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下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

2019-11-18 06:52姜有滑怀田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9年9期
关键词:生态教育创新创业立德树人

姜有 滑怀田

摘  要 在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背景下,遵循学生的认知和成长发展规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红色文化、区域行业企业文化、校园与家庭文化作为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对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向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创业生态教育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文化自信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等,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的历史意义,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采矿工程专业的经验和方案,对其他专业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文化视野;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创业;立德树人;生态教育;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09-0127-04

1 前言

2018年9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中指出:在全国高校推广创业导师制,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允许大学生用创业成果申请学位论文答辩。首次把大学生創新创业成果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写进国务院文件,这足以表明国家对“双创”的重视,而且非常具体落地。为了学习、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的精神,在借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教育部积极推进的新工科建设,对文化视野下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进行总结,使创新创业教育在传承、弘扬、借鉴、创新文化的过程中得到长足发展,助力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创业生态教育体系建设。

2 文化视野下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文化是人类发展演进过程中形成的产物,是人类活动的灵魂,是教育的基础,凝聚着哲学思维的因子;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学说,塑造着文化的精神,是最高的文化,是文化中的制高点,是教育之母,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和灵魂;教育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传承创新文化,教育就其最高意义而言就是哲学,只有依靠哲学,才能够真正理解教育的本意。工程哲学是对工程造物的思辨,是研究人类改变客观世界活动的哲学,是研究关于人的造物和用物、生产和生活哲学的问题,也是工程师所必备的工程素养和哲学智慧,因此要认识工程教育是有别于科学、技术教育的特点(认识自己)。而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是采矿工程专业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是打破专业与专业之间壁垒,融合家庭、学校、社会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综合教育。

工程教育要回归工程,这是工程教育灵魂的转向,这个朝向就是工程教育的本质、目标、理念。为此,将发展创新创业人格为核心的“成己”教育和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出现的“成物”教育,以及与工程教育造物用物之道融合为一个不断生长的有机体,作为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问题的有效途径,对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向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创业生态教育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文化自信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等有其重要意义。

3 文化视野下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意识、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反映着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精神风貌,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是未来煤炭行业的工程师,而采矿工程师应具备工程哲学的意识、人文素养和健康的职业精神。因此,在采矿工程各类课程教学实践中需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粹融入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对其构建正确的价值取向。如《考工记》《天工开物》所提出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道器一体、天人合一等,是先贤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生活、人伦秩序的指导原则,是中华传统文化造物思想的精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粹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著的《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所涉及的88项发明结合专业特色渗透到各类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方法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品质,将暂时与长远、局部与整体、个人与集体、当代与后代等的利益统一起来,进行创新创业道德教育。

由此可见,今天所进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成己”教育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物”教育有机结合为一体,这正是充分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话精神,揭示民族智慧、树立文化自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有效抓手。

理性借鉴外来文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对于外国文化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本地本校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择善而从,经过审慎鉴别和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为此,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引入国际劳工组织(ILO)专门开发的创业教育系列项目,包括了解企业(KAB)、产生你的企业想法(GYB)、创办你的企业(SYB)、改善你的企业(IYB)、扩大你的企业(EYB),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同时理性借鉴苏联专家阿奇舒勒团队开发且被誉为技术进化论的TRIZ理论,通过TRIZ理论程序化的操作和严密的逻辑分析,很快就能找到具有创新性的概念性解决方案,克服传统创造技法“有想法没办法”的弊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检索与利用文献的能力。

这种把过程说清楚且把它公式化的西方形式逻辑阳刚思维的优点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取得一定的效果;还要结合采矿工程专业和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借鉴和应用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理论、典型案例、新模式、新方法、新政策等,如需求(成果、能力、目标)导向教育理念(OBE),设计学习情境的完整方法(也称作问题式学习,PBL),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工程教育模式(CDIO),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教育模式(STEAM),美国欧林工学院提出的课程哲学框架——欧林三角形,厘清大学、产业、政府三者关系使命的三螺旋模型等。

牢记“我造物故我在”的箴言,本着“中学为本、西学为用”原则和我国新工科建设进程中先后形成的“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有机融合,全力探索采矿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中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只有把未来采矿工程师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既成己又成物,“以道器合一、器中有道、道中有器”的理念塑造采矿工程教育,才能形成具有采矿工程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生态教育体系,才能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境界,使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成为培育未来卓越采矿工程师的摇篮。

