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公益性服务模式的探索

2019-11-20 08:10
剧影月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公益性老百姓文化馆

文化馆作为基层的文化事业单位,承载着全国人民的基本文化服务,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老百姓基本的文化需求,亦是有中国特色的公益性基层文化服务窗口。放眼世界,各国都有类似于中国文化馆功能的机构或组织,如日本的公民馆、新加坡的民众联络所、韩国的艺术馆、文化艺术会馆、乡村会馆、中国台湾地区的生活美学馆等;纵观文化馆的演变历程,由晚清时期的通俗教育演讲所到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观,直至1949年中国第一代文化馆——人民文化馆的诞生,“文化馆”这个名称开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一、文化馆艰难的发展之路

我国文化单位分为盈利性文化产业单位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产业单位包括歌舞剧院、艺术中心等;文化事业单位包括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80年代初期,市场经济如火如荼,各地文化馆的工作人员纷纷随之“下海”,成了歌厅、舞厅、游戏厅的“老板”,企图通过“以文养文”、“以文补文”的方法走企业化的经营模式,成了个人谋取利益的渠道。当时的国家政策也意图随之倾斜,1987年,文化部、财政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文,颁布了《文化事业单位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1992年文化部颁布《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管理办法》中第7章第30条中指出“文化主管部门对于以文补文和多种经营活动,要给重视和支持”。直至2011年,在全国第三次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的评估标准第14项中还规定了“年事业收入达到年收入总额”这一项考核指标,其中仍然包含经营收入指标。中国首届文化馆年会的交流会议上,甚至有同行直接指出今后的文化馆是否要走市场化的道路?文化馆的职能基本处于瘫痪与半瘫痪的模式,当时的老百姓甚至不知道文化馆这个单位,更不知晓文化馆究竟是干什么的,国家政策既保留文化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又意图兼顾盈利走市场化经营模式,一直在公益与盈利之间摇摆不定、犹豫不决。文化馆就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象牙塔”,虽有似无,渐渐失去社会价值和存在的必要。失败的教训告诉我们,任何形式的创收,都会挤占公益文化资源,侵害老百姓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权益和需求,使文化馆偏离公益性发展的轨道,丧失社会形象。随着全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不断加速,文化馆何去何从成了大家经常论证的热门话题。

二、“免费开放”打开文化馆体制的尴尬局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很多人走进剧院、电影院接受文化熏陶,但是高昂的票价和稀缺的文化资源限制了更多公民的文化需求。近年来,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渐渐意识到满足老百姓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性,亦是我国面临的严峻难题,文化馆作为基层文化事业单位成为解决承担这一难题的必然选择。2008年,全国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首次实行全面免费开放。各地场馆的免费开放首日都迎来了排队高潮,南京市博物馆免费开放首日,就有七千多人排队参观;上海博物馆免费开放首日,每20分钟就有300人进馆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免费开放首日就有1000多人排长队等待参观等。随着免费开放的不断深入,各地免费开放的场馆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场面。面对老百姓强烈的需求,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提出“推进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免费开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首次将文化馆纳入了“免费开放”之列;同年,李长春也在《文化部关于“大地情深”——全国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展演活动情况的报告》上批示“要充分发挥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的指导作用,推动其免费开放”。免费开放的政策得到全国各地的文化馆的积极响应和老百姓的一致肯定。纵观全国,江苏、浙江、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山西都将免费开放纳入了政府年度重点工作考核指标;上海、福建、内蒙古、广西等地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明确了免费开放的内容和要求,并限期收回出租或挪作它用的公共文化设施场地;四川、云南、青海等地也就免费开放启动了相应的机制等。笔者作为南京区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通过考察,南京市从市文化馆到区县级文化馆全部完成免费开放的工作,所有文化馆全部撤销有偿服务,各馆针对免费开放,每年都将免费开放的项目及场地进行上墙公示,并在各自的微信公众服务号及网络平台及线下公示。仅从笔者的工作单位秦淮区文化馆来看,自2010年向全区老百姓免费开放公共空间设施场地至今,场地使用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现在的100%,甚至连晚上的时间也利用上,每周排练人次也由起初的不到50人,到现在的四五百人。免费开放的政策实施至今,事实证实了老百姓对免费开放的迫切需求,免费开放作为文化馆改革的里程碑,正式将文化馆推向了公益性基层文化事业的轨道。

三、公益性质奠定文化馆的服务新模式

2010年12月9日,文化部部长蔡武指出:“凡是公益性文化事业都必须是政府主导,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这是政府的责任,不存在‘市场化’的问题”。2011年11月8日,蔡武在“中央媒体走进文化部”活动上指出:“从来没有提出文化‘市场化’、‘产业化’这样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片面的、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他强调,“要正确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不同性质和任务”。这一观点的提出,进一步夯实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明确了它与经营性单位存在的本质区别。文化馆作为基层公益文化事业单位,必须坚持公益性原则,通过学习和借鉴适合自身发展的优秀经验,为我所用。通过不断的探索,让文化馆的服务更为纯粹和公平,赢利不是目的,社会效益才是文化馆应该追求的目标。

四、探索适合时代发展的新举措

任何改革与创举都在历史发展的辩证中不断进步,在中国,图书馆的公益之路也是经历了起起伏伏,在不断的总结自身经验教训的同时,吸收世界各国的成熟理念,最终将中国图书馆与世界接轨,确立了中国图书馆的公益性质。文化馆在发展进程中也同样承载着太多的期望和不同的声音。免费开放如何即有助于文化馆的明确定位,又广谋从众、集思广益,这也是当下需要不断探索和思考的。

