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美术教育对中国油画的影响

2019-11-16 02:16何洁怡
艺术大观 2019年36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

何洁怡

摘要:探讨苏联美术教育对我国油画创作和教学体系的建立,油画技法、题材、理论思想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俄罗斯油画;中国油画;现实主义

中国人对苏联美术有着特殊的情结。50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心中的苏联美术,除了它原有的革命性之外,它体现着一种高雅的、有教养的、有理想的文化品质。作家丁玲在《苏联美术印象记》中说道“你已经置身于一个文化艺术很高的环境里了”,“人时时可以接触着一些有理想,有高尚的感情的艺术,就不会愿意还做些蠢事……”[1]除了政治说教之外,它有一点“人情味”,形式、技法上也比较讲究……正是这些原因,使俄苏美术在50年代以后的不同政治背景下,一直在中国知识分子中保持着一种亲和力,也让这一群体对俄罗斯油画有着深深的感情。很多人认为俄罗斯油画总能给我们带来一种特殊的亲近和感动,尤其是“那些现实主义绘画作品蕴藏的艺术家们对人民真挚深沉的爱和对人类命運的深思和关切,至今仍深深感染着每一个来到他面前的人”[2]。究竟俄罗斯的油画艺术何时传入我国,国人是从何时开始追捧,苏联美术教育又是如何影响着中国油画的发展呢?

一、上世纪中苏美术教育的交流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对外国文化的态度,往往与当时国内的政治形势有紧密的联系。俄罗斯美术与中国美术的关系,更是如此。二十世纪30年代,关注人民大众利益,关注国家和民主前途,批判现实主义的“巡回画派”受到新文化运动人士的关注。巡回展览画派主张面向生活,决心把绘画艺术从贵族沙龙里解放出来,以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真实地描绘俄罗斯人民的历史、社会、生活和大自然。正是这种追求同时吻合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追求,“巡回画派”的现实主义美术在中国得到初步推广。

新中国成立后,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给予中国全面的援助。在中苏联友好合作的历史背景下,中俄美术的交流积极展开。50年代,在“派出去,请进来”方针的指导下,我国分批选派赴苏联学习美术的留学生,油画有李天祥、全石山、肖锋、郭绍纲、林岗、罗工柳、徐明华等人。他们回国后被分配到国内的教学、研究单位,成为当时中国美术创作、美术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民族传统艺术的特点,推广在苏联留学期间所学到的现实主义长做方法和教学经验。如郭绍纲先生回国后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及教育系任教,“以绘画基础课为主,尤其是素描教学……改革开放后研究生的素描课,不仅油画系,就连国画系,雕塑系研究生的素描也请我担任。我相信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它不仅培养得心应手的写实能力,还应有培养心灵真善美和敬业精神的功能。”[3]郭绍纲先生在教学中重视写生,鼓励学生们从劳动中感悟生活,推广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他认为“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一旦失去了与生活的联系就要枯萎……深入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是一切现实主义艺术的优良传统。画家只有自觉地区接收生活的其实,发现它的美质,才能有所创作”[4]。70年代,郭绍纲先生着手编写油画教材,后在教学讲稿的基础上整理编写了《素描基础知识》《油画基础知识》等教学资料,逐步完善了广州美术学院油画教育体制。

二、苏联油画教学体系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

1955年,苏联政府委派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教授马克西莫夫来华,在中央美术学院为期2年的油画训练班任导师,学员有冯法祀、侯一民、詹建俊、靳尚谊、任梦璋、秦征、谌北新、俞云阶、汪诚一、张文新、陆国英、王流秋、何孔德等。当时有一批未能正式进入油画训练的油画家,聚集在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创作室,也在马克西莫夫指导下学习油画技法,俨然成为油画训练班之外的训练班。除了苏联专家来华讲学,“苏联宣传画和讽刺画展览会”“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等各种苏联美术作品展览相继在华展出,中苏的文化交流构成了中国油画艺术发展的一段重要历史。在政治的力量作用下,“新中国已经按照苏联的模式,建立了全国美术事业实行有效的监督、领导的体制。取消了全国各地各种不同艺术倾向的艺术社团、组织,代之以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的美术家协会;接管和改组了公私立美术院校方面,按照延安经验,制定了新的教育方针和教学大纲……应该说这些措施是学习苏联美术最根本的要素,这对中国美术的影响比艺术观念、艺术风格方面的模仿更加巨大和深远。”[1]油画作为美术院系里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学模式、技法、题材、理论思想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向苏联学习。

(一)新中国的油画教学体系是由上面谈到的马克西莫夫先生带来的,他协助中央美术学院制定了一套循序渐进的油画教学计划,并建议开展集体教学研究,完善教研制度等。使中央美术学院步入了相对科学的美术教学体系,摆脱了没有完整的教学大纲及教学体系的历史。马克西莫夫在华期间,文化部组织召开了两次座谈会,素描教学座谈会和油画教学座谈会,他在会上详细地介绍了苏联的素描(契斯恰科夫素描)和油画教学两个体系,全国七个美术院校和两个戏剧学院油画教员40余人参加会议。会后各艺术院校以此作为制定教学大纲的依据,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逐步被我国接纳。1955年至1957年中央美术学院的油画以及其他专业的教学逐步正规化。这标志着苏联的美术教学模式从此扎根在中华。[5]

