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出口

2019-11-16 02:16赵兰芬
艺术大观 2019年36期
关键词:治愈艺术家绘画

赵兰芬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外艺术史上有代表性的几位艺术家进行略微深入的研究,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以及使用的艺术语言来解读他们作品中情感的表达方式及原因。进而论证出其艺术创作活动对抑郁、恐惧、厌恶、排斥等心理疾患达到一定的治愈功效。笔者在论证这些实例时,力图从客观且细腻的角度发掘内在更深层次的人文意义。

关键词:绘画;抚慰;治愈;艺术家

一、绪论

抚慰,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抚恤,安慰。是帮助别人从错误、忧虑中醒悟过来。

关于绘画或其他艺术形式对艺术家的治愈的研究有很多,比如荣格、海德格尔、佛洛依德都提到过艺术创作活动对心灵的疗愈和抚慰作用。不仅仅是绘画、雕塑,也包括行为艺术。比较引人关注的是行为艺术家蔡青写的《行为艺术与心灵治愈》。他在文中引用了许多案例,在文中探讨了行为艺术是如何利用各种互动形式,来论证通过这种互动是可以沟通人们之间的关系的。同时这种互动对自闭、抑郁等心理问题也会起到一定的抚慰作用。

思想家蒂埃里·德·迪弗曾经说过:“艺术活动介于巫术和科学认识之间,它使那些被它命名的东西具有象征力,这种象征力有时能团结人类共同体,有时又能分化人类共同体。”从中可以看到艺术所具有的能量非常巨大。笔者在个人生活经历、情感经历、艺术创作经历中,敏感地感受到了在一个充满不安的动荡的现实世界,必须以最贴近自己的方式直面生命的悲剧,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目前最好的方式就是绘画。更确切地说是在绘画过程中,得到抚慰、疗愈。

由此,我也寄希望于绘画艺术,想探寻艺术的抚慰作用。同时为了使这个观点更具说服力,在文中会通过对几位艺术家的生平分析以及作品的精神性分析,论证绘画艺术作为治疗手段,对人们的焦虑、恐惧、不安、暴躁具有一定抚慰作用。

二、艺术家们的心灵出口

(一)布尔乔亚作品的解读

1.布尔乔亚的伤痛

我们如果要想理解布尔乔亚的艺术创作,首先需要了解她的童年,因为布尔乔亚所做的作品全部都是在治愈她童年的经历所带给她的创伤。布尔乔亚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家情感的宣泄和释放,同时也是强烈地对自我的认知。她的作品表现了人类欲望的压抑与爆发、孤独与脆弱等永恒的主题,有着强烈的个人倾向。

2.布尔乔亚创作方法的研究

布尔乔亚每个作品面貌好像是千差万别,但是背后隐含的脉络却令人感到不可分割。蜘蛛是布尔乔亚标志性的创作主题之一(图1)。布尔乔亚说她母亲保护这个家,保护孩子,就像蜘蛛一样。

布尔乔亚在母亲身上提取一些元素,创作了蜘蛛这一作品。蜘蛛网很脆弱,风一吹,就会破。但是,蜘蛛网同时也是很有韧劲儿的,即使破了仍会继续坚强的重新织布。就像母亲,为了生存默认丈夫的所作所为,这一切都是为了给孩子创造自由和快乐的家庭氛围。

蛛有着被涂黑的身体,如同卵巢,八条腿有着不同的方向,不过却有着支撑感。1938年,布尔乔亚前往纽约,从一个女儿,布尔乔亚成了妻子,紧接着布尔乔亚成了母亲,在这一过程中布尔乔亚也在不断的思考自己的定义。

3.布尔乔亚作品对她个人的意义和影响

布尔乔亚的作品都是围绕着背叛、孤独、恐懼、焦虑、迷惑、不安、攻击等,给人心灵的震撼和共鸣。她终身围绕这些主题创作作品,同时变换材料、媒介、风格、质感,进行反复探索,因此作品极为丰富。布尔乔亚认为,艺术是可以修复我们生活中曾经受到的伤害,艺术可以将焦虑不安恐惧等情绪碎片,组合完整。1992年,布尔乔亚创作了《珍贵的液体》,这件作品参加了卡塞尔文献展,她藉着这件作品终于完成了情感的自我修复,原谅了父亲,驱散了童年的阴影,得到了完全的解放。布尔乔亚最终发现“爱比恐惧好”!

(二)蒙克的作品解读

1.被死亡笼罩的蒙克

“我的艺术的确是自发的告解,企图向自己解释我与生活的关系,我的艺术其实很自我,但我一直希望能籍此帮助他人看清真相”——爱德华·蒙克。爱德华·蒙克是西方著名的现代表现主义绘画艺术家,一生都受到死亡的威胁,他的作品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和无奈,艺术家的敏感让他对生与死有着独特的看法。他的作品总是充满压抑和悲伤,我们从其作品中能感受到他那种得不到爱的孤寂以及对生命的无助和敬畏。

2.蒙克创作方法的研究

在蒙克的作品中,很直观的能感受到他自己的真实表达,画面充满绝望、恐惧,仿佛永远深陷漩涡。《呐喊》到《死去的母亲》,无论是从画面还是从画面后流露出来的气息,都有蒙克的影子。那种挣扎、绝望、恐惧,通过肢体全部表现出来,然而,无论多么想逃避死亡,死亡仍会来临。他们的手放在耳边,孤立无援,四周的人或悲伤或冷漠,整个画面令人感到悲凉。

