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绩效跟踪研究

2019-11-19 08:26王文霞杨亮亮胡延杰陈绍志黄松林许洪军周银花
野生动物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野生动物经营单位

王文霞 杨亮亮 胡延杰* 陈绍志 黄松林 许洪军 周银花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91;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1)

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是中国森林认证体系的延伸,是由我国首次提出的森林认证新领域,旨在科学指导和规范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单位的饲养管理,树立可持续经营意识,建立可持续饲养管理体系[1],其可作为现行监管的辅助手段对野生动物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管理[2-3]。相比其他的森林认证领域,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4]。虽然已有多家单位通过认证或审核,但是目前尚没有开展野生动物认证效益及后期反馈的跟踪调研,对于野生动物生产经营单位的认证效果了解甚少[1],因此主管部门及科研部门无法全面科学地掌握和跟踪野生动物认证的实践效益情况。基于此,开展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绩效跟踪调研及实践研究,以期为主管部门、科研单位及认证机构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和重要借鉴。

1 认证概况

截至2018年11月,认证机构已向海口泓盛达农业养殖有限公司、中国横道河子猫科动物繁育中心、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管理处、吉林省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西双版纳原始国家森林公园有限公司、海南乐天农业养殖有限公司、西双版纳野象谷有限公司等7家野生动物生产经营单位颁发《中国森林认证证书》,该7家经营单位的饲养管理体系符合LY/T2279—2014《中国森林认证 生产经营性珍贵濒危野生动物 饲养管理》的相关要求,在行业内具有积极示范作用。为了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可靠性,我们将已认证的7家单位全部作为追踪研究的对象,野生动物饲养管理单位的具体信息详见表1。

表1 通过认证的野生动物生产经营单位

Tab.1 The certified units of wildlife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2 现存问题汇总

经研究,发现各单位在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相关体系文件不健全、饲料加工储存卫生条件差、消毒设施不到位、药品存放使用不规范、动物标识不全面、不重视动物福利、无害化处理操作不当、员工相关知识缺乏、员工岗位职责不清晰等一系列问题。通过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审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均在认证标准中找到解决方案并得到有效纠正(表2)。

3 认证绩效及影响

通过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各单位的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野生动物饲养管理体系,其主要影响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生产经营单位的影响

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体系可以对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审核和纠正,能够明确生产经营单位的职能和分工,共同规范企业的整体管理,切实提高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依照认证标准和指南,采用系统的管理手段使野生动物饲养管理符合法律法规及标准的各项要求,建立和实施可持续的饲养管理体系。野生动物认证体系中涉及的动物种群管理、卫生防疫管理、动物档案管理、饲养环境、动物福利及可追溯管理等均可有效解决野生动物生产经营单位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提高日常管理的规范性。生产经营单位的园区及无害化处理存在的问题在野生动物认证体系中均可找到解决方案,可按照认证中基础设施要求进行逐一纠正和改善。认证标准中对饲养投入品也有详细的规定和操作指导,通过认证能够有效改善野生动物的饲养条件,构建优良的饲养环境。

表2 野生动物生产经营单位常见问题

Tab.2 The common problems of units of wildlife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3.2 社会影响

通过开展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各单位授予中国森林认证的标识,表明其饲养的野生动物都来自可追溯且可持续的饲养管理体系,帮助野生动物生产经营单位树立现代化经营理念,建立品牌,加大宣传,提高社会知名度。通过开展野生动物认证,依靠第三方认证机构可以对野生动物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科学专业的评估和审核,明确企业责任,减轻相关管理部门的行政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和社会满意度。

3.3 环境影响

开展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园区及周边的环境将会得到显著改善。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中对野生动物饲养繁育基础建设、园区布局、笼舍设计及围护设施等均有详细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依照认证标准和指南对园区的基础设施进行优化完善,园内动物饲料储存和加工厂的环境、无害化处理设施、卫生医疗设施及其他设施(饲料粉碎、加工、调制等)均可按照标准进行改进。

通过开展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能够促进各单位对专业人才的引进和重视,进而提升野生动物迁地保护、动物谱系完善及动物福利等工作的落实,切实推动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工作的进展。

3.4 经济影响

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改善野生动物的饲养繁育环境,提高动物种群质量和相应资源产量,保障经济收入。高水平的管理能够直接将先进技术转化为产品成果,推动野生动物产品深加工开发,增加野生动物及其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增加竞争优势,树立自己的品牌效应,增加软实力,直接或者间接增加企业收入。同时,通过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表明动物资源来自可持续经营管理的体系,增加社会认可度,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形成即能扩大动物种群又能确保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双赢局面。

通过开展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企业的综合实力得到全面提升,整个野生动物园区管理和环境都会得到改善,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直接增加游客流量,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

4 讨论与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野生动物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产生的影响,为进一步推动我国野生动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的作用,提出以下建议。

4.1 推动主管部门采信

虽然目前我国野生动物产业面临很多问题,也急需相关监管辅助手段,但相关管理部门并未对野生动物认证给予充分的认可和重视,使得野生动物认证并未与现行的管理有效结合起来,导致现阶段认证进展较慢。中国政府应出台相关鼓励和扶持政策,加强对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的认可和采信,并纳入相关的管理政策法规之中。只有相关主管部门认可了认证的结果,才能有效推动认证的进程,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认证积极性,让管理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充分体验到认证带来的好处,真正发挥认证的作用和功能[5]。因此,建议把野生动物饲养繁育认证制度嵌入到现有的野生动物产业管理模式中,把认证结果作为政府是否颁发野生动物驯养繁育许可证的有效依据。

4.2 加强宣传和推广

目前,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属于森林认证的新领域,林业主管部门、野生动物生产经营单位和社会大众对其了解不多。因此,建议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的宣传。针对不同利益方,可采用不同的宣传方式和内容[6],如让野生动物生产经营单位了解野生动物可持续饲养管理体系和认证的重要性,使其主动寻求认证;让林业主管部门了解如何把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有效地纳入到现行的管理模式中并充分地发挥作用,使其作为现行管理机制有力工具;让社会大众了解野生动物资源可持续发展和认证的意义,促使其认可通过认证的单位及来自认证单位的产品或者服务。

4.3 加强技术支持

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是我国首次提出的认证方向,目前针对该方向的研究工作非常少,建议政府及相关研究部门加大对该领域的研究和技术支持,如为生产经营单位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编写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的指导教材,开设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的培训课程,同时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相关研究的资金支持等。

4.4 加强能力建设

我国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体系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方面的能力建设都需要加强,主要包括认证管理部门发展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体系和制定相关制度的能力建设[7],认证机构开展森林认证评估的能力建设及生产经营单位为通过认证所开展的能力建设。建议加强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优秀经验,同时成立专门机构开展对认证机构和野生动物生产经营单位的培训和咨询。

猜你喜欢
野生动物经营单位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填单位 要推敲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黄磊 爱需要好好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