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圆桌会》

2019-11-17 23:39余新平,张平,孙智华
中国记者 2019年12期
关键词:圆桌名次共识

【作者体会】

余新平 杭州文广集团总裁

张 平 《我们圆桌会》制片人、主持人

以“我们”为核心价值构建的城市“圆桌”。

2010年12月20日,电视谈话节目《我们圆桌会》正式在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开播。

这是国内首档以电视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实验性节目。它以“我们的城市我们共同治理”的理念,塑造“我们共同体”价值观,探索城市“共建共治共享”有效路径。

《我们圆桌会》的“我们”,是指城市中每一个成员集合成整体的“我们”,其内涵包括党政、市民、媒体”三位一体和“党政界、知识界、媒体界、行业界”四界联动,以此带动城市各领域、各群体形成价值和利益共同体。

“圆桌”,体现平等协商,无论是市长还是部门领导,无论是老百姓还是专家,大家都是“我们”的一员,“我们”的人格是平等的,话语权是一样的。

“会”,努力构建一种围绕城市热点问题,各方参与协商的更加生活化的公共会议制度,打造城市的公共民主空中议政广场。

基于这样的定位和理念,《我们圆桌会》实现了“媒体一小步,社会民主治理一大步”。

9年来,紧紧围绕“我们”核心价值观,秉承平等、理性、建设宗旨,城市民生热点、市民关注焦点、政府工作重点,官员、学者、市民、媒体及行业企业和话题利益相关者等各界人士围圆而坐,通过充分沟通交流协商,探求最大的共识和公约数。

9年来,1072期节目,800多个话题讨论,2000多名次的政府官员、1000多名次的专家学者、5000多名次的热心市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评论员、社会团体、行业企业等万余人次走进演播室,以城市主人公的姿态,探讨、协商、对话,共计产生了5000多条建设性意见,这些建议50%被政府部门采纳,直接间接推动影响了政府40多个公共政策的制定。

9年来,政府用机制,专家学者有学识,市民用热情。在这张“圆桌”上建构“我们共同体”的城市共识,培养了城市理性和公共意识,有效推动了杭州城市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扁平化格局,形成了媒体动员和参与社会治理的杭州模式。

【同行点评】

孙智华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高级编辑

《我们圆桌会》是国内电视媒体参与现代社会治理的成功案例,该节目已经成为杭州城市重大公共问题相关方协商的新型参与平台,同时有效解决了社会参与公共理性引导不足的问题。

德国伟大的哲学家费尔巴哈曾提出“公共空间”对于城市文明建构与传播的重要作用。《我们圆桌会》正是在物理形态上构建了一个“意见场”,对于公共问题在公共空间,进行公共的交流与表达,通过在不同群体之间构建一个稳定、持久、平等、有序的互动机制,将社会信息流转导向良性运行的方向,即协商与沟通。这种模式不同于以往将政府官员与民众对立起来的话语场,《我们圆桌会》彰显“平和”与“理性”的风格,不采用激烈辩论的形式,不以“问责”的尖锐方式制造针锋相对的现场效果,也不以暴露矛盾、解决问题为直接目标,而是致力于搭建平等参与、交流协商的平台,力求在多方讨论中取得共识。

在栏目的设计和传播手段创新方面,他们注重立体式报道模式,既有展示又有深度挖掘,既有感性认知又有理论提升的报道。近几年还设立了“网络小圆桌”,通过网上通道征集话题收集民意。节目录制时,以大屏弹幕及微视频连线的方式,观众可实时参与讨论,实现“大”“小”圆桌融合。

该栏目彰显“公共性”“平等性”“参与性”“监督性”及媒体的“宽广解释框架”,通过建设性质疑,有温度地协调利益、寻求共识。

猜你喜欢
圆桌名次共识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商量出共识
石道圆桌(一)
把所有名次都考上
划船比赛
圆桌讨论纪要
圆桌讨论纪要
圆桌讨论纪要
别让“PX共识”在爆炸中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