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学术史脉络
——以中国近代史和革命史为背景的讨论

2019-11-17 03:18
社会观察 2019年6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我国各民族共创中华的历史和现实角度,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写入党章,这对我国民族关系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对此前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总结。事实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断深化,也缘于学术界近百年来对“民族”“中华民族”等概念的认识、讨论及反思的逐步深化。

“中华民族”和“民族”:学术引介与救亡图存

民族和民族主义是西方社会伴随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现代事物。作为一种思想、意识、有时候也是一种集体性行为、运动,不但存在着可观察、可定义的客观特征,也存在诸多主观的、可变的认同因素。但无论如何,直到今天,它依然是世界政治格局中主导性的意识形态,激励着各国的民族主义运动,也催生了各种民族主义的思想。在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民族、民族主义往往指的是“nation”,即国家民族。“人们可以通过下列途径来界定 ‘民族’这一概念,即民族是一个可以用它自己的方式充分显示它自己的感情共同体;而且一个民族是通常趋向于产生它自己的国家的共同体”。可见,它是民族国家的思想和意识支撑,也是凝聚国民的重要感情力量,也正因为此,近代以后,中国遭受了列强的历次侵略和瓜分,导致了日益深重的民族苦难,中国知识分子在寻求民族和国家解放的焦虑中,发现了源自西方的民族国家学说和“民族主义”理论。

(一)国民政府的“中华民族”主张

1903年,梁启超充满热情地从日文翻译了瑞士政治家布伦奇里在《1851—1852年普通国家法》中“八个质”(八个特点)的“民族”概念,而布氏之“民族”定义,也是针对民族国家意义上的“民族”,相当于“中华民族”。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革命之初,也着眼“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虽然,此处“中华”带有一定的狭隘民族主义意涵,但伴随其资产阶级思想的成熟,到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时,他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表达了合诸族为中华民族之思想。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内各民族的平等。然而,伴随孙中山的逝世和民国时期的风云变化,以国民政府为主导的政界和学界,不再关注各具体民族,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关注成为了主流。

1939年2月9日,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于《益世报·边疆周刊》上发表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此文很快被《中央日报》等多家报纸转载。顾颉刚认为:“凡是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在中华民族之内我们绝不该再析出什么民族——从今以后大家应当留神使用这‘民族’二字。” 顾先生明确强调作为国家主体的“中华民族”,就是为了唤起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心和凝聚力,号召大家积极投入抗战。

1942年8月,蒋介石到西宁后,对汉、满、蒙、回、藏的诸活佛、士绅、阿訇、王公、千户、百户等发表题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责任”的演讲,明确表述了其有关中国民族的理论。在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以后,全国各族人民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应该说,此时团结一致,就有可能坚持下来并取得最后的胜利,如涣散必然导致失败,甚至是亡国。也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的有识之士和主流知识分子中有相当多的人都主张团结,认同中华民族的主张。事实上,“中华民族”这个概念也就是在抗日战争开始后才逐渐深入人心的。

(二)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情怀与民族平等政策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都非常关注中国的民族问题,不但注重理论的探讨,而且注重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 “民族”概念的学术引介与中国化历程

1913年,斯大林发表了《民族问题和社会民主党》一文,文中他把民族用俄语单词“надия”来表示,并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上的稳定共同体”。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提出之后,在苏联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并开始向国外传播。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传入中国: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学习与接收;二是学术界的翻译与介绍。据相关研究,国内最早介绍斯大林民族定义的是高尔柏,他在1929年化名郭真出版了《现代民族问题》一书,该书开篇便对斯大林的民族定义进行了引述。除高尔柏外,李达、邓初民、杨松、王明等人对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均有阐释与宣传。该理论早期在中国的传播基本都以概念的翻译、引述为主从;接受的人群来看,多数为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在广大知识界及普通民众中的普及范围并不广。

2. 对“中华民族”和“民族平等”的同等关注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虽然在理论上对“民族”的探讨并不很多,但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上,在却为革命所及广大地区的人民所知。党的领导人和历次重要会议所通过的决议、文献等也多次强调“中华民族”。在1939年发表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毛泽东主席专门谈到了“中华民族”,他认为中华民族有刻苦耐劳、酷爱自由、反抗外来压迫、具有优秀历史遗产和革命传统等特点。紧接着,在1940年的《论新民主主义》一文中,他说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可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也是强调和拥护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和不断致力于中华民族解放的。

但与国民党和国民政府不同的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在追求整个中华民族的解放中,也非常注重各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实现,如《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局对于国民党全国大会意见》中就强调在国内反对民族压迫。1935年5月,红军路过彝区时所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就有“解放弱小民族”“彝汉平等”“真正平等自由”等内容。

在实践方面,早在中共一大时,就有少数民族革命志士邓恩铭的加入;红军长征途经贵州、四川、西康、甘肃、宁夏等地时,进行了很多反对民族压迫、主张民族平等的宣传,颁布了不少相关的纲领和政策。正因如此,红军路过彝区时,彝族果基家支对革命进行了大力支持。红军路过甘肃、宁夏等地时,对以回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进行了积极的革命宣传与动员,在1936年10月成立了豫海回族自治政权。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

