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采写中国国际救援队赴阿尔及利亚抢险救援的

2019-11-17 20:35陈辉
中国记者 2019年10期
关键词:军犬阿尔及利亚救援队

文/陈辉

2003年5月21日,阿尔及利亚发生强烈地震后,受阿尔及利亚政府邀请,中国国际救援队首次参加国际地震灾害抢险救援行动,我和在新华社北京军区支社学习新闻写作的部队宣传干事贾建林,参加了这次采访报道活动。

6月4日,新华社通稿《为了祖国的荣誉——中国国际救援队赴阿尔及利亚抢险救援纪实》发出后,被全国50多家媒体采用,后来还被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闻阅读与实践》一书,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转眼16年过去了,当年采访报道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一、“为了祖国荣誉”的主题确立

在采访中,我被中国国际救援队官兵为了抢救生命争分夺秒、为了救援奋不顾身、为了弘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奉献真情的事迹所感动,一个个感人的事迹、一个个可爱官兵的形象浮现在我的眼前。如何用一个鲜明的主题把官兵们国际救援的动人事迹展现出来呢?这时我想起了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万岁军”美名的38集团军,想起了著名作家魏巍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

38集团军是北京军区所属部队,而中国国际救援队就是由38集团军工兵团组成。从1988年我首次采访这支英雄的部队,后来跟踪采访这支部队16年,熟悉这支部队所有师旅团,熟悉他们的光荣历史,更熟悉魏巍那篇闻名遐迩的传世之作《谁是最可爱的人》。

魏老曾是北京军区政治部顾问,作为新华社驻北京军区的军事记者,我曾多次采访魏老。纪念抗美援朝战争50周年前夕,当我向魏老提起那篇教育、影响几代人的《谁是最可爱的人》,80高龄的魏老向我述说了《谁是最可爱的人》产生的经过和许多鲜为人知的往事: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志愿军38军112师担负穿插任务,在这次任务中,松骨峰是美军争夺的要点,在这里守卫的是112师335团1营3连,他们在这里打出了最悲壮的一仗。

魏老对我说,他当时要找幸存的3连官兵采访战斗经过,但全连除牺牲和重伤送往医院的,只剩下一名通讯员。后来,他找到了1营营长王宿启,王营长对他说,3连的阵地就在营部下面,整个战斗他看得一清二楚,最后美军飞机投下汽油弹,他不忍目睹地看到10多名战士像一条条火龙扑向美军,滚下山崖。《谁是最可爱人》中的战斗场面都是王营长流着泪向他述说的。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题目不是硬想出来的,而是在朝鲜战场上激动的情况下从心里跳出来的,从情感的浪潮中蹦出来的。我能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基本的原因是我们战士的英雄气概,他们的英雄事迹是这样的伟大,这样的感人,把我完全感动了。”魏老述说这些当年的往事时,仍显得很激动。

魏老向我介绍的“万岁军”英雄事迹给我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因此,采访中国国际救援队,接触到他们的动人事迹,我很自然地想起了“万岁军”、想起了《谁是最可爱的人》。朝鲜战争“万岁军”官兵出生入死是“为了祖国的荣誉”;如今“万岁军”的新一代赴阿尔及利亚抢险救灾也是“为了祖国的荣誉”。就这样,文章主题《为了祖国的荣誉——中国国际救援队赴阿尔及利亚抢险救援纪实》诞生了。

二、谁来说“中国救援队真棒!”

