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在社会环境中的作用发挥

2019-11-16 02:16卢怡璇
艺术大观 2019年36期
关键词: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

卢怡璇

摘要:列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中五个门类之首的中国民间口头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是民众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民间口头文学流行于广大人民之中,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其价值效用在促进社会和谐、引领现代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河南省武陟县的董永传说来阐释和挖掘民间口头文学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从而更加重视民间口头文学对社会和谐的影响与推动作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董永传说;价值效用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中,民间文学(口头文学)列在五个非遗门类之首,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口头语言艺术,它的衍生、传承与发展,靠的是广大民众之间的口传心授。其数量在非遗所有门类中最为浩瀚宏富,而且也最为集中,最为直接地呈现着民族精神。“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语言艺术。它运用口头语言,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展示瑰丽的想象,表现高尚的审美趣味和深刻的理性认识,这是民间文学区别于其他民俗事象的艺术特性。”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人们以记忆的方式传递着生活,担负起保存文化传统的责任。民间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在口头流传的过程中饱含着民众对客观世界、现实生活的美好期望与道德伦理取向。民间文学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哺育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是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它在开启民智、提高人民素质和文化教养上,具有重大的社会作用。

一、民间文学的特点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其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其内容虽有不同程度的幻想成分,但都着眼于、立足于现实生活,其主题、角色与主要情节都符合故事传播时的生活逻辑。它们往往包含着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在其传播过程中被加工、修改、或产生新的作品。作为一种集体创作,民间文学在情节、主题、人物等方面有显著的类型化倾向。主题的类型化指许多传说故事表达同样的主题,如表达生活变富或弱者获胜的愿望,对于机智善辩的赞扬、对于愚蠢呆笨的讽刺等。

随着社会天翻地覆的变化,大众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因而民间文学具有易变和不稳定的特性,这也就对保护和保存口头文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民间文学是与物质最为疏离的一种文化遗产,在其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其文学性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会根据讲述人群体自身生活体验、社会价值取向改变等出现改编和创作原本民间文学形态的现象。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些民间口头文学都会在基本情节的基础上加以润色,成为地方独特的文化名片。因此民间文学具有历史久远、口头流传、贴近生活又充满幻想等特点。

二、董永传说

董永传说是中国古代第五大民间传说、第五大爱情传奇,在我国农村地区广泛流传,成为两千多年来故事嬗变和文学移植的母本,对后世影响深远。2006年5月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的“董永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同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焦作市武陟县位于河南省北部,黄河北岸,“董永传说”就发生在武陟县西北部的小董乡。武陟“董永传说”情节生动,内涵丰富,其讲述了董永年幼丧母,事父至孝,父亲去世后毅然卖身葬父,到傅员外家当推磨工。由于董永纯朴善良,引起天宫七仙女的爱慕。七仙女来到人间和董永结为夫妇,为给丈夫赎身,答应在三日内织成一百匹黄绫。最终在众姐妹帮助下,一夜之间织就百匹黄绫,二人度过了一段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不料刚过百日,玉帝就发现了七仙女私自下凡,遂派天兵将其捉回天庭。第二年,董永如约抱回了自己的儿子“琢儿”。

由于民间文学的易变性,其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扩充、不断演变,但其崇尚真善美的核心主旨却始终保留。脍炙人口的董永传说,塑造了诚实憨厚、善良勤劳、尊崇孝道的董永形象,深深地留在了广大民众的记忆里,这一既有教化作用又有爱情色彩的民间传说,其教化内容同中国民众长治久安的大众心理需求相适应,爱情故事又契合了民众追求婚姻幸福的内在感情,其神奇幻想同人间现实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深受民众喜爱。除此之外,武陟县还流传有董永路、落仙台、董永整理草药为百姓治病、被封“药王”等诸多传说,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1957年电影《天仙配》刚刚上映,当地凡有董永和七仙女遗迹之处,烧香的人遍地都是,局面几乎失去控制。董永的故事在武陟人心中扎根之深,是其他地方不能比拟的。“汉代孝观念受到天人感应理论的影响,逐步神秘化、政治化,成为董永行孝遇仙故事发生的重要社会背景。”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即延续祖先的生命,生生不息是一种尽孝的方式。“孝”最初的含义是尊宗敬祖、生儿育女,主要是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孔子关于孝的论断主要在家庭伦理层面,强调通过“孝”与“礼”的结合,维系社会和家庭的稳定与和谐。董永传说只是汉代一个普通的孝子故事,但历史却选择了董永作为社会“孝”观念宣传的典范,一直流传至今。后人敬重孝子董永,千百年来,善良的劳动人民带着对孝道人物的尊重,带着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带着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尽情编织着他们心目中的人物形象和理想社会。两千年来,小董村始终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三(董永的生日)和农历十一月初十(皇封日)举行盛大的祭拜孝子的庙会活动。每逢庙会时节,当地群众都纷纷前来祭拜董永,规模盛大,其影响涉及周边地区而至今不衰。

