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现代陶艺雕塑的创作语言

2019-11-16 02:16王键昌德敬
艺术大观 2019年36期

王键 昌德敬

摘要:本文强调了解读现代陶艺雕塑创作语言的重要意义,并简单分析了现代陶艺雕塑创作语言的特点。同时,从材料语言、陶瓷工艺语言、自由多变的造型语言、技巧与工具运用产生的语言、综合材料运用产生的语言几方面入手,阐述了现代陶艺雕塑创作中艺术语言的应用类型。

关键词:现代陶艺雕塑;创作语言;造型语言

一、引言

陶艺雕塑主要以陶土、黏土等材料经过提炼、成型、上釉、烧制等方法所制作而成的艺术品。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雕塑语言的应用在现代陶艺创作语言中产生了较大影响,推动了现代陶艺的进一步发展,促使现代陶艺在艺术感觉、造型特点等方面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基于此,探究现代陶艺雕塑的创作语言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

二、解读现代陶艺雕塑创作语言的重要意义分析

在现代陶艺创作语言中,雕塑语言占据着重要地位,影响着现代陶艺创作。同时,对于现代陶艺而言,其并不局限于一种形式语言的应用,多样性创作语言的交互使用形成一件现代陶艺作品。无论是具象的现代陶艺作品中,还是在抽象的现代陶艺作品中,均能够发现雕塑语言的综合性应用。在实际的创作中,不局限于表现手法之间的限制,而在一件陶艺作品中融合多种表现手法,促使现代陶艺作品自由性、表现性更强,有着更为广阔的表达空间。

站在符号学的角度分析现代陶艺雕塑创作语言,能够让人们更加精准的、全面的实现陶艺雕塑艺术设计制作水平、风格特点的把握,并在符号的支持下实现不断更新、创新。可以说,对传统符号进行继承与创新,并结合美学法则实现新符号的生成,是陶艺的生命所在[1]。雕塑符号在陶艺创作中能够发挥出较好的指导性作用,推动传统陶艺不断更新发展。从这一角度来说,分析现代陶艺雕塑的创作语言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在现代陶艺发展中起到支持性作用。

三、现代陶艺雕塑创作语言的特点分析

第一,材料的限制与探索。现代陶艺雕塑主要以泥为材料,与单纯的雕塑艺术相比,在材料种类方面,现代陶艺雕塑材料的局限性更强。但是当前的陶艺雕塑创作者们普遍对对泥性语言进行更深层的探索,并与泥土材料实现“交流”。

第二,工艺的局限与突破。现代陶艺雕塑由传统陶瓷艺术发展而来,所以在实际的发展中不可能摆脱传统陶艺以及现代艺术审美的影响,即现代陶艺雕塑创作不仅要遵从传统陶瓷艺术的工艺性,还需符合现代艺术的审美习惯。为了实现更好发展,在现代陶艺雕塑创作中,既要以陶瓷工艺为基础,又要努力突破工艺局限,相对应的,其创作语言也得以限定与扩展。

第三,烧成过程中的偶然性。在实际的陶艺雕塑作品创作中,创作者普遍以包容心态对待作品的“不足”之处,体现了创作者对偶然性的认同。对于现代陶艺雕塑而言,創作者认同并追求意外的偶然效果,能够推动现代陶艺雕塑新创作艺术语言的产生[2]。

四、现代陶艺雕塑创作中艺术语言的应用类型探究

(一)材料语言

1.泥性的把握与应用

在现代陶艺雕塑的创作中,创作者普遍会结合相应作品的现实需求对泥料特性展开全方位分析,并完成合适泥料的选取。一般情况下,泥料的多种特性,如柔韧度、干湿度、可塑性等均会发生相互影响,具体来说,在同种泥料条件下,当其干湿度发生变化时,其可塑性、柔韧度等特性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基于这样的情况,在实际的陶艺雕塑创作中,要选定合适的泥料干湿度。同时,还要对泥料的柔韧度与可塑性展开合理确定。泥料柔韧度与可塑性之间的关系为:在泥料柔韧度较高的情况下,其可塑性更强。实践中,可以通过在泥料中掺入棉絮的形式,提升其柔韧度与可塑性,完成更加复杂的形象塑造。

2.对泥性的尊重与顺从

相比于绘画等艺术形式来说,陶艺雕塑先有了材料与技术,然后才拥有创作者观念。因此,在实际的陶艺雕塑创作中,要重点关注“土的本性”,即尊重、顺从泥性。现代陶艺雕塑创作中,创作者要抛弃“事物可以认知并受我利用”这一低级观点,转向对事物须不断探索、顺从并尊重的观点。该创作理念也与中国传统的“不与自然争”“谦逊、合和”的价值观念相符合。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材料的态度(尊重、顺从泥性)值得重点宣传与发扬。

3.创作者性情与泥性的融合

在现代陶艺雕塑的创作中,创作者不仅要尊重顺从泥性,还要有意识的分析自身性情与泥性之间的关系,促使创作者性情与泥性达到融合统一的水平。良好的、富有生命力的现代陶艺雕塑作品,不仅表达出泥土本身的特性与特点,该可以传递出创作者本身的精神气质以及思想感性,并在相应陶艺雕塑作品中以视觉的形式传递给受众。在长时间的陶艺雕塑创作中,创作者与泥土亲密接触,其性情受到泥土的“同化”从而达到性格相互中和的效果,实现创作者与泥料关系的升华。

