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文化馆人的情怀
——以江宁文化馆为例

2019-11-20 08:10
剧影月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江宁群文文化馆

文化馆是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的基层组织,其所承载的群众文化事业是我国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精神需求的职能,也具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精神文明宣传教育的任务,更赋有传承优良民族文化精髓,引领先进的时代文化风尚,塑造民族文化之魂的重要使命。建国以来,群众文化事业几经波折,然而群众基础深厚,工作成果斐然。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而举国上下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群众文化更要情系人民、立足传统、放眼世界、心怀天下,一句话,就是要有深厚和宽广的情怀。

情怀,英文的翻译是“feelings”,似乎总不能恰如其分地传递出这个词下面蕴含的深情厚义。也许,是西方文化当中只有“感觉”而没有“情怀”;也许,是中华民族要比其他民族更文艺,更有底蕴罢。《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①《辞海》认为,情怀一指心情,心境;一指胸怀。②“百度百科”注解为拥有一种高尚的心境。③总之,情怀就是远方的悲喜也与自己相关,所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情怀就是过去未来的风情也让自己感怀,所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基本上,情怀是一种很私人、很个性化的情感价值取向,它与性格结合,人们不太容易为它下定义,或者进行道德描述,因为那需要精当的公众化标准。而当我们谈到一个行业或者一个组织的情怀时,就会融入进一个组织的集体性格,当然这种集体性格依然是具有相对个性的,区别于其他行业组织的情怀,而使这一行当的从业者们呈现出独有的职业气质。我在行文的时候依然无法为群文工作者的情怀做明晰的界定。直到在第四季“舌战金陵”中听见“最强大脑”主持人蒋昌建先生的一番自白,才让我若有所悟。当时蒋先生在被主持人言亮问及什么是情怀的时候,深情地说“在我上大学那会儿,我们都觉得国家兴旺匹夫有责。……我们站在广场上,向世人呐喊。”而自己就是把当时渺小而挚诚的呐喊声化到了今天,就成为现在为大家做教学服务的情怀。套用蒋先生的表达,我想说,在我们还是少年的时候,我们都想着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刻苦学习艺术技艺,虽然自己的那时肩膀还不够宽厚结实,虽然我们的声音、画笔还显得那么的稚嫩,但我们仍然向往着有一天,向世人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现出自己的色彩,用真情真意触动每一对耳朵,浸润每一双眼睛,赢得世人的认可与掌声,而这份赤子之心化到今天,就成为我们为群众做好公共文化服务的情怀。

一、使命与担当——文化馆人的文化情怀

所谓文化情怀,就是以文化人的胸襟、文化人的历史使命感、文化人的责任心去为之担当,为之奋斗,它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心理和情感表现。对于一个文化馆人来说,文化情怀就是要回答为什么立心,为什么立命的问题。相信一个拥有文化情怀的文化馆人,也一定拥有宽广的文化视野,具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开放、开拓的思想境界,立体、多元的艺术眼光,精益求精的作品追求。他们必然倍加珍惜本民族的文化积淀,并为之而自豪。而一个缺乏文化情怀的人,往往会视野狭窄、因循守旧、工作消极、得过且过。他们或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孤芳自赏、自得其乐,或在自己的岗位上尸位素餐、人浮于事。殊不知文化工作者使命光荣而道路修远,劳动艰辛却责任重大。习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④实现中国梦,文化建设的作用不容忽视。因为文化是民族之魂,民族的振兴离不开文化的振兴,民族的繁荣,离不开文化的繁荣。

贺云翱教授在“2013年江苏省群文理论研究培训班”一次对群文干部的讲座中,曾言到,文化人要有文化的责任心,文化的道德感,文化的使命感,就是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⑤这是一种文人的情怀,更是一个史人的责任感。这种对文化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实在是值得敬重。

二、普惠与关爱——文化馆人的民生情怀

文化也是民生。按照美国学者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⑥,人第一位的需要是解决温饱,这是生理需要;第二位是安全的需要;第三位是爱与被爱的需要;第四位是尊严的需要;第五则是自我体现、自我潜能的体现和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关照的是人民精神世界的实现和满足。正是由于几十年来改革开放,使得我国政治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让我们跨越了温饱的阶段,正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党和国家才会把文化满足提到民生高度上。

