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复制到创作

2019-11-16 02:16刘潇潇
艺术大观 2019年36期
关键词:转变创作

摘要:版画在出现时就肩负着文化传播的功能使命,而由复制版画到创作版画的转变在版画发展进程中实属至关重要的部分。本文以复制版画主要依托版画的复数性功能,作为一种媒介,对书籍、美术作品等文化信息进行传播为切入点,对创作版画融入创作者本体语言,不拘于客观限定进行分析,通过这种转换开启了版画新的可能。

关键词:版画发展;复制功能;转变;创作

纵观版画史脉络实则与印刷史辅车相依。叙述历史往往由文字、图像两部分构成,“木刻版画的图像记录与复制技术相较于文字叙述所传递的信息具有直观、丰富和易于理解的优势。”[1]即木刻雕版印刷作为便捷的印刷方式出现。西方摄影术发明前,制版印制法作为印刷的主要复制方式,紧密围绕着“版”的特性实验创新,寻求更为便捷高效的方法。

一、中西方版画从复制到创作的发展概述

事物总是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新事物的出现推动着旧事物走向衰落甚至消亡,西方铜雕版画的出现取代了木雕版画。“由于铜雕版画精密细致,可以用雕刻线组织出非常柔和丰富的明暗调子。相比之下,木刻就显得粗糙,从复制要求来说远远不如铜雕版,因而受到出版商的冷落是很自然的。”[2]显然,铜雕版画的优势超越了木雕版画,更大的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市场的苛求。制作铜雕版画的大师,大多出生在银匠世家,有着丰富的雕刻手艺,因而在画面中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细腻手法。在铜雕版画的发展后期创新制作技法,雕版技术替换为蚀刻法,技术的革新使得铜版画的画面特点由理性严谨转向伦勃朗式洒脱随性。而后石版的发明,方便的印制方式、低廉的印制成本,石版成为商业印刷的最佳选择。本以为它能够稳坐商业印刷的首位,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摄影术的发明,只需被摄影的原物,一卷胶片,物体就能够被瞬间记录下来,完全免去了制版、印制等复杂工序。至此,木刻画到铜雕版画再到石版画,复制版画的功能使命完全被机械所替代,社会进入机械复制时代。在本雅明的一系列从书中,提到人类社会进入机械复制时代,人们在喜悦、赞扬科技所带来的便捷与大众化,同时也在哀悼原作在复制中,“灵光”与“光韵”的消逝。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版画由单一的复制功能被迫转为创作版画,由版画家通过各种版画技法进行原创作品,反而为版画点燃了新的生命,开启了版画创作的新旅程。

同样,在中国“版画”一词还未出现,最初走进人们视野中的是“木刻画”。早在唐朝,雕版印刷术作为先进技术,被大量应用,聪慧的古人生产出纸张,到了汉朝造纸技术的升级,进一步推动木刻画的兴起。实质上印刷术在造纸术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版画史也与印刷史亦步亦趋地前进着。通过在木板上进行绘图刻制,再用纸张承印,得到复本,完成木刻画的基本制作流程。在此过程中,绘、刻、印三者分工合作,最终为得到复本而协同合作。制作者将图像转到版上或进行雕刻时,基本不带有主观情感,只是用刻刀表现出毛笔绘制的线条,最大程度的恢复画面原本的效果。木刻画制作出广为流传的原作的复本、木版年画、木版小说插图。真正的“版画”一词,在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时,从日本吸收过来,依然是以木刻为主。革命时期的版画,主要为宣传,实现了以刀代笔,不用拘束于还原稿图、复制原作的限定。绘、刻、印由一人完成,完全释放版画家内心的创作激情,画面充满着故事与张力。

二、版画的复制功能与创作思考

西方早期的版画作品附有理性色彩,除了对宗教的宣传,对美术作品的复制,以及雕版肖像画的盛行,也要满足大批订单主的需求等。实际上,制作出来的版画主要以“他人”的满意度,作为作品优劣的评判标准。中国的木刻版画虽然在风格、语言上与西方木版画大相径庭,但从发展脉络上看却有些异曲同工之处。早期同样为宗教服务,而后到了宋代开始制作扉页插图、绣像等,依然属于附属创作,辅佐说明文本。不过插图小说本问世后深受文人、市民们的喜爱,带动了坊肆刻书业如火如荼的发展。

1860年英国和法国开展了“版画原作运动”,目的为拯救身陷印刷功能的版画。1929年鲁迅介绍欧洲版画、编印画集、举办展览和讲习会,推动新兴木刻的发展。由复制版画转向创作版画,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对客观的描摹转向主观情感的表现。正如李桦先生于1935年创作的单色木刻版画《怒吼吧!中国》,夸张的人物造型,狰狞的表情,仿佛听到来自作者内心的呐喊。这种情感表达不仅在题材、画面内容上有所体现,在创作前对版种、材料的选择,同样需要考虑主体的思想与媒介材料的使用相契合,而版画的技法、语言在任何时期都是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

最后,如果版画仅仅作为得到复本的方法,避免不了资本市场的残酷打压或被淘汰。好在通过版画爱好者们的不懈努力,使版画成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对拥有灿烂辉煌的版画史最好的继承。

参考文献:

[1]郭味蕖.中国版画史略[M].张燁导读.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

[2]张奠宇.西方版画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刘潇潇,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转变创作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Jazz
小艺术家大创作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分析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