中国救援队首次参加国际地震灾害抢险救援行动,就充分展现出了高超的救灾能力,初战告捷。他们是在阿尔及利亚参加国际救援工作的38支各国救援队伍中最先到达震区的队伍之一,他们是除法国救援队救出一名幸存者外,唯一发现并成功救出幸存者的队伍。

谁来称赞中国国际救援队所取得的救援成绩?自己夸自己显然不太合适,尽管这些成绩名副其实。于是,记者换个角度,由阿尔及利亚灾民、联合国救灾协调中心官员和参加联合国救灾协调中心救援协调会的多国负责人来评价中国国际救援队,这样的赞扬更有说服力,更加客观。

文章的导语:“中国万岁!”这是阿尔及利亚群众在送别中国国际救援队回国时,发出的心声。这是借受灾国灾民之口说出他们心中的感受。

联合国救灾协调中心官员托马斯激动地说:“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反应是难以想象的、超常规的。”

的确,法国救援队距阿尔及利亚只有3个小时的路程,瑞士、意大利和葡萄牙及澳大利亚等国的路程也比中国近,但中国国际救援队几乎与他们同时到达。参加阿尔及利亚地震救援的共有20多个国家的38支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反应名列前茅。

当地时间5月21日19时45分,阿尔及利亚北部地区发生里氏6.2级地震,造成2250多人死亡,一万多人受伤。震后,中国政府立即向阿尔及利亚驻华大使馆表示愿意派出中国救援队帮助抢险救援。

北京时间5月23日凌晨,阿尔及利亚政府邀请中国救援队参加抢险救援。

北京时间5月23日8时,中国国家地震局接到上级命令。

北京时间5月23日18点零3分,中国国际救援队从首都机场登机,经过14个小时的飞行,于当地时间5月24日凌晨2时3分,到达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

中国国际救援队下飞机后,立即接受了联合国救灾协调中心的调遣,当地时间24日6时,赶到了受灾最严重的布迈尔代斯,展开了救援工作。

借联合国救灾协调中心官员托马斯之口,说出了中国国际救援队争分夺秒抢救灾民生命的快速反应和大国责任。

25日,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负责人徐德诗参加了联合国救灾协调中心召开的救援协调会。在会上许多国家的负责人都主动伸出双手,向徐德诗表示祝贺:“中国救援队真是太棒了,发现了幸存者。”这是借参加救援协调会的各国负责人之口,说出中国国家救援队的救援成果。

中国国际救援队与各国救援队相比的确救灾成绩首屈一指。

中国救援队队员到震区一下车,不顾频繁发生的余震和尸体的恶臭,迅速投入救援工作。王安全上尉操作着光学声波探测仪仔细地检查着每一处缝隙;王丙全中尉带着液压钳,把纵横交错的钢筋一根根剪断;一级士官陈剑手持声波探测仪,专心致志地捕捉着废墟里发出的声音。当地气温高达摄氏34度,队员们穿着厚厚的隔离服,带着面罩,汗水完全浸透了内衣,队员侯宝国突然间晕倒在救援现场,其他队员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虚脱,但大家仍顽强地坚持战斗,不惧酷暑和苦累。

“叠饼状”的石板一层压着一层,队员们用常规的搜索方法搜索几小时,毫无战果。

时间就是生命,中国救援队在寻找着新的搜索办法。担任技术搜索的士官张建强、曹志伟用打孔机在“叠饼状”的废墟上,从上向下打了一个直径约80厘米的洞,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现了,队员们通过孔洞,可以看到不同夹层里的情况。孔洞在不断扩大,一名队员深入下去,很快发现了一名妇女的遗体。

“打洞观察法”成功了。中国救援队利用这种方法,先后在不同夹层里发现了3名妇女和一名孩子遗体。面对血肉模糊、气味熏人的遗体,中国救援队员毫不嫌弃,小心翼翼地把遗体装入专用的口袋,运到地面。当地群众看到中国救援队员的人道主义形象,被感动的流下了眼泪。

在阿尔及利亚参加国际救援工作的38支队伍近400人,除法国救援队救出一名幸存者外,中国国际救援队成为唯一发现并救出幸存者的队伍。

这篇通讯避开了自我赞扬,巧借旁人之口,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抢险救灾成绩给予了赞扬,恰到好处,恰如其分,令人信服。

