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共鸣见证中马两国长久情谊

2019-11-18 02:06黎敏高航薛博汇
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中马文化交流两国

黎敏 高航 薛博汇

在文化与旅游日趋融合的今天,中国—东盟在文旅方面的交流与探讨也愈发活跃。对于建交45年的中马两国而言,双方在文旅合作方面既有良好的民意基础,又有市场的不断驱动。在中马两国合作中,文旅合作能够扮演怎样的角色,中马两国在文化交流上又有哪些渊源?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在第14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期间对马来西亚旅游、艺术和文化部秘书长拿督依斯汉·依萨(DATUK ISHAM ISHAK)进行了独家专访。

中国·东盟博览:中国—东盟合作日益密切,不同的文化在对话过程中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您认为文化交流在中马两国合作过程中扮演着什么角色,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的举办在其中又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拿督依斯汉·依萨:在马中建交的45年中,两国关系良好发展,我们也认为马中双边关系非常重要,希望通过加强人文领域的交流推动两国关系进一步提升。文化交流不仅指历史、歌曲、舞蹈,它涉及方方面面,甚至包括教育、食物等。马来西亚会派遣更多人员到中国来进行人文交流,通过做更多活动来进一步提升两国关系。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已经举办了14屆,对于推动中国—东盟,以及马中两国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例如,我在此次论坛期间,有机会参观了南宁方特东盟神画,里面就集中展现了东盟各国的文化特色,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对东盟文化的尊重,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中国·东盟博览:马来西亚文化璀璨多姿,您能和我们分享一下马来西亚都有哪些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或艺术瑰宝吗?中马两国在文化交流方面又有哪些渊源?

拿督依斯汉·依萨:首先我认为具有马来西亚特色的文化符号是食物。和中国很相似的是,我们的食物也是以米和面为主。其次是服饰,我们是以绵、丝绸为主,当然,丝绸也是来自于中国。中国明朝郑和下西洋时,就把丝绸带到了马来西亚,所以我们有许多文化符号和中国有重叠的地方。

这种重叠还表现在峇峇娘惹文化当中。峇峇、娘惹主要指古代中国移民和东南亚土著马来人结婚后所生的后代。这些后代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马来人或其他非华人族群的影响。男性称为峇峇,女性称为娘惹。娘惹美食中的面也是中国人传到马来西亚的。在节庆方面,我们也跟中国一样庆祝元宵节、中秋节等,这些相似的文化元素,让我们在文化交流上更容易产生共鸣。

中国·东盟博览:2019年是中马建交45周年,2020年是中马文化旅游年。您觉得中马双方应该如何以文化为亮点,强化旅游合作,建立互利共赢的战略关系呢?

拿督依斯汉·依萨:2018年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访问中国时,谈到了多领域的合作交流。目前两国将2020年定为马中文化旅游年,而相关的交流活动已经开展,比如9月底,将有一批来自中国少林寺的武术表演者去到马来西亚表演,以进行文化交流。马中文化交流与合作,不仅涉及武术,还有音乐、舞蹈。此外,我提议中国和马来西亚可以多为交换生们提供一些机会,以人员往来促进民心相通。

中国·东盟博览:很多中国游客非常关心马来西亚的落地签证,在2020中马文化旅游年这个节点,马方会不会出台一些有利于中国游客的落地签政策?

拿督依斯汉·依萨:2019年7月的时候,马方已推出了一些相关的措施,比如说放宽了对于到马来西亚旅游的游客人数限制,而且有3种方式的签证供游客选择,包括电子签证 、3人成团、落地签。3人成团有1个月的期限,落地签有6个月的期限。我们同时也会减免一些办证费用,马来西亚欢迎更多中国游客前来旅游,感受马来西亚独特的文化魅力。

·联系编辑:313464302@qq.com

猜你喜欢
中马文化交流两国
中德音乐文化交流途径探究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中国与马来西亚双边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韩海域划界首轮会谈成功举行
“两国”演义
中印文化交流五十年——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