“许多传统民间故事、传说中那些表现美好生活的理想、鼓励被压迫者同敌人斗争,以及惩恶扬善、崇尚勤劳智慧、尊老爱幼、敬重忠臣义士、肯定知恩图报、爱情忠贞、疾恶如仇等观念,都对听众的精神起安慰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思想导向的作用。”董永传说反映了民间的世俗价值观和老百姓朴素的人物评判标准,寄托了普通百姓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对现实世界的清醒认识。董永与七仙女人仙相恋、生死不渝的爱情传递出“有情人终成眷属”是每个人心中的美好愿景,不仅表达了民众对美好姻缘的向往,更寄托了以家庭为中心的广大劳动人民内心渴望子女孝顺、家庭和睦的希望。自古以来,爱情便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爱情故事具有巨大的魅力,这里面有太多可以挖掘的东西,它与政治、文化、宗教、个人心理、情感、行为都有千丝万缕缠绕不清的关系,有相思成灾、爱而不得,因爱生恨,有情人难成眷属等等,甚至关乎人的生死。”人们对爱情这个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充满了美好向往,因此董永传说成为吸引最广泛受众群体的优质传说。

董永传说对青少年的传统教育作用更为明显。传说的故事性、大量影视作品、戏剧等形式迎合了儿童的审美趣味和接受习惯,孩子们在传说或接触过程中,自然而然受到传统道德观念的熏陶,学会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董永诚实、勤劳、善良、勇敢、正直、孝顺的美好品质影响着一代代民众,也正因如此传说中的七仙女被感动抛弃了天宫的荣华富贵要与他白头偕老……这无疑是人们对个人道德价值观的评价准则,对做人尤其是做一个像董永一样受人赞扬、受人尊敬的孝子的承认与肯定。“百行孝为先”,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不论是儒家还是佛道二教都大力提倡孝道。现如今“社会老龄化”现象严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愈加显得重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无疑需要树立美好的品德榜样。董永传说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价值使我们中华优秀传统道德和以孝道治家乃至治国都不断被赋予新的使命并能够永葆活力。

三、结语

民间文学的社会价值在于其传承。它是民众智慧的结晶,更是文化生命力的传承,其中积淀了民众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社会道德准则。这份珍贵的历史记忆,被一代代人所传播、丰富,它承载着祖辈的民族文化史,甚至成为一方水土的独特文化记忆,增强民众的认同感与责任感。恩格斯曾说过:民间故事书还有这样的使命:同圣经一样培养他的道德感,使他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氣,唤起他对祖国的爱。董永传说在孝道、勤劳、劝善惩恶等方面的道德教育功能有是巨大的影响的。世代口头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学不仅真实地再现着生活,还以特有的敏锐角度反映出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它是用艺术方式口撰而成的民众生活史,它给后世人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活的生活文化史资料,从而使民间作品的价值不仅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反而会随着历史的延续,而愈被人们当作反思的对象去加以认识、加以研究。因此,保护和研究珍稀的民间口头文学对现世的影响与社会意义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王波.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及宣传手册[M].焦作市文化新闻出版社局,2010.

[3]唐霞.河南武陟董永传说考[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0(03):5-9.

[4]袁媛.董永传说“孝爱”主题的凸显及其当代启示[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7,37(01):16-21.

[5]刘守华.民间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32-34.

[6]刘锡诚.“非遗时代”的民间文学及其保护问题[J].民间文化论坛,2013(05):5-14.

[7]区宁.论民间文学中的中华民族精神[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3):42-45.

猜你喜欢
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民间文学艺术发展现状与保护
民间文学实践教学的方法研究
民间文学是民众自己的文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民间文学的选编原则研究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论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
民间文学艺术传承人的权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