三、中国搜索犬的功劳应该记上一笔

这篇通讯中,记者为中国搜救犬留下了精彩一笔,不仅因为搜索犬在中国国际救援队救援中立下了特殊功绩,而且记者与中国军犬有着特殊情缘,而中国搜索犬就来自军犬家族。

上世纪的1991年,记者采访了编外的北京军区军犬队,接受记者采访的军犬队长于斌介绍了当时我军军犬发展的历史和现状:1949年,我军开始创建军犬繁殖培训机构,最初建于北京,50年代分为两个军犬队,迁往黑龙江和昆明。到60年代初,各大军区相继建立了军犬队,先后繁殖培训了大量的军犬,在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极左思潮影响下,过于强调人的因素,使军犬编制撤销,机构大都解散。当时军犬队有四大困境:一是没有编制;二是军犬饲养没有经费;三是训犬人员没有专业技术职称,难以留住人才;四是犬种单一,无法进口世界各国最优秀的犬种。中国军犬的繁殖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于斌还介绍,北京军区军犬队是l985年l0月由原内蒙古军区军犬班的20条军犬起家的,目前也没有编制,面临着生存困境。

通过采访北京军区军犬队,记者感到我军发展军犬事业十分重要,便通过新华社内部报道向军委、总部领导反映了我军军犬面临消失的现状和军犬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引起了高层领导的重视,总参有关部门专程到这里考查、论证。时间不长,军犬机构在我军正式列编,四大难题全部得到解决。北京军区军犬队成为全军规模最大的军犬繁殖培训基地。

值得骄傲的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搜索犬就来自北京军区军犬基地,是基地主任于斌大校亲自带队训练出来的。目前德国、法国、卢森堡、比利时等国家都由救生搜索犬担负地震、水灾、森林寻找迷失方向人员的救援工作。使用搜索犬担负地震救援工作,填补了中国地震救生搜索工作的一项空白。

由于与中国搜索犬有着特殊的渊源,记者采访的目光也投向了搜索犬,而搜索犬又格外争气,为中国国际救援队立下大功,还受到联合国官员交口称赞,被誉为“救灾明星”。

这次赴阿尔及利亚地震救灾,中国救援队共携带了“超强”“甜甜”和“海啸”三条搜索犬,“超强”和“甜甜”是德国牧羊犬,“海啸”是英国拉布拉多犬。

救援队领导介绍说,中国国际救援队,共有救生搜索犬12条,由德国牧羊犬、英国拉布拉多犬和比利时牧羊犬组成。它们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犬繁育基地提供犬种,并负责培训的。在半年多培训期间,救生搜索犬进行了烟雾、声响、气味、乘车、搜索定位、吠叫报警、野外救生等科目的训练,具备了废墟下找人、寻尸功能。

5月24日,中国救援队在前往布迈尔代斯地震灾区的路上,路过德利斯,这里的房屋倒塌严重,当地政府官员见到途经的中国救援队,对他们恳求说,有一个孩子在废墟里下落不明,已经3天了,希望中国救援队能够协助救援。救援小组在小组长韩斌的带领下进入了救援现场,训导员吴苏武带着搜索犬“超强”“甜甜”在废墟中来回搜索,突然,“超强”冲着一块水泥板夹缝吠叫不止,韩斌组长兴奋地说:“找到了!找到了!”果不其然,救援队员顺着“超强”的引导,终于在废墟中看到了一支隐隐活动的胳膊。这名12岁男孩在废墟下,已经整整挣扎3天多时间,中国国际救援队终于使他转危为安。为此,中国搜索犬也在当地成为救灾“明星犬”。

猜你喜欢
军犬阿尔及利亚救援队
青岛炼化救援队:鱼水情深 共抗时艰
福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 招之即战
阿尔及利亚Sidi Aich隧道通风设计
阿尔及利亚贝贾亚高速公路Sidi Aich隧道照明设计浅析
军犬部队,你了解多少?
阿尔及利亚G合同区三叠系储层特征研究及评价
KBR公司承揽阿尔及利亚合成氨装置改造合同
鲜为人知的中国军犬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