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

2019-11-16 02:16潘婷婷
艺术大观 2019年36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往往具有丰富的艺术性、独特性和民族性,极具感染力和吸引力。但是对于部分以戏剧表演为主要内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杭州摊簧,由于人才断层问题正濒临失传的境地,因此有必要加强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本文首先对杭州摊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作简要阐述,进而结合时代特点提出相应的传承和发扬建议,希望能进一步推动杭州摊簧艺术形式的复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摊簧;文化继承;创新发扬

在浩渺如海的中华民族文化成果当中,众多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富有内蕴的表演形式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杭州摊簧作为起源于清代的传统曲艺,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带有浓厚的杭州地域特色,兼具戏曲与曲艺风格,是集文学性、艺术型和思想性于一体的曲艺表演形式,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应当予以继承和发扬,使杭州摊簧在时代的发展中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成为中国新时代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杭州摊簧的发展现状

杭州摊簧,曲种名“杭州摊簧”,别称“安康”,产生于清代中期,流行于浙江杭州及周邊地区,是以杭州方言作为表演语言的戏曲艺术形式,通常五至七人为一个表演单位。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杭州市文化部门将仅存的十数位杭摊老艺人组成杭摊组,对外公演,试图振兴杭州摊簧艺术。这期间,培养出了冯招弟、阮凤娥、王丽雅等知名杭摊女演员,整理出《东窗事犯·疯僧扫秦》《白蛇传·仕林祭塔》《孽海记·双下山》等传统曲目,杭州摊簧艺术再次振兴。1958年杭州市曲艺团成立“杭滩组”,但在1961年,受杭剧改革工作影响,“杭滩队”被调走,致使杭摊中止了正常演出和传习,过早地离开了民众的视野。

2008年,杭州摊簧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曲艺类名录。但由于杭州摊簧起源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化速度较快。人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并且受新时代娱乐形式的影响较大,导致杭州摊簧等一系列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关注度降低,愿意学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才较少。缺少人才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结果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杭州摊簧需要在变局中寻求机遇,以创新谋求突破,实现传承与发展。

二、继承与发扬杭州摊簧艺术形式的建议

(一)拓宽表演形式,增添时代内涵

杭州摊簧经历过传承断层,导致杭州摊簧技艺过硬的人才较少,且可供学习的影响资料较少。此种背景下,如果按照一般的传承方式复兴杭州摊簧艺术,效果甚微。因此有必要拓宽表演形式,结合地域特色、人文精神,在音乐上保留杭滩核心曲调的基础上,加入更多的现代元素,使杭滩艺术更具表现力的同时,也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原杭州市曲艺团的老艺术家们创造的演员不奏乐器的小幅度表演的坐唱形式和小幅度身段展现的立唱形式,便是很好的创新,现代杭州摊簧的传承也应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不必强求自弹自唱。

(二)扎实传承基础,夯实发扬根基

从现阶段杭摊艺术发展实际出发,其正面临严重缺乏师资的境地,能够“摆字”的老先生稀少。原市曲艺团杭摊老艺人邹国贞老师,虽能摆字,但年事已高,身体极其不好,精力有限;笔者恩师汪谊华老师是非遗杭剧浙江省级传承人,虽然技艺高强,但是对杭摊的摆字认识很有限。由此可见,杭摊师资薄弱是限制杭摊艺术传承与发扬的主要掣肘。另外,虽然多听老先生的录音、多磨炼磨炼,多跟老艺人交流请教,都能学到东西,但这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消化和体悟,对于生活压力大、演出任务重的年轻演员而言并不现实。因此迫切需要在杭摊年轻一代中选调出专门负责走访学习和磨炼技艺的杭摊传承人,加强其物质保障,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杭摊曲艺的学习当中,扎实传承基础,夯实发扬根基。

(三)加强经费支持,建立传承机制

无论何种艺术形式的传承,最终仍要落实到人才的培养当中。针对当下杭州摊簧传承人稀缺的问题,需要政府、戏剧社共同发力,共同建设良好的杭州摊簧艺术发展环境。一方面,政府要加强杭州摊簧艺术传承的经费投入,广泛宣传杭州摊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机制;另一方面,相关组织也应该优化杭州摊簧艺术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和表演环境,结合组织发展现实适当提高艺术工作者收入,并探索和形成良性的“拜师带徒”机制,为杭州摊簧艺术发展源源不断地培养新的人才。

三、结语

杭州摊簧作为极具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地方文化的代表,亦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外展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形式。因此针对杭州摊簧濒临失传的境地,有必要加强杭州摊簧传承与创新的研究。本文从拓宽表演形式、继承声腔核心要素以及建立人才传承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希望能早日实现杭州摊簧艺术的复兴,并促成其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洪煜,刘永广.话语、叙述与历史记忆——近代无锡滩簧形象建构与自我救赎(1840-1935)[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4(01):23-34+63.

[2]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品[M].杭州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潘婷婷,杭州杭剧改革组,三级演员。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戏曲艺术的重大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