1.认清免费开放的服务对象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文化馆免费开放虽已近十年,但政策实施的范围和速度还没有完全如老百姓高涨的需求般运行,一时间形成了供不应求的现象;而很多老一辈经历过“以文养文”时代的群文工作者对于文化馆的“免费开放”也一时间难以完全适应,仍然坚持文化馆还可以兼有盈利的项目;也有一部分激进者认为,既然实施免费开放,就要彻底,只要是文化馆公益项目的参与者,都必须与免费“挂钩”,什么都得免费,一时间众说纷纭众口难调。免费开放的实施要适应时代要求和群众需求,必须认清免费开放所所针对的人群。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出台的《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免费向群众提供基本文化服务,其免费开放的对象是群众而并非是文化馆公益文化活动的所有参与者。对于公益文化活动的社会参与者与组织者,如文化志愿者,应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与鼓励,凝聚更多文化人才的加入。

2.理清公益活动的经费来源

长期以来,经费的供给不足、市场经济的诱惑是文化馆一直在公益与非公益之间摇摆不定的主要原因。文化馆要想坚持走公益之路,就必须解决最基本的经费问题,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大潮中,政府财政拨款是文化馆开展免费开放的主要经费来源;其次是利用文化馆的公益文化宣传平台吸引社会资金的注入;第三,利用文化馆的专业文化人才优势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文化资源,相互扶持。

3.拓宽公共文化服务的渠道

线上线下的配合: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化已逐步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标志,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再局限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更多的是倾向于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数字化新媒体,文化馆的服务模式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改进,充分利用数字化新媒体互动丰富、渠道更多、覆盖率更广、推广更方便的优势,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站等网络新媒体完成线上公益活动的预告宣传、免费开放场馆的预定与抢订、公益演出的抢票以及网络直播等等。打造多元化的网络服务体系,建立平等快捷的互动平台,让文化馆与老百姓沟通更顺畅,文化馆的工作效率更高,实现了文化馆“超市式供应”的均等化的服务模式。仅从笔者工作的秦淮区文化馆的实例来看,2016年运用微信公众号,创建“秦淮文化”微信公众号,利用自媒体的广泛传播性,宣传推广秦淮文化。2017年整合多方资源,集文艺演出、旅游资源、群文培训、非遗资讯等多方面于一体的“菜单式服务”,印制“惠民菜单式服务手册”,把百姓真正需要的送到基层,让更多文化信息公开化、透明化、自由化,通过各街道文化站,让“送演出”变成“点演出”送基层,2017年“菜单式服务”小试牛刀,全年送精品演出进基层共7场,演出得到老百姓一致好评。文化馆全年公益培训一目了然,让更多的群众可以通过网络与纸质媒介,更准确地找到文化馆,更有效地参与到文化馆的活动中来。配合线上的宣传互动,文化馆同时要做好线下公益活动的安排布置、免费开放场馆的管理、公益演出的策划及辅导、网络直播的前期准备等诸多实际工作,达到线上线下的相互配合。

政府买单与网络配合:在我国,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层次不齐,贫富差距日益严重,各地用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供给不足,不是所有老百姓能平等享有文化权益,仅从中西方国家老百姓观看一场音乐会的角度来看,西方国家老百姓的月收入大概是两三千美元左右,看一场音乐会的门票仅需十几美元,对他们而言,音乐会就是生活中普通的消费品;而在中国,大部分老百姓的月收入仅有两三千元,但上到演出下到电影,最简单的电影门票也得三五十元,专业音乐会的门票则需要几百甚至上千元,无形中就让艺术品成为中国普通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2015年5月5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通知》,从真正意义上将演出搬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然而,在运行过程中发现,很多演出的安排并非老百姓所想所要,如何将老百姓想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的思想落到实处,秦淮区文化馆想到了“网络抢票”的点子,将每次购买的演出通过线上的宣传及抢票活动,锁定爱好者,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总分馆与文化志愿者的配合:作为全国实行免费开放四馆一站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之一的文化馆,相较于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三家兄弟单位而言,至今仍处于“落后”的地位,很多部门职能混淆、重复,如:图书馆、美术馆、街道文体中心、青少年宫等部门,他们也会举办与文化馆类似的公益演出、讲座、展览等,文化馆作为服务于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龙头”,未来需要整合多方资源与功能重复的机构优化合并。

中国地大物博,文化馆建设的进程中,人才队伍建设和场馆分布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由于文化馆人员编制的限制,仅靠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是无法满足地区的基本文化服务的人才供给的。笔者工作的秦淮区文化馆通过大学生村官的优惠政策、社区文艺积极志愿者运用、社会文艺团体及高校优秀文艺组织社团的引入,整合社会群文资源,吸引社会力量的加入,将有志于公益文化事业的文艺工作者统一管理,形成系统的公共文化志愿者服务体系。同时将街道文体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列入文化馆的分馆,让文化志愿者队伍充实到其中,壮大文化馆的人才队伍,不仅拓宽了文化馆服务的辐射范围,同时优化人才资源。

年轻的群文工作者正如文化馆一样,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洗礼不断成长,逐步确立社会责任,明确自身定位,在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下,文化馆未来的发展之路将会越来越清晰和明朗。

猜你喜欢
公益性老百姓文化馆
对老百姓好就是对党忠诚——践行正确人民观
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的相关政策文本分析
关于做好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工作策略
千年的回眸
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作品赏析(6)
太阳第一家
作品赏析(2)
老百姓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