在历年来的江宁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文化一直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被提及,2014年底的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更第一次在新年工作的总体思路中涉及到文化,并提出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0.2个百分点”,要“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000场。实施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工程,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⑦政府重视,上下一心,江宁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揭起了新的高潮。2014年江宁区文化馆经过升级改造,免费开放项目达到了14个,包括电子阅览、棋牌娱乐、体育健身、报刊阅读、艺术展览、书画交流、少儿培训、舞蹈排练、剧场演出等,并实现每周对公众提供服务的开馆时长达到70小时,双休日节假日不闭馆。全年开展惠民演出进基层活动60余场次,送电影2400余场次,足迹遍及江宁的各个街道、社区、村落,年文化服务惠及99.8万人次,而截止到2014年,江宁区的常驻人口是97.28万人。⑧当文化惠民工程被稳步推进时,给基层群众送去的不仅是欢乐和享受,更是文化对心灵的滋润和感染。物质充裕、精神富足,文化惠民关注的是群众精神世界的民生,凸显的是经济繁荣发展为公共文化带来的实力支撑。文化发展的生命力不仅在于辉煌的殿堂,更在于基层百姓之间;艺术的风采不仅在于华丽的舞台,更在于乡村社区之中。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可供选择的文化休闲方式也越来越多,但对于高品质、高品位的文化产品,人们仍是充满着强烈的渴求与需要。因此,哪怕山高水远,哪怕严寒酷暑,文化馆人也要把好看的节目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让人民享受到优质、免费、均等、便利的公共文化服务。而村口戏台前那接踵比肩的乡邻,军营里那夹道欢迎的官兵,社区活动室那此起彼伏的掌声欢笑,又总带给人极大的鼓舞,让群文工作者备感欣慰,给这份可贵的民生情怀更赋予了使命感、责任感。艺术的源泉在于生活,艺术的根本在于大众,群文工作者心怀文艺,情系人民,父老乡亲文化需求,就是他们的工作方向,老百姓的赞许和愉悦,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奖励与肯定。

三、传承与发展——文化馆人的人文情怀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发展历史的大国,积淀下了无数的优秀文化结晶。人们常说文化为魂,是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遗传密码,是该民族自我确认、自我阐释、自我表达的文化符号,它象征着该民族共有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凝聚力。群众文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保护和传承好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不同于名胜古迹等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以传统工艺、民间传说、民间风俗、传统音乐、民间舞蹈等形式,留存于广阔的农村。受到当今城市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影响,我们的原生村落正在逐年消失,而与这些村落相伴相生的的一些传统文化正在悄然遗失。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与人紧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对非遗的保护就是对人的保护,人流动性极大,保护起来更为不易。在江宁,诸如“脸子会”、“跑云灯”、“秣陵小马灯”等许多传统民间技艺随着老艺人的逐渐离世而消亡;江宁庙会等许多传统的文化社会习俗也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变以及人口流动而消失;许多优秀的民间艺术,和巧夺天工的技艺现如今已经很难再看见了。面对渐行渐远的传统民俗文化,江宁文化馆人忧心忡忡,疾首痛心,每时每刻都在倍受民族使命和文化良知的煎熬,因而更加勤勉地开展非遗普查和保护工作。

令人欣慰的是,非遗工作越来越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习近平同志曾对文化遗产保护作过深刻论述:“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的文字:“城镇建设,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11]“记得住乡愁”正是一种对自己历史文化珍爱悲悯的人文情怀。应该说,在群文工作中加强非遗的普查保护和宣传教育,传承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尤为重要的,其意义和价值也十分巨大。这不是一代人两代可以完成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秉持着一颗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和敬畏之心,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上,群文干部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与马虎,因为,我们民族那个最深的文化之根在那里,所以我们传承的不仅是技艺风俗,更是情怀。

四、爱家与爱国——文化馆人的家园情怀

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其实,“家国”才是中国人的信仰,翻看一页页史书,字里行间都是“家国”二字。而家国二字中所蕴含的,正是浓浓的家园情怀。中国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国家则是由千千万万的小家组成的大家庭,由此,中国人把爱亲友,爱家庭,爱家乡,爱事业,爱国很好地统一了起来。中国历代文人大都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大学·中庸》中写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的两大特征》⑩一文中指出:“西洋社会中的人和人的关系是硬的,机械的,而中国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是软性的、活动的。”西方很早进入社会化大生产时代,社会分工合作明晰,因此注重契约关系,需要各种法律条款来约束和协调人与人的关系。而中国传统文化史是一部农业文明史,“家”的观念特别强。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大家庭,皇帝就是家长,从政的官员,一般叫作父母官,而人民又叫子民,军队叫做子弟兵,好的行政长官要爱民如子,爱兵如子。这种社会模式中,人与人之间讲“家”的感情,讲孝道、讲义理、讲传承,讲“狐死首丘”,讲“落叶归根”,这些都是家园情怀。中国人的家国观念构成了孔儒文化、农耕文明、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情怀体现在文化艺术领域,就是五声七律、大音希声、山水田园、气韵意境;化入群文事业中,就是对地域历史人文的热爱痴迷,对乡土文化的深深眷恋,对辖区所服务群众的满腔赤诚。