(二)陶瓷工艺语言

1.成型工艺产生的语言

现阶段,陶瓷雕塑常用的成型工艺主要有三种,即:手塑成型、拉坯成型、模具成型(注浆成型)。其中,对于手塑成型来说,其属于自由的创作语言。实践中,创作者可以选择各种方式完成不规则形状的自由塑造,因此在造型复杂程度相对较大、形体变化相对较多的陶艺雕塑作品创作中,手塑成型更为适用,且该成型工艺也是创作者最容易操作的一种模式,进一步拉近了创作者与陶瓷雕塑之间的距离。对于拉坯成型来说,其拥有加高的技术含量,需要创作者根据机器转动对泥料进行塑形。依托这种成型方式所产生的弧线与创作者的情绪息息相关,因此相应陶瓷雕塑作品富有较高的个性。相比于其他两种成型语言来说,拉坯成型是最富有温度与节奏的现代陶艺雕塑创作语言。对于模具成型来说,其主要使用在模具中注浆完成陶瓷雕塑作品的创作。为了保证脱模效果,一般会在模具中剔除过于尖锐的细节,因此更多的模具成型作品均为抽象的、意象的。

2.装饰工艺产生的语言

在当前的现代陶艺雕塑创作中,常用的装饰工艺包括彩绘装饰、釉色装饰以及雕塑装饰。其中,雕塑装饰也属于造型语言,因此在本处不多做阐述,主要在下文第三节(自由多变的造型语言)中分析。对于彩绘装饰来说,一般分为釉上彩绘(古彩、粉彩、新彩)以及釉下彩绘(高温烧至显色),所产生的艺术语言以及烧成效果也存在差异。对于釉色装饰来说,由于其种类相对较多,因此创作者可以结合实际创作需求进行选择。

(三)自由多变的造型语言

造型语言不受到材料种类、创作手段的限制,可以让更多的受众产生共识。对于造型语言来说,其拥有独立的语言要素,包括点、线条、色彩、空间、构图、比例等等,这些语言要素不仅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进行多要素结合,赋予陶艺雕塑作品抽象表现能力、现实表现能力。结合表现对象的形式框架,这些造型语言要素在的陶艺雕塑创作中拥有特性的表达、隐喻功能,且同种造型语言要素在不同的陶艺雕塑作品中所表现出独特性,提升创作者与陶艺雕塑作品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创作者的情感和思考随时调动着这些造型语言要素,也随时实现形式创新,表现出富有不同生命力的线条、色彩、笔触等等。

同时,对于这些造型语言要素来说,其拥有要的纪录价值,能够真实纪录、反映陶艺雕塑创作者的情感和思维变化。可以说,这种多变的造型语言在现代陶艺雕塑祖作品创作中不可或缺,其贯穿于实际现代陶艺雕塑创作的各个阶段,依托会创作者对造型语言要素的自由运用,以表达相应作品中的造型形象。

(四)技巧与工具运用产生的语言

技巧与工具会给现代陶艺雕塑创作带来不可忽略的创作艺术语言,促使现代陶艺雕塑作品的时间感、节奏感增强,且能够一定程度地表现出创作者当前的情绪以及精神状态[3]。可以说,不同的技巧与工具会促使现代陶艺雕塑作品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也能够对创作者的创作心态造成影响,促使现代陶艺雕塑作品的艺术感觉呈现出多样性特点。例如,《人民广场》(罗小平)这一组陶艺雕塑作品就运用了丰富的造型技巧,主要使用速塑的手法完成人民广场中不同人们面貌的即时性表现,展示出了写意放松的语言风格。同时,在该组的陶艺雕塑作品中,还故意对部分细节进行概括性表达,利用不确定的模糊细节促使作品的回忆性特点进一步增强。该组陶艺雕塑作品表现出了技巧对现代陶艺雕塑作品创作语言所产生的作用。

另外,在当前,3D打印技术迅速发展,其在现代陶艺雕塑作品创作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使用,丰富了作品的创作语言,会在相应陶艺雕塑作品表面留下极强的数字化语言风格,极易形成块面感。总体而言,技巧与工具的选用会对陶艺雕塑的创作语言产生影响,促使原有的创作语言得以拓展,实现现代陶艺雕塑艺术形式的进一步丰富。

(五)综合材料运用产生的语言

目前,对多种材料的综合性应用在现代陶艺雕塑创作中屡见不鲜,促使现代陶艺雕塑作品的可观赏性进一步提升。例如,将陶瓷材料与木材进行混搭使用,能够降低相应作品中陶瓷材料所带来的冰凉、坚硬的视觉感受,促使受众形成温暖、亲近的心理感受。实践中,创作者结合自身对多种材料以及陶艺雕塑作品的理解,完成不同材料的选定与搭配。例如,在《手艺·壶》(李岱玫)中,引入了陶瓷、金属以及木材三种材料。其中,陶瓷作为壶身,形成自然流动与斑驳的质感;金属为提梁,消除了陶瓷的璞拙之感,赋予作品以高挑的形式美感;木材为壶盖与把手,消除陶瓷与金属的冰冷之感。通过这样的多种材料综合应用,促使陶艺雕塑作品拥有温情而文雅、高挑且璞拙的艺术形象。

五、总结

综上所述,分析现代陶艺雕塑的创作語言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在现代陶艺发展中起到支持性作用。现代陶艺雕塑语言受到一定的限制,也在创作者的不断探索突破中实现拓展。实践中,材料语言、陶瓷工艺语言、自由多变的造型语言、技巧与工具运用产生的语言、综合材料运用产生的语言均会对现代陶艺雕塑创作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文福,王萍.数字印刷语言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转译——评《现代陶艺创作》[J].印刷技术,2019(05):42.

[2]喻斐.解读当代中国女性陶艺家创作语言的形成与特质[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8,33(05):108-111.

[3]赵良.现代紫砂陶艺创作中设计语言的运用探析[J].美与时代(上),2017(12):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