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司母戊方鼎的人文意义

2019-11-16 06:52赵铃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9期

摘  要:青铜器承载着中国灿烂的青铜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推司母戊方鼎。迄今为止,司母戊方鼎是世界上出土的青铜礼器中体积最大、最重的,在国内外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本文旨在通过对司母戊方鼎纹饰、铭文、造型的解读,让人们关注到其背后的人文意义。

关键词:青铜文化;司母戊方鼎;人文意义

作者简介:赵铃(1995.5-),女,汉族,江苏兴化人,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学理论,研究方向:艺術批评。

[中图分类号]:J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9--01

中国青铜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青铜器以其雄浑古朴的造型、绚丽精美的纹饰,弥漫着远古的气息,给人以深沉凝重的历史感。

司母戊方鼎又称后母戊方鼎,是商代晚期的作品,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起初是被老百姓发现挖掘,后来因为体积过大,也为了防止被日本军队抢走,遂将司母戊方鼎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后,就暂时保存在南京中央博物院。新中国成立后,移存于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司母戊方鼎形似长方形,重达832.84公斤。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此铭文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在商代,就铸造出这样大型的青铜器,既可说明当时中国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也足以体现出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和精湛的技术成就。

司母戊方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它的纹饰整体肃穆,以主题纹样带为单元,运用轴对称、二方连续形式,统一协调各单元图案,使鼎体上下,左右纹饰题材均衡对称,整齐划一,取得凝重肃穆的视觉效果;“层次分明,以生物纹饰为主要纹样,分布于鼎体主要部位;以非生物纹饰为辅助纹样,用于主要纹样的底纹,或单元纹饰分界,使遍布鼎体的繁缛纹样,因层次感而富于变化;疏密有致,以单元带状纹样布局,间以局部素地,使鼎体纹饰在疏密中透现空灵;形象合成,主体纹饰,在单元带状纹饰中显示虎、牛、羊、龙均为侧面形象。”[1]其中以耳、目特征明显,如圆耳与尖耳,瞳圆形或长圆形,瞳内有孔或无孔,孔有点状与横线之别,双目中存在均有瞳孔或均无瞳孔、有瞳孔对无瞳孔等,其中有些现象似有规律。

“在青铜器的纹饰题材中,怪诞的动物形象占据极为突出的地位。这里,有中华民族奉为吉祥神圣之物的龙、凤、麒麟,也有至今还让人甚觉神秘的饕餮,还有种种人兽同体、人鸟同体的古怪之物。司母戊方鼎的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像被虎所吞噬。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缘饰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地。”[2]鼎上的饕餮纹饰,原本的形象是牛头,经过人们的想象,演变成似牛头又非牛头的极可怕的模样。“实际上就是多种动物的整合,因此造型诡异,面目狰狞,突显其神秘威严的艺术效果。能给使用者一种震撼,希望起到对当世及后人经常性的贪诫警示。”[3]这就是因为人在无力完全征服动物的时候,就乞助于这种动物崇拜,将动物的形象加以变形,加以夸张,加以并合。恳请动物神灵大发慈悲,多赐给人们食物,原谅人们要吃动物;对于像狮、虎这样的动物神灵,还要乞求他们不要伤害人的生命,要伤害的只能是人类的妖魔,这就是所谓的“辟邪”。尽管现在看来,岁月的长河已经将纹饰本身的宗教含义冲洗得相当淡薄,但它那奇奇怪怪的纹饰,仍然在人们的心灵中引发出一种神秘的、恐怖的宗教情绪。

商代铭文总的美学风格是锋芒毕露,遒劲刚健。司母戊方鼎中的铭文“司母戊”三字豪壮而又肥硕,“特别是‘司字,第一笔转折处构成的圆角厚实饱满,类似膨胀的肌肉;‘母字中间那由垂直转弯曲的一笔,很像女子丰满柔韧的腰肢。这三字多用肥笔,并不藏锋,起笔与收笔皆成尖角形,锋芒外露。这样处理,倒是弥补了肥笔疲癃乏力之弱点,收刚柔相济之妙。”[4]解读商代青铜器的铭文,最突出的感觉是它充溢着稚拙天真的朝气。那种在与大自然长期搏斗中形成的沧桑之感也就自然而然地凝结在铭文的笔致、结体、章法之中,而形成与稚拙天真异趣的朴茂遒劲、深厚沉郁的历史意味。

司母戊方鼎的造型给人的总体感受是凝重庄严的。“对于奴隶主来说,它是神秘的护符,对于异族和奴隶来说,它是恫吓的法器。”[5]司母戊方鼎厚立耳(其中一耳是后来所配),边缘厚实宽阔,直壁深腹平底,下面有四根中空的柱足。鼎身四周会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文物本身的威武厚重的意味。在中国古代,鼎是用来煮肉或盛放肉食的,作为炊食器使用。人类很早以前就已经在进行祭祀活动,而祭祀用的器物,也由简单的石器、陶器,逐步发展到青铜器。司母戊方鼎就是作为礼器使用的,受到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是奴隶社会礼仪典章的重要体现者。同时,司母戊方鼎也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丁文为祭祀母亲而制造出来的。盛放贡品,让鬼神享用,是它的一种使命,更多的是为了适应祭祀活动的需要。

青铜艺术孕育着中国文化(包括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这种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文化精神,源远流长。青铜器作为中国文明社会的标志,不仅体现出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为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一些基本观念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注释:

[1]李维明,司母戊鼎纹饰与寓意蠡测,《中原文物》2016年第6期第63页.

[2]李维明,司母戊鼎纹饰与寓意蠡测,《中原文物》2016年第6期第63页.

[3]徐日辉,青铜文化—中华民族的瑰宝,《天津日报》2016年1月4日,第 010 版.

[4]陈望衡《中国古代青铜艺术鉴赏》,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58页,2002.1.

[5]陈望衡《中国古代青铜艺术鉴赏》,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43页,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