于叙事的多样性以及高标准的需求,必须紧紧跟着时代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不被历史淘汰。

参考文献:

[1]J.Russell Pekin:Imaging henry:henry james as a fictional character in Colm Toibins The Master and David Lodges Author,Author[J].2010.

[2]戴維·洛奇,张冲、张琼译《作者,作者》,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3]志全.游走在真实与虚构之间的交叉小说[J].黑龙江生态工程学院学报,2015.28(1).

[4]蔡志全.副文本视角下戴维·洛奇的《作者,作者》研究[J].国外文学,2013.1.

[5]刘在良、王露艳.探索亨利·詹姆斯灵魂深处的秘密[J].新疆大学学报,2012.40.

猜你喜欢
洛奇戴维传记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传记必须回归史学
传记书坊
小狗洛奇的秘密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戴维·洛奇《天堂消息》中的忏悔意识
接力棒
礼品变废品
各有所“长”
高不可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