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江河万古流

2019-11-18 05:28轩玮
中国水利 2019年19期
关键词:淮河江河洪水

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来到黄河边,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他首次专程出京视察,在途中他叮嘱:“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新中国70华诞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河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确定为重大国家战略,强调“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历史的呼应,源于江河的命运关乎国脉民生,源于一代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江河的关注一脉相承。

在光荣和梦想中起步,在艰难和坎坷中前行,在革故和鼎新中跨越……从水害频仍到水利万物,70年峥嵘岁月见证了一条条大江大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沧桑巨变。

洪行其道

身处江河纵贯的国度,或许每个人都有段关于洪水的记忆。

82岁的郭关鸣老人,对1954年那场长江大洪水仍印象深刻:“当时江水逼近堤顶,武汉几乎全民抗洪,大家肩挑背扛,运送成袋沙土紧急加高堤坝。奋战100天,洪水终于退去。”

65年后,曾经千军万马严防死守的险滩,已是垂柳依依、游人如织的江滩公园。即便2012年发生历史罕见的7.12万m3/s洪峰极值,因为有治理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三峡水库削减洪峰至4.58万m3/s,当晚市民在江滩闲庭信步。

江河安澜,大多数人早已习以为常,日用而不知。或许只有回顾历史,才能体会其中的波澜壮阔。

长江风光 长江水利委员会提供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然而江河泛滥、水利残破,一场洪水动辄夺走成千上万人生命,中华民族的生存基础受到严重威胁。

年轻的共和国开始向肆虐的洪水宣战。毛泽东同志亲自擘画江河治理的宏伟蓝图,先后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

淮河成为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1951年,从洪泽湖畔到黄海之滨,一条流量700m3/s、长达168km的苏北灌溉总渠蜿蜒盘踞华东大地。半个世纪后的2003年,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淮河入海水道工程验收通水,设计流量达2270m3/s,在当年的大洪水中即投入泄洪运用,直接免灾效益约28亿元。淮河由此结束了自黄河夺淮以来没有独立入海通道的历史。

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 本刊资料

1951年5月,中央治淮视察团将绣有毛泽东同志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锦旗授以治淮委员会 淮河水利委员会提供

一组组数据,折射江河巨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江河堤防仅4.2万k m,水库1200余座,几乎所有江河都缺乏控制性工程。如今,我国已建成5级以上堤防30万km、近10万座水库。三峡工程、小浪底工程……一座座工程由蓝图变成现实,化滔滔洪水于无形。工程为基,大江大河干流基本具备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能力。

“黄河平,天下宁”,波涛滚滚的黄河是最好的见证。

“善淤、善决、善徙”是黄河的特性。历史上,黄河决口1590次,改道26次,每次决口水沙俱下,淤塞河渠、冲倒房屋,甚至卷走生命,给沿岸居民带来沉痛的灾难。新中国成立70年来,黄河迎来10次流量超过1万m3/s的洪水,伏秋大汛安然无恙,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的历史彻底尘封。

水利万物

综观目前我国区域发展五大国家战略,有意思的是: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江一河两大战略,直接以江河命名;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大城市群,亦与海河、珠江、长江及太湖息息相关。

从古代的逐水而居,到如今沿江河布局的重大国家战略,流动的大江大河大湖,为区域繁荣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昔日桀骜不驯的长江,如今已成为我国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水源地、重要的清洁能源战略基地、横贯东西的“黄金水道”。

南水北调工程建成通水,奔腾的江水,穿行千里、一路北上,成为京津冀鲁豫40多座大中型城市的主力水源,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亿人。截至2019年9月17日,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280.3亿m3。

以三峡工程为代表,一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相继建成,每年提供水电清洁能源7600亿kWh,居世界首位。“自古川江不夜航”成为历史。2018年三峡船闸通过量达1.42亿t,是三峡工程建成前的8倍。

江苏省太仓市碧水绕城

新中国成立前,黄河干流上没有一座水库。如今,龙羊峡、刘家峡、小浪底等水利枢纽先后建成,总库容超过580亿m3,蓄水工程1.9万座。人民胜利渠在下游开启开闸取水先例,一批引黄涵闸陆续建成投入使用。黄河流域引黄灌溉面积增至1.26亿亩,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0倍。

风起南海,潮涌珠江。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珠江河口一度咸潮频发,澳门、珠海等地供水含氯度曾高达800mg/L,远超250mg/L的国家饮用水标准,1500多万居民饮水“苦”不堪言。珠江连续15年实施枯水期水量调度,累计向珠海、澳门供水近15亿m3,水质含氯度均在100 mg/L以下,有力保障了供水安全。

林海雪原,沃野千里。作为重要工业基地和国家大粮仓,东北地区在共和国版图上举足轻重。在滋养这片土地的松花江和辽河上,尼尔基等一批骨干工程相继建成,形成了由3800余座水库、21处大型引调水工程组成的水资源调控体系,年供水能力达到700亿m3。

人水和谐新渭河 摄/程 哲

向美而行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一首民谣曾刻画了淮河的水质变化。

从淮河看全国,形势亦不乐观。黄河告别了“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历史困扰,却面临另一种危机——断流;“有水皆污、有河皆干”,海河流域频频“喊渴”;太湖蓝藻暴发,供水出现危机……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分阶段出现的水问题,在我国开始集中显现,国际上甚至有人喊出“中国水威胁论”。

直面发展的难题,反思“成长的烦恼”。痛定思痛,一场江河治理的变革风雨欲来。

在黄河,通过水量统一调度,黄河实现连续20年不断流,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久违的洄游鱼类重新出现,河口三角洲再现草丰水美、鸟鸣鱼跃的动人景象。

在淮河,水污染恶化趋势得到扭转。2018年主要跨省河流省界断面Ⅲ类水比例为38.0%,比1994年上升25个百分点;Ⅴ类及劣Ⅴ类水比例为20.0%,比1994年下降57个百分点。

在太湖,2007年无锡市各级党政一把手多了个新头衔——河长。2016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起源于无锡的河长制,正式上升为国家意志,从太湖之滨驶向全国万千河流,一场关系河湖管理模式的重大变革就此开启。

在海河,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的蓝图已经绘制,流域“六河五湖”生态治理与修复是关键一步。作为首条重要河流,2017年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正式启动实施,如今已累计向永定河生态补水约3.1亿m3,永定河山峡段河道40年来首次实现不断流,曾经消失的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晓月”重现,永定河生机再现。

……

一条河就是一部历史,见证着一个民族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所有情感和经历。从面对洪水的“无治”,到控制洪水、开发利用江河的“能治”,再到积极应对江河富贵病的“善治”,江河治理路上从来不乏荆棘坎坷,但治水精神薪火相传,一代代水利人从未停歇。

江河行地,万古不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大江大河孕育着蓬勃的力量,蕴含着无穷的希望。听,一曲曲雄浑壮美的新时代江河交响乐正嘹亮奏响。

猜你喜欢
淮河江河洪水
江河里的水鸟
淮河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江河 万古流
洪水时遇到电线低垂或折断该怎么办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又见洪水(外二首)
草根公民的江河十年行
该做的和不该做的
筑起堤坝,拦住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