弘扬践行红色文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为建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形成的具有巨大感召力的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融合、结晶,是伟大的革命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总和。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五四”以来形成的红色文化基础上,在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中,形成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征程中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和平建设时期形成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这些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是激励人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支柱。纵观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规律,思想品德的养成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引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创新创业就不可能取得成功。为此,将红色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中。

通过将红色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融入各类课程教育教学中,融入社会实践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创新创业实践的题材中,融入考核评估体系中等,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精神动力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以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想引领与启迪功能,发挥英雄与改革先锋模范人物示范教育、爱国奉献、道德育人等功能,使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逐渐将他们培养成为理想信念坚定、积极进取、勇于担当、改革创新、奋发有为的人才,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达到以文育人和以文化人的目的。

挖掘地域和行业企业文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中华文明是以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为主要源头,多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文化有着明显的地域行业企业特征,不同的区域行业企业文化对创新创业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及文化的培育必须植根于区域行业企业文化的特点之上,善于从区域行业企业文化中寻求大学生创新创业际遇,实现在挖掘地域行业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创业教育。

为此,山西工程技术学院采矿工程专业依托山西阳煤集团所在地、中共第一城——山西省阳泉市(行政含平定和盂县)的地理优势和历史上曾有“文献名邦”之美称的优势(古有“三晋文化数二定”之说,“二定”指平定、定襄),以学院应用型本科内涵建设和“清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协同中心建设为契机,以采矿工程山西省优势专业建设为抓手,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为核心,以质量工程建设为保障,构建以地域行业企业文化为载体,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一体的开放式、多层次的创新创业生态教育体系。例如:受平定冠山书院文化滋养,响应时代号召,为国家民主事业积极奔走,求独立、求平等、求解放、求自由的先驱——中国现代女性石评梅;盂县藏山蕴含的忠诚伺君的诚信精神、慷慨就义的高尚情操;号称“小延安”的南庄村革命根据地;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沉重打击日寇嚣张气焰,鼓舞中国人民抗战斗志,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影响的百团大战;1905年由阳泉爱国爱民、扶危济困、热心教育事业的张士林首倡发起并波及全国,震惊海外的山西保矿运动,经过长达三年的不懈抗争,最终赎回矿权,实现国人自办,成立山西保晋矿务有限公司;明朝时期晋商王现为教育后代诚信经商,在关帝像前以福、禄、寿三星制作的新秤杆;山西阳煤集团一矿技术员、山西工程技术学院校友、山西省最年轻的全国人大代表姚武江表现出的适应煤炭企业需求,认同煤炭企业行业文化,甘于奉献、不求回报,以匠修心、一心炼技的工匠精神;等等。

将这些地域和行业企业文化孕育出的人文故事、事迹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可以滋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品格。实践证明,只有当创新创业精神符合时代价值取向时,创新创业教育才能获得操作层面上的效果。

重视发挥校园和家庭文化作用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各地各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持续向纵深推进,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加强校园文化景观建设;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论坛”“学科前沿动态探讨”“课程思政专项教研活动”“厚植弘扬师德风尚,做新时代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主题教育活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解读”“国内外访学和下基层锻炼”等,提升教师驾驭创新创业的教育教学能力,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各类课程渗透创新创业内容的主渠道作用;为了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图书馆“清泉石”陈列师生的教科研成果;通过聆听科研中心主办的“清泉讲坛”,了解学术前沿动态,拓展学术视野;通过“挑战杯”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专业竞赛、大学生创业园等平台搭建,参与教科研中心、研究所项目研究,体验创新创业的过程,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通过参与开放实验室、教研室和新工科建设进程中的传统专业改造、多个专业融合、新型专业的产生过程,参与“星火”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行知”社团、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建设,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燎原计划”的实施等,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等。

同时,不能忽视家庭文化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真正的教育从来就不单单是学校的事情,更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特别是家庭教育,发于童蒙,启于稚幼,伴随成长,在孩子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中逐渐潜移默化,深入其骨髓,是真正性格养成、品性端立的根基。且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家庭的支持。因此,要充分发挥家庭文化在大学生成人、成匠、成才、成器中的作用,转变家庭的就业观念,改善创新创业环境。