群文工作者身负文化治理社会职能,就是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权益为己任,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先进的文化引领时代风尚,切实繁荣地区文化,以小见大,进而实现“文化兴邦”的梦想。因此,文化馆人要深入生活,更要扎根人民;要寄情田园山水,更要讴歌美丽乡村。2014年,江宁文化馆精心创作的儿童剧《我们的心愿》在第十届南京市少儿艺术团队文艺大赛中荣获了“创作奖”和“表演一等奖”。儿童剧以江宁美丽乡村建设为时代背景,以一群生长在江宁河域中的小水族们因为生活环境被破坏而无所容身,随着人类的观念转变,环境得到治理改善,小水族们又快乐地定居在江宁的奇幻故事为线索,从一个侧面再现了江宁从原本只重视经济发展指数,而忽视环境成本的粗放型发展,向着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大力建设美丽乡村,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集约型发展的变迁,展现了江宁人民“小手拉大手,共建美丽家园”的新气象。在角色的设计上,小鱼哥哥、虾妹、螃蟹哥哥、田螺姐姐都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舞美布景的制作上,导演刻意采用传统的手工绘制技法,使得儿童剧以一种中国画般的意境呈现在舞台上;在音乐上,儿童剧在注重童趣和时代特色的同时,加入了江宁民间音乐风格,使该剧的地域特色更加浓厚。正是因为爱着这片热土,所以总想诉说这片热土上的故事;正是因为爱着这片热土,所以总忘不了这片土地上的乡音乡情。也许正是江宁文化馆群文创作者的这种乡土特色,这份家园情怀,深深地打动了评委,赢得了观众的一致认可。

五、激情与汗水——文化馆人的事业情怀

文化馆(站)是提供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的基层组织,群文事业是保障广大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繁荣一方文化的民生事业。文化馆(站)的工作者必须承载不同于他人的历史使命,必然具有不同于其他行业者的责任担当,所以一定会品尝到不一样的苦涩甘甜。群众文化工作者工作生活在最基层,他们被一些基层的文艺爱好者尊称为老师,然而却没有身为人民教师的社会认同与尊重;他们的工作被理解为写写画画、唱唱跳跳,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那光鲜舞台背后数十年如一日的苦心孤诣;他们肩扛“文化”这一面“高、大、上”的旗帜,却在如今这个市场经济蓬蓬勃勃发展的新时代里,被人戏称为“穷文”。群文何以为穷?按照现今一般经济收入的标准衡量,有相当的一部份文化人的收入的标准就是低于一般水平线。然而,这一切对于一个真正的群文工作者来说,不过是小小的缺憾,甚至是一种“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困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磨砺,他们渴望被认同,被理解,被尊重,但他们更有“当为之,虽万人转身,我独往;不当为,虽万人成势,我转身”的勇气。

1.一样的花季不一样的精彩。文化人有一种事业情怀:“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田迪是江宁文化馆文化志愿者服务队的一位文艺辅导员,仅2014年以来,就已经开展各类志愿文艺辅导八十余次,辅导人群多达四千多人次。有时候辅导任务实在紧,田迪一天就要赶赴几个不同的街道社区,为大爷大妈们辅导文艺节目,而且都是在工作以外的休息时间。江宁辖区广阔,街道社区之间相距十分遥远,坐车都要有几个小时的路程。连日持续的奔波,辅导,即使是二十出头的年纪,也很吃不消,实在累了困了,田迪就只有在赶往下一个社区辅导点的车子上靠一会,这一靠就睡得很沉,车子怎么颠簸也醒不了。虽然很辛劳,但是田迪服务的热情和质量一点都没有打折扣,每到一个辅导的地点,她都会打气十二万分的精神,为大爷、大妈、孩子、学员们教授技艺,辅导节目,脸上始终带着甜美的笑容。大爷大妈们都很喜欢这个年轻、漂亮、快乐又热情的姑娘,亲切地称呼她“小田老师”。天道酬勤,有耕耘就有收获,由田迪参与辅导并参加演出的《手龙跃横溪》一路过关斩将,荣获了2014年省五星工程奖金奖。

