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兹哲学之块茎思想与电影艺术

2019-11-20 04:26康有金周巧玲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5
电影文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蒙太奇块茎文学作品

康有金 周巧玲 (武汉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电影艺术自19世纪末逐渐成形以来,它的发展速度使其从其他艺术形式中分离出来,因此被称为继诗歌、音乐、绘画、舞蹈、雕塑、建筑这些传统艺术门类之后的“第七艺术”。电影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而被注入新鲜的血液,并展现出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它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在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进步。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潜移默化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高质量的电影是人们塑造人格的必需品,能够引导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电影以其视听结合的方式来带动观众的情绪,使他们身临其境,继而产生共鸣。电影对受众的思想观念有着极强的导向作用,这也是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电影艺术的先决条件。德勒兹倡导一种块茎式的思维方式,这将成为充满创造性的当今世界的主流。本文基于德勒兹哲学中的块茎概念,探索块茎式思维与电影艺术之间的联系,从而强化电影的价值导向作用。

一、德勒兹哲学之块茎

在人们的普遍意识中,块茎是生物学里面的一种术语,是指植物地下茎末端形成的一种变态茎,其形状膨大而不规则。而在德勒兹哲学中,块茎被用来指代一种抽象的哲学概念。哲学概念“块茎”被用来形容一种四处伸展、无等级制关系的模型。块茎没有终点,没有起点,其伸展无规则无方向,呈多元化形态。因此在哲学意义上,作为一种开放的系统,块茎具有反结构、反中心、反系谱、反意指等倾向和随意性、异质性、多样性等后现代特征。块茎的生长与块茎式的思维模式遵循着联系性、异质性、多样性、反意指脱裂性、绘图性和贴花转印性原则。

块茎的联系性原则是指块茎上的任何一点都能够与外界连接,其特别之处在于它强调的是两个以上截然不同的事物、时间、地点之间的联系。[1]10两个不相干的事物可以在块茎式思维下各自从自身的母体脱裂,然后组合成新的块茎。一个块茎与另一个块茎之间的关系如同两个被转印的贴花,转印过程是通过对原花样图案进行多道工序的加工处理。[2]因此转印前后“母体”与“子体”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变化,本质上有着差异。这个原则适合用来分析现代艺术的创作过程。无论是关于作品中的旁征博引还是思想上的引经据典,块茎贴花转印性原则都能提供一种恰如其分的思维引导模式。

二、电影艺术中的块茎思想

在电影艺术领域,从单个电影创作过程到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块茎思想的精髓隐藏其中,等待发掘,一经开发,便会大放异彩。漫谈电影的发展史,电影艺术在经历着不断的变革,除了有科技发展这个助推力外,电影创作理念的突破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比如说,电影中蒙太奇思维模式的兴起使得电影在时间空间的运用上获得极大的自由,影片的叙述从而更加富有感染力。探索“块茎”思想在电影艺术创作中的潜在影响力,需要从块茎的六种原则出发,以期实现块茎式哲学图式与电影价值导向的完美结合。

(一)蒙太奇与块茎式思维

在电影艺术中,有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段就是蒙太奇,它在电影制作过程中的运用体现了块茎的联系性和异质性原则。起初它是指电影画面的合成、剪辑手法,后来被发展成一种电影中镜头组合的理论。当一个镜头与不相干的另一个镜头拼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第三种特定含义。这就像块茎式思维一样,将两个截然不同的事物、时间、地点联系起来,它所发挥的功效是建立一个开放性的模式,从而借随意的联结来驱动和整合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块茎的联系性原则通过建立各种事物的联系,从而帮助人理解和认识外部世界。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正是在块茎式思维的引导下来实现创造性的影视作品。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或时间的发展顺序来将镜头进行组接,以形成镜头场面及段落,相当于是把两个画面各自从自身的母体中剥离,形成新的块茎。比如,在一部电影中,把一个婴儿在襁褓中大哭的画面与一位旅客在车上眉头紧锁的画面拼接起来,就会让观众产生联想,是旅途中婴儿的啼哭声吵到了同行的旅客,还是旅客在途中想起了自己孩子大哭的场景而忧心忡忡。观众的猜想会随着画面的进一步变换而有所更改,但不同画面的组合就会产生新的块茎,即新的联想。在此之前,新块茎的构成要素在本质上可能截然不同。正如婴儿的啼哭与旅客的忧愁本质上存在着差异,两者的结合却又表达出了与它们相关但是内涵更丰富的新块茎。这里就体现了块茎的异质性原则,突出强调了差异的衍生作用。

另外,这种异质性原则还体现在结合方式的衍生上。蒙太奇原指不同影像之间的组合关系,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声音(包括人声、音响、旁白、背景音乐等)以及光影调色的运用使得蒙太奇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作为观众的联想模式的主块茎中又脱裂出更多的表现手段,大的方面可以分为表现蒙太奇和叙事蒙太奇。作为子体块茎的表现手段与作为母体块茎的观众联想实际上迥然不同。因为观众的联想模式催生了这些表现手段,它们之前虽然紧密相连,却没有丝毫相似之处。以影片《时空恋旅人》为例,电影中新年派对上,倒数到最后一秒的时候大家会跟身边的人亲吻,而男主人公只和身边的女生握了握手。把主人公身边人们各自亲吻的画面与握手的画面剪辑到一起,体现了表现蒙太奇中的对照式蒙太奇。因此我们看到块茎的异质性原则不仅在这种表现手段的演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还加快了电影在吸引观众注意与把握节奏方面的进步。