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引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红色文化、区域行业企业文化、家庭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达到以点连线、以线成面、以面塑体的全员参与、全方位布局、全过程渗透的立体化开放式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让创新创业教育从入学到学成升学就业、从课内到课外、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全覆盖,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大格局。大学生在这样的文化氛围滋润下自然会迸发出创新创业的想法,提高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品格和能力等。

4 文化视野下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转变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方面  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学校只是知识传播的一个界面而不再是全部,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基于学校家庭、学校企业、学校地方、学校社区协同,着力构建创新创业生态教育体系。家庭、企业、社区和各类专业组织是知识的新策源地,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家庭、企业、社区和众创空间这些新课堂,家长、朋辈、企业家和社会创客这些新导师的作用。高校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更应该是学生梦想实现的陪伴者、学习场景的开发者、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者、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开发与建设的提供者、践行“四个回归”的引导者、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者等。

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评价方式方面  文化视野下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了物化的产品、专利、论文、新服务等“成物”评价和学生认知、思维、情感、态度、道德等“成己”发展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形成主体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他评、群体选拔评价和个体内差评价等创新创业全过程相互融合的评价体系,使评价更为科学合理。正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术委员会主席克里斯蒂娜·马斯拉奇所说:“我们所追求的教育上的卓越并不仅限于学生在校期间的优秀表现,也包括他们离校后在一个日益多样化的社会中担任的领导角色或所做出的贡献。我们自豪不仅因为课程本身的创新性,更因为它们对学生造成的影响。”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  文化视野下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外来文化、区域行业企业文化、校园与家庭文化中吸取营养,全过程、全员、全方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各环节中,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使其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为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价值取向,规范了创新创业教育道德,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行为,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道德共识和行动自觉。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  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采矿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通过聆听学科前沿动态、传承中华文明、弘扬革命精神、重视学科融合、引进创新方法、普及创新知识、投身创新实践、落实会议精神、践行“四个回归”等,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坚持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教學团队,形成一批具有采矿工程专业特色的教育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成果,带动专业、学科和课程建设,达成本科审核评估适应度、达成度、满意度、保障度、有效度的五度要求,实现思政工作的“四个统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促进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建设方面  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以传播理论知识为辅、营造文化氛围为主的综合教育。为此,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区域行业企业文化、校园与家庭文化为根本,理性借鉴世界各国创新创业文化成果,按照国务院颁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觉和制度自信,形成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文明进程、各具特色的一流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要求,构建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54321”特色项目,建设以创新创业为引领、以毕业设计为主体、融课程思政教育和工程哲学等为一体的采矿工程专业顶点课程,践行“十育人体系”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李伯聪.新工程教育之器和新工程教育之道合一的新型工程教育:工程教育哲学笔记之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6):39-46.

[2]范钦满,吴永海,包旭.中国传统造物中的先进设计思想[J].包装工程,2008(8):159-162.

[3]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16.

[4]许长青.三螺旋模型的政策运用、理论反思与结构调整[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121-128.

[5]赵立川,龚平.哲学与文化的关系的辩证思考[J].世纪桥,2010(23):44-45.

[6]邓波,徐德龙.从工程哲学反思工程教育及其思想[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1):83-89.

[7]李青锋.基于工程哲学的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探讨[J].煤炭高等教育,2015(2):88-92.

[8]王章豹,石芳娟.从工程哲学视角看未来工程师的素质:兼谈工科大学生大工程素质的培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7):63-68.

[9]黄正荣.工程哲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其学科意义[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7):88-91.

[10]徐小洲,臧玲玲.创业教育与工程教育的融合:美国欧林工学院教育模式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103-107.

[11]姜有,滑怀田.创新创业教育“54321”特色项目创建研究:以采矿工程专业为例[J].内蒙古教育:B,2018(2):5-7.

[12]姜有,滑怀田.采矿工程专业“顶点课程”的开发与思考[J].内蒙古教育,2018(14).

猜你喜欢
生态教育创新创业立德树人
基于生态教育理念的家具设计课程改革与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试论科技价值观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构建职业教育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生态教育之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