(二)马克西莫夫强调色彩的训练,布置学员灯光人体习作及外光写生练习,使学员对印象派画家的光色观念有了系统的认识。他带来灵活流畅的笔触,改变了国内油画家单调的“堆砌”画法,强调色调的统一、谐和,改变了许多中国油画作品在色彩上的生硬和单调。马克西莫夫的色彩观念,影响了整整一代的中国油画家,直到“文革”开始后“红光亮”席卷画坛。

(三)50年代中国文艺界认为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先进的方法,以现实主义的形式反映新的生活内容是先进的现实主义艺术。在“新美术与人民结合”的观点影响下,歌颂人们的劳动,社会的生产等贴近生活的题材,成为艺术家描绘的对象。中国油画创作主要遵循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原则,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以写生方法收集创作素材,形成主题明确的艺术构思,通过创造生活情景的某一瞬时状态体现艺术主题,强调内容的情节性和文学性。这个时期产生了众多以现实生活和近代历史事实为素材的作品。

三、蘇联美术教育对中国当代画家的影响

要画什么,实际上是关系到一套艺术的哲学,是什么样的思想指引你去进行创作。现实主义在俄罗斯近代的艺术上主流思想,这种思想指引着艺术家去创作,巡回展览画派就是杰出代表。巡回展览画派的画家的创作面向生活,具有俄罗斯的民族特色。现实主义思潮的延续,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于是艺术家的创作总是从生活中早材料,对现实的关注也表现出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关注现实,就是关注中国的特点,于是出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罗公柳《在井冈山上》,李化吉的《文成公主》,袁运生的《水乡》,徐坚白的《旧居前的留念》等作品。

1957年,中苏关系发生变化,美术交流随之中断。80年代中苏关系平稳发展,两国恢复了美术交流。改革开放下的中国,油画艺术领域有了新空气,85新潮给当时中国美术界带来了新鲜的血液;90年代,以刘小东为代表的中国油画家更多把艺术作为一种个体化的创作;2000年后,实验艺术与多媒介创作越来越受新生代艺术家的追捧。近30年来中国油画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受到不同流派的影响,“表现主义”“印象主义”“观念主义”等现代美学的观念被带到课堂里,中国油画教学更加多元化,作品风格不再局限于“苏派”的现实主义,甚至在一些美术院校中已经看不到“苏派”油画的痕迹,油画作品呈现出丰富多样的个性化面貌。油画作品的风格也许是考察苏联美术教育对中国油画发展影响的一个侧面。从另一角度思考苏联美术教育的理论及教学体系依然影响着中国美术教育界,从现时高考美术选拔人才机制来看,素描、色彩、速写依然是以素描为其他一切美术形式基础的“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法。

苏联美术教育对中国油画的影响,就艺术家个人而言,许多原先接受过苏联美术教育的中国美术家,到80年代以后,在艺术上都走上了各自不同的道路,“苏派”艺术也许是他艺术道路的一个阶段;就中国油画界而言,受其影响产生一批影响力极大的现实主义艺术精品,中国油画艺术得到极大发展;就艺术教育而言,改革开放后,有些人认为学习苏联美是一种失误,否定契斯恰科夫素描方法;有些人认为俄罗斯的美术教育体系与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比太过保守。我们应该认识到,过去对俄罗斯油画艺术的吸收借鉴是片面的,我们学习的主要是苏联绘画史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其实俄苏美术在六七十年代以后也向多元化发展。只是我们还停留在过去,从而在认识上产生偏颇。毋庸置疑,苏联教学模式的引进在我国油画艺术上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当思考的是为什么俄罗斯在这种教学体系中能培养出杰涅卡、莫伊先科、梅里尼科夫这样的当代油画艺术大师。[6]今天的中国油画正向着融合民族的本土化进程中迈进,需要艺术家更多的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水天中.俄苏美术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影响[J].美术馆,2008(01):76-82.

[2]王铁牛.中俄油画家的一次巧遇——观看中俄两个油画展的随感[J].美术,2007(05):17.

[3]郭绍纲.郭绍纲从艺六十周年画集——从艺六十周年回顾·学以公、退而升[M].新世纪出版社,2009.

[4]郭绍纲.油画基础知识[M].湖南美术出版社,1984.

[5]于安东.俄罗斯美术与中国油画创作及教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5):611-616.

[6]李建民.借鉴与融合——俄罗斯油画艺术在中国油画本土化进程中的影响[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0(06):58-60+213.

猜你喜欢
现实主义
政治现实主义浓与淡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
用现实主义的力量迎对司法复杂性
浅析动画《萤火虫之墓》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现实主义影像剖析
1982—1990:连续剧时期中国电视剧美学风格的确立
为什么
俄罗斯文学界关于新现实主义的讨论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