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拓展对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

2019-11-18 01:58谢远梦薛秋罗永成
丝路视野 2019年3期
关键词:人际交往小学生

谢远梦 薛秋 罗永成

摘 要:小学生人际交往情况会对小学生的在校生活和学习产生影响,甚至会影响其今后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本文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分析影响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设计了以培养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为主题的心理素质拓展活动,为小学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提供参考,帮助提升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关键词:心理素质拓展活动 小学生 人际交往

一、引言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关系联结,人们通过观察学习、反思自我、完善自我来提高自我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技巧又被称为社交沟通技巧,是指在组织内正确处理内部和外部关系的能力。以往的研究调查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一个人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他的性格也能够健康发展。因此,我们需要从小学阶段就开始注重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不仅涉及学生们的学习,还涉及生活以及人际交往等多方面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够热爱他们的学生,他们就无法觉察到儿童和青少年的细微变化,不能全面地关注学生,就会影响到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又称为素质拓展训练、户外拓展训练、体验式培训、户外训练等,他的英文名称是“Outward Bound”,意思就是“一艘孤独的小船,离开平静的港湾,去迎接暴风雨的考验”。

心理素质拓展和体能素质拓展是不一样的,心理素质拓展通过设计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课程,利用种种典型的场景和活动,让团体和个体经历一系列的考验,磨炼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团队意识的一种体验式训练。通过素质拓展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活动主题,对学生的作用比只是用言语教导的方式更有效。运用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也更加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更加有利于课程的开展。

二、研究目的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分析影响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因,结合前人的研究,提出了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和策略,形成针对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心理素质拓展活动。

三、研究意义

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是可以发展的,编制有针对性的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对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行干预,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通过参考相关文献,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活动的编制提供理论依据。

(二)观察法

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反应及活动实施情况,及时发现活动存在的问题并做出修改。

(三)访谈法

在每一次活动结束后,及时了解学生对于活动内容的感想,结合成员的反馈及指导者自身的反思对活动做出调整。

四、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的设计

(一)方案的理论依据

1.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受三个基本过程的影响:同化、顺化、平衡。人类智慧的发展是通过人类主体的认知结构以及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的经验之间的“同化”与“顺化”的相互作用(即活动)而实现的。他认为学习的结果是在经验顺化与经验同化之间的平衡状态中产生。在拓展训练中体验者要做的是解决活动中的各种问题,出于某种原因在各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我们会得到各自的认知,这是个不断同化的過程。在体验后与大家分享,换位思考别人的认知与自己的差异,得到二次学习,这是适应环境并将外部活动顺化为内在心理活动的过程,最终达到同化和顺化的平衡。

2.群体动力学理论

20世纪30年代,群体动力学理论在美国创立,创始人勒温认为一个群体无论哪一部分的变化都会引起另一部分的变化,因此它是一个动力整体。群体成员间的相互依赖是勒温群体动力学的核心。勒温的群体动力学是理论研究和应用的结合。依照研究工作得出的结果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实践,研究和应用相结合又反过来促进理论的提高。群体动力学理论意义在于研究群体发展的客观规律。群体动力学研究为团体辅导中气氛创造、群体凝聚力的形成以及教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指导,为团体辅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活动方法

1.游戏法:主要为团队游戏。团队游戏是指团体成员共同协作完成任务的游戏。团队游戏可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帮助团队成员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然后在游戏中展现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

2.分享法:活动开始前教师将活动的内容、要求以及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清楚地告知学生。活动中教师尽量不讲,不参与活动讨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只对要点进行总结,主要让学生自己来分享自己的活动感受,让学生在分享交流中共同成长。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活动反馈法:可以通过学生填写纸质反馈,或者在每次活动完成后,让学生对活动的设置进行反馈,如活动的时间设置、活动内容、活动顺序等,教师可以方便及时地对活动进行调整。

(三)团体目标

1.整体目标:培养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小学生人际交往情况,促进其自我成长。

2.具体目标:培养小学生形成自我能力的正确认知,帮助其学会合作交流、懂得尊重,提高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3.阶段目标:第一次阶段:使学生之间重新认识,介绍活动目标和活动规则,形成良好的群体契约;第二次阶段:培养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成员正确自己,同时增强其自我开放的主动性;第三阶段:完成团体的具体目标,促进成员相互沟通的程度,训练其主动合作交流的能力,继续锻炼其人际交往的能力;第四阶段: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懂得人际交往既要重视他人,更要重视自己,找到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

(四)基本思路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之前,我们要先针对这一观点,设计了“我是谁”“独一无二的我”“我和我”“梦的我”这四个活动来帮助学生促进对自己的认识,深化对自我的了解,学会自我开放,更好地融入团体。其次,我们设计了“快乐其实很简单”“交朋友的秘诀”这两个活动来帮助同学们认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并培养同学们主动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意识。最后,人际交往离不开互相尊重。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发展不够全面,他们还无法意识到什么是尊重以及如何尊重他人,所以我们设计了“发现生活中的尊重”“尊重的力量”这两个活动来帮助同学们认识到尊重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五)具体的方案设计

五、结语

可以根据学生在活动期间的参与状态对活动进行评估。如是否形成良好的团体契约、是否积极踊跃地参与活动以及学生对活动的反馈等,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己观察的结果评估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有效性,并及时进行调整。活动结束后,通过学生们对活动的反馈来进行评估:一方面,可以通过沟通、访谈和问卷的方式获取反馈,包括他们喜欢和不喜欢的活动、活动的衔接过程、对活动的意见和建议、自己的改变及团体中其他成员的变化、自己的看法和体验等;另一方面,可以使用标准化量表(例如人际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评估,以衡量学生在事件发生前后的参与变化。活动结束一段时间后,可以通过后续调查进行评估。人际交往与团体凝聚力、心理健康水平等多方面密切相关,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最主要是看能不能将活动中所涉及的内容内化到学生的内心,并運用到生活中。可以在活动结束一段时间之后,通过学生自己及身边同学的反馈,看看学生们有没有正确地认识自我、其人际交往能力是否得到提高、人际交往状况是否得到改善。

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是提高小学生的自我认识,发展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也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设计有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是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桑伟林.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研究[D].山东大学,2010.

[2]王耘,叶忠根,林崇德.小学生心理学[H].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3]李志辉等.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拓展训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8:136—137.

[4]黄大志.拓展训练对大学贫困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以广西工学院贫困新生为案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0.

[5]张新奎.团体辅导对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猜你喜欢
人际交往小学生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舞动治疗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改善的相关理论研究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