蒙太奇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叙事功能、引人深思的功能、丰富主题内涵的功能与营造特定观影氛围的功能。这些功能使得电影能够具有价值导向的作用。要实现这些功能,需要对蒙太奇的本质特征有更深的认识。块茎式思维在蒙太奇中的影响能够给电影创作者带来更多表现形式的创新,这样一来,电影通过将不同时间、空间的活动进行并列与交叉,再配合声音与光影的效果,进行艺术渲染,给出错综复杂又紧密相连的线索,又可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联系。电影使观众联想或想象,从而引起观众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想象的思维活动,正是这一重要的思维活动,架设起蒙太奇结构中前后镜头、画面之间的心理桥梁,用以沟通画面之间的联系。[3]从而使生动精彩的故事情节和细致的人物塑造在电影中得到恰当的叙述,其中传递的价值观能够直击人的心灵,让观众产生认同,改变或支配人们的思想感情,形成一种道德力量。

(二)文学作品改编与块茎式思维

文学作品改编给电影行业提供了很多经典作品,是很多电影创作者的灵感源泉。文学作品在岁月的更迭中不断沉淀优化,积累了阅读量与人气,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纵观近几年的中外电影,文学作品的改编风潮依然只增不减,它们或取材于经典名著,或改编自网络畅销小说,缩减了制作成本,也丰富了电影的内容。在改编过程中,块茎的反意指脱裂性原则和贴花转印性原则诠释了电影艺术在传达人文精神与价值观方面所做的贡献。

文学作品和电影隶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范畴,有着不同的艺术表现力。文学主要靠文字来输出信息,无论是情感的表达还是人物的刻画,都是借助特定的场景描写和事件描述来进行的。读者需要对文学作品中的信息有充分的吸收与整合,才能体会到其中所表达的含义与主题。因此文学这种艺术手段比较抽象,而且受众的主观性会极大影响到作品主题的表达。而电影作为一种视听兼备的艺术手段,能够给观众带来深刻的视觉和听觉冲击,艺术表现力极强。在艺术表现上,电影可以通过场景特写、时空转换、蒙太奇等表现技巧,更直接地将文学作品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细节展示出来,加深观众对电影情节的理解、激起其情感共鸣。[4]因此在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时,文学这个块茎就被碾碎,变成很多线段,依据这些线段块茎在持续地进行着辖域化,不断地被组织起来组成某一固定形式,赋予某种意义,然后脱裂出“子体”——电影。在脱裂过程中,文学作品的内容经历着各种复制、剪贴与数字合成,来切合电影的创作理念,但是其中的主题与内涵是有所保留的,改变的只是表现形式,即块茎的形态。块茎的这种反意指脱裂性原则给予电影创作者很多的启发。在这一原则下,如果一种事物已经形成了块茎,那么即使从其身上脱落出子块茎,它也会在原有的线上或新的线上重新生长。这就如电影虽然是对文学作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写与戏仿,但是不影响文学作品本身的表现力。因此电影创作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改编时,可以不用谨小慎微地追求忠实于原著的“改”,而是从大众的喜好出发,切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进行适当程度的“编”。

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一大难题是如何将小说中的主题忠实地表达出来甚至能够对其进行一定的升华。很多电影最初追求的是用视听结合的方式原封不动地呈现小说中的情节与人物特征,但是由于影片时长的限制,在实际操作中就需要对小说片段进行很多的取舍与改动。这个时候导演和制片人的意志就占了主导地位,他们是基于自己对小说的理解来对电影的创作进行指导。那么原著中的故事情节就如同一个个的块茎,在带有主观色彩的改编程序中,被进行多道工序的加工处理,形成新的块茎,这个衍生过程与贴花转印法相似。转印前后的故事情节之间会存在很大的变化,正是这种差异让新的块茎更加具有吸引力,新的故事更能激发观众的观影欲望。比如,与众多的世界文学名著相比,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无论在语言运用还是情节设计上都不算是出类拔萃,但是由此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却是电影史上的丰碑,以至于连带提高了小说的名气。[5]电影删去了小说中平淡的背景介绍和细节描写,而是围绕女主人公在南北战争的动乱中的情感纠葛来着重描述一个爱情故事。因此,原著中的一些人物和情节被省略,例如小说中女主人公与三任丈夫均育有一子,但在电影中为了让爱情故事得到一个圆满,改为女主人公只有一个女儿,和自己最终的爱人过上了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这种对原著的删减和改动一方面是因为“子块茎”影片进行再创造的必要,另一方面也是使“母块茎”文学作品主题清晰明确的重要手段。

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这种创作形式是电影内容生产的主要动力。因此,在改编之路上,创作者更要注意其中的一些细节处理,争取生产出被大众广泛接受、弘扬正能量的作品。当块茎式思维在改编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也会给电影艺术的创作提供更多创造性的灵感,以便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价值观念影响到更多的受众,使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共识。

三、结语

块茎式思维方式与电影艺术相互结合,使得电影在传播正能量、实现价值导向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块茎的联系性、异质性、反意指裂变和贴花转印性原则指导了电影艺术在其表现形式与生产内容方面的革新。电影艺术运用“蒙太奇”手法增强艺术表现力,利用文学作品的改编而吸取养分,符合德勒兹哲学视域下块茎这种实用又灵活的思维模式。因此,用块茎思想来分析电影艺术,有利于电影创作者创新表现手段和丰富影片内涵,从而使得电影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在社会上起到强大的价值导向作用。

猜你喜欢
蒙太奇块茎文学作品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短期窖藏下马铃薯块茎品质指标的变化趋势
错位蒙太奇
块根块茎类植物细胞悬浮培养技术与应用
历史文献纪录片中蒙太奇的运用
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在影视编导中的应用实践
从叙事的角度谈平行蒙太奇与交叉蒙太奇
白及须根与块茎的多糖成分比较研究
不同油莎豆品系块茎形成规律的比较研究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