如上所述,国民党在辛亥革命前后至抗日战争胜利期间,由于中国救亡图强的需要,虽然也有“五族共和”的提法,但总体来看,忽视了各民族的平等权利。而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之下,更好地结合了中国的国情,在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性的同时,更加关注各民族,尤其是各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实现。

“中华民族”与“各民族平等”:发展历程与学术讨论

(一)从理论的“民族”到实践的“民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后,为实施民族平等的原则和主张,中国共产党采用了斯大林民族定义作为理论指导,首先开展了民族识别和民族地区社会历史调查。但在具体工作中,一些学者、民族地区干部等并没有把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作为识别的唯一标准,而是密切联系实际,对其进行了部分修正和突破。1979 年,确认了基诺族后完成识别工作,奠定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格局。

基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国情,学术界对斯大林的民族概念进行了不断的讨论和反思。在此基础上,2005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了新的“民族”概念:“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个概念更加关注主观和客观同时作用于民族认同的原理,也强调了民族边界的弹性和可变性。

(二)发展中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学界一方面围绕“民族”定义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另一方面,在民族地区的实际发展和具体研究上,更多学者开始朝各种具象研究转向,超越了以往从民族特征分析民族共同体的径路,这主要集中于族群建构与维系、族群性、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民族边界等话题。这种学术转向的实证性色彩更加浓厚,强调田野中对民族共同体的切实感受,对民族的理解也因此变得多样。这种多样性就学术而言,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的繁荣和学术视野不断开阔的结果;于实践而言,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多样性和快速性的反映,也源于不断调整和引领民族关系的需求。

就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而言,党和国家制定了各项民族政策,在强调民族平等权利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地区与民族的结合,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均衡发展,贯彻实施了诸如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精准扶贫脱贫等政策。因此,强调和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更是对这种均衡、协调和命运一体发展的凸显。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文化教育水平和公民素质的提高,使得突破民族边界的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增强。

“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术史与发展要求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凸显近代中华民族解放和复兴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此后,中国的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中国解放、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正是在这个探索的历史过程中,民族、中华民族等观念逐渐为人所知。

1874年,王韬就使用了“民族”一词,虽然只是偶一为之,但根据王韬的经历,可以判断其受到了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影响和对中华民族的认知。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一文,文中不但提到民族和中华民族,而且热情地呼吁“故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一文中言及: “中华民族者,世界最古之民族,世界最大之民族,亦世界最文明而最大同化力之民族也……将汉族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以诚,合为一炉而治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1939年2月,顾颉刚先生发表《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强调,“凡是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这是信念,也是事实”。抗日战争中,在宁夏这样的偏远民族地区都有一些宣传相关思想的标语和口号,这些标语、口号有写在墙壁上的,也有印刷的,内容有“国家至上、民族至上” “中华民族万岁” “各民族团结起来,保卫国家,保卫家乡”等。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和现实共同交织的概念,历史上被强调和使用是因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今天被强调是因为民族复兴,并且在学术讨论上,对“中华民族”“民族平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强调,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新中国民族发展的实践积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内蒙古、新疆、宁夏、云南、西藏等民族地区在一些本地精英的带领下,通过起义、和平缔约等形式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实现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架构。其后,中央代表团到西北、西南、东北等民族地区进行访问,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团结和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民族主张和政策向少数民族民众宣传。国庆一周年之际,更是邀请许多少数民族代表人士来到北京,参加国庆一周年的阅兵仪式。此后,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和民族地区社会历史调查。在1954年宪法中,明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通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各民族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理想和党的各项民族政策的感召推动之下,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在各民族地区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基础。各民族地区和整个国家在生产力、经济的高速发展中,积累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中华传统文化( 包括各民族文化在内) 在世界上影响力的提升,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础。各民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更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各民族结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民族关系的新要求

虽然“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历史发展和学术研究中,已然成了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但当前还需要不断的巩固,才能实现从自在向自觉的转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努力。首先,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尽管我国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截至2017年底,我国还有贫困人口304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30%以上,只有让这些贫困人口尽快脱贫,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才能进一步稳固。其次,加强文化认同和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任何民族自外于中华文化都是不对的,因此,要让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更强,发挥各民族在中华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建成一个既有统一价值,又有多样表现,为各族人民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共有精神家园。最后,协调民族关系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更加牢固。当前,在我国民族关系中还存在一些因利益差别而引发的矛盾,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摩擦,受敌对分子挑拨或支持而出现的个别地区不稳定等影响民族关系的问题,然而这是多民族国家都会面临的情况,关键是要科学理性地看待这些问题,谨慎精细地处理这些问题,才能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当然,全社会也要大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教育和宣传,才能真正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愈加牢固,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实体上进一步发展壮大。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爱的共同体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MINORITY REPORT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