这幅作品的名称叫作《吸血鬼》(图2和图3),曾用名《爱与痛》。一对情侣在紧紧拥抱,两个人的手臂紧紧缠绕在一起,女人的牙好像在咬那个男人的脖子,画面似乎有一些暴力美学元素,但并不血腥,虽然女人的橙红色的头发犹如血液一般落在肩膀和男人的头上。充满了绝望,并且周围被一片黑暗包围,画面周围一片漆黑,令人绝望窒息,画中男女沉浸在复杂而痛苦的爱情里,即使会受伤,但仍不能自拔,仍沉溺于这种爱,这种不可抗拒的爱让他们在痛苦和绝望中周而复始。 蒙克描绘的这个画面很吸引人,画面的主色调是红色、深蓝色、紫色这三种极具侵占性的颜色,这使得画面富有张力,视觉效果很好。这幅画引起了观者各种不同的感受。

绘画的基本语言是笔触和线条,蒙克通过笔触传达着自己的创作欲望,线有很多种类,如折线等,基于此构成造型。画家们使用线条或笔触来宣泄其情感,每个笔触和线条呈现不同的感受。蒙克的笔触总是扭曲、浑浊,仿佛是表达因为恐惧而颤抖的心灵。

3.蒙克作品对他个人的意义和影响

蒙克的所有作品,都明显的表达着他本人的感受和情绪,他刻意将被描绘的对象的细节概括统一,从而使画面能更纯粹地表现出真情实感,此时,被描绘的对象本身只是他想表现某种情感的载体。这些画具有永恒的震慑心灵的力量。1909年,蒙克定居在挪威一个小城,开始了平静、自律的生活。不幸的童年和青年时光,给他的心灵造成了不可述说的创伤,这些都影响着他的艺术创作,可能因为这样的经历,在他的画中,他更多的是使用黑色、红色和熟褐这样晦暗的颜色,通过他晦暗的眼光,描绘这个世界。

三、《我的花园》的创作对我的抚慰

(一)对生命无常的焦虑与恐惧

我这次毕业创作《我的花园》(图4),可能会折射出我对死亡,生命无常的焦虑和恐惧,我竭力营造出孤独,静谧,冷酷的画面气氛,我甚至想让我自己置身事外虽然这很不现实。荣格提出:“心理学紧密关联着艺术研究,两者不要有任何的排斥。”艺术治疗的信念如下:艺术创作可以视为具象化了当事人的经验,可以将其视为一种象征性的反应,当事人没有预示的冲突依托于创作来有效的呈现出来。对肉体死亡的恐惧从小如影随形,伴随我长大,结婚,生子,同时我又不会在外人面前流露出一丁点儿的忧伤,外表是一层坚强的铠甲,但我深知,指向内心的焦虑情绪终究会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被吞嗤。但妈妈的角色,让我知道,我要寻找出口。我在寻找过程中发现绘画,能使我安静,能使我投入,做到真正内心的独处。所以我认为绘画对于艺术家来说是抚慰。

(二)在绘画创作过程中体会艺术的抚慰作用

无常是生命的常态,由于无常,带给我的更多的是忐忑、焦虑、恐惧、不安。我试图把作品的思想作为治疗工具,传达我的情感,作为与世界沟通的途径,在创作过程中,重新体验曾经的经历,安抚消极的情绪,从而实现自我价值。荣格认为:“在心理动力层面,艺术治疗家们在艺术创作和作品的层面,其更看重一些无意识的意义。艺术治疗依托于创作过程将内在冲突淋漓尽致的表现或治愈,藝术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重现了作者过去的创伤。”人们不可能直接面对整个物质的世界,这样做难度是非常大的,对于我们来讲,相对较容易面对心理经验世界,此时我们只能通过心里的世界对事物性质进行间接地假定性的猜测。

佛洛依德认为艺术创作是麻醉剂,能够帮助艺术家暂时避开现实,同时也是间接满足艺术家潜在欲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可以尽情表达情绪,自由控制画面。

四、结论

人的自我意识会自由拓展,从而呈现出内化的意象,并最终向所处的世界发出声音,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体现自己的价值。创作力越旺盛,越沉溺于创作中,同时也越觉得时间的宝贵。那么焦虑、不安、恐惧一定会随着创作而得到减轻缓解,并被安慰。论文对多种事例进行了说明,验证了艺术创作有助于完善心理功能,不同的媒介或语言,应对不同的心理问题。

文中笔者简短介绍了路易斯·布尔乔亚和蒙克两位艺术家,通过对于他们的成长背景,生活经历,创作过程等展开全方位的研究,这有助于我们对艺术家的心理问题有着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发现艺术家的心理需求都是极其不同的。但相同的是,他们痛苦的记忆和生活的伤痛在作品中得以表达和释放,并得到抚慰且不断在自我救赎。我们深知,他们的方式方法并不会适用于所有人,艺术更多的是自己的事,是自己与艺术共度一生,怎样让生命饱满充盈,这恰恰也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在未来,笔者将从多维度去研究艺术形式对艺术家的治愈,从而更加深度的探索自己,了解自己,与自己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郑克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商务印刷馆,2001.

[3]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引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4]戴维巴斯.进化心理学[M].张勇,蒋柯,译.商务印书馆,2016.

[5]冯川编译.荣格文集[M].改革出版社.1997.

[6]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7][瑞士]荣格.心理治疗的目标,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M].黄齐铭,译.工人出版社,1987.

[8]蒂埃里·德·迪弗著.艺术之名:为了一种现代性的考古学[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

[9]杨广学.艺术心理治疗[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10]Heidegger, Martin.存在与时间[M].陳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猜你喜欢
治愈艺术家绘画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浅析吉本芭娜娜《厨房》中厨房的象征性意义
创伤理论视角下《达洛维夫人》的解读
呆萌大白的“治愈”之旅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