2.一样的事业不一样的执着。文化人有一种事业情怀:“超出必要的认真,不计成本的坚持。”江宁文化馆的陈宜娟馆长从事群文工作已有近二十年,是群文战线的老将。十几年来,她从一位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年轻馆员,成长为了经验丰富、管理有方、调度有节、尤善于组织策划大型群文活动的文化馆长。已过不惑之年的她,虽然早已完成了演员、主持人、导演、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文化开发公司经理、《江宁文艺》执行副主编、文化馆长等一个又一个华丽的转身,然而她却依然坚守奋战在群众文化的最前沿。无论是在“江宁之春”群众文化节这样大型的文艺汇演中,还是送文化进基层,慰问敬老院这类的小型表演舞台上,人们都能见到她靓丽的身影;无论是台后的组织策划,台前的导演编排,还是台下的学习训练,台上的主持、舞蹈、歌唱、曲艺,她都倾注了全副的热情。所有认识她的人都能感受到她身上散发出的做事业的一股子干劲。

陈馆长对演出的要求是严格的,即使是在酷热盛夏,她依然会在演出之前顶着烈日,一遍又一遍的指导演员彩排,有一个人走位不正确,动作不标准,她都会要求大家停下来重新排演。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必然会获得专家和群众的赞许与认可。2014年在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省文化厅、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省新闻出版局、省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梦·我心中的梦”江苏舞蹈新人新作比赛中,陈馆长参与辅导的《传承情方寸间》荣获中老年组创作银奖、表演铜奖。她辅导的另一个作品《鼓娃闹春》则荣获得了新人新作品大赛少儿组创作铜奖、表演铜奖,并参加了青奥会闭幕式演出。

只要是做有利于群文事业发展的事情,陈馆长似乎总有用不完的精力。在致力于惠民演出和群文创作的同时,近年来,陈馆长又创新思路,不断开拓群文工作的新领域,在缺资金、少人才、没有现成经验和框架的情况下,她积极地展开了群众业余文艺团队的建设。经过陈馆长的不懈努力,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从“梦之声”歌友会到“千姿”舞蹈队,从京剧票友会到“星光”艺术团,一个又一个馆办文艺团队从无到有,从青涩到成熟不断发展壮大起来。

锻炼队伍需要丰富的团队活动。今年,由陈馆长推动并参与策划组织,深受大爷大妈们喜爱的江宁广场舞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了两届。火热的赛事氛围,更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的参与。而另一个由陈馆参与策划组织的“江宁好声音”歌手大赛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此外,陈馆长还在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开展群众文艺骨干培训班。今年以来,该班已经连续举办了六期。陈馆长想让文化馆成为群众文艺团队的孵化器,通过举办群众文艺骨干培训班,培养出一个又一个出色的基层群众文艺队伍领头人。她希望这些文艺骨干的星星之火,能燃起江宁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野火燎原。

3.一样的生命不一样的态度。文化人有一种事业情怀:“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张为农是江宁文化馆的老馆长,他从基层文化阵地干起,凭借着出色的业绩,一步步成为了群众文化的专家。2007年,拥有高级职称的张为农,带着无数的荣誉头衔和等身的著作退休了。然而,张馆长并没有在家里享清福,退休之初,他受组织上的委托,接手了《江宁区文化志》的编纂,并主编出版发行了《江宁区非遗资料汇编》和《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曾几何时,他又受嘱负责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及申报工作。其间,他还经常在群文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建言献策,为群文事业的发展鼓与呼。这几年,已然花甲的张为农又爱上了摄影,2011年他还参与发起成立了江宁区老年摄影协会,并在一两年内就成功加入了省摄影家协会。他热心群文创作,经常为区内文化活动创作优秀节目,2013年他的小戏《花落谁家》荣获全区文化新创作节目一等奖。2014年12月,由他和王道泉编著的《江苏石锁》一书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填补了全省行业内资料的空白。“情系群文,退而不休。”这是现今许多江宁区文化人对张为农的评价。而张为农自己说:“这一辈子我似乎离不开群众文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服务与丰富百姓文化生活,是我一生的追求与幸福。”

生存之外的追求,这就是情怀。

综上所述,充满使命与担当的文化情怀、饱含普惠与关爱的民生情怀、肩负传承与发展的人文情怀、兼具爱家与爱国的家园情怀、挥洒激情与汗水的事业情怀,汇集在一起,便凝聚成了文化馆人独特而诚挚、高尚而美好、深厚而广博的职业情怀。正因为拥有这样的情怀,才能让无数的群文工作者在清苦的岗位上坚定信念,敢于创新,勇于引领,乐于奉献;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情怀,才会使一代又一代的群文人,前赴后继,以德润身,以文化人,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新发展而自强不息,为实现中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而兢兢业业,用自己的微薄之力铸就中国人的文化梦,用自己的小小梦想成就文化中国的壮美未来。

④习近平:2013年11月26日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

猜你喜欢
江宁群文文化馆
刘江宁作品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融入职业知识的实践探索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千年的回眸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江宁分院 王光勇
作品赏析(6)
太阳第一家
作品赏析(2)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