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直击中国家庭,为谁欢喜为谁愁

2019-11-20 02:56杨文滢
记者观察 2019年9期
关键词:教养育儿家庭

杨文滢

最近,《小欢喜》的热播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这部剧里很多人看到了孩子青春期的叛逆、为人父母的艰辛、职场中年人的委屈……但最值得讨论的,还是剧中的父母,从剧中的三对父母身上我们能看到自己父母的影子。

不可置否,一个人个性的塑造和人生的选择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小欢喜》着眼的三个家庭,开篇就借童文洁和宋倩两位母亲的口点出了剧的主题, “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如何与孩子一起跨过成长这道坎,建立有效的情感共鸣与联结,是永恒不变的课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曾对100多名适龄儿童进行了一项研究,总结出三种不健康的教养方式。而这三种教养方式也刚好映射于剧中的三个家庭,在高考强压的催化下,三对父母与孩子间的误解和矛盾频频爆发。

中国式家庭教育“图鉴”

专制育儿: “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在这种养育方式中,孩子会被要求遵循父母制定的严格规定。如果不遵守,会面临惩罚。这类父母孤立地关注儿童行为,看似与孩子有着紧密的联结,实则忽视孩子的内心感受和想法,孩子出于害怕、担忧,一味顺从。这种教养方式很难建立基于信任和尊重的亲子关系。

《小欢喜》中,“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的妈妈宋倩就是如此。

在这个离异家庭里,女儿乔英子是她生活的全部重心。为了保证女儿考上好大学,曾是金牌物理老师的她,辞掉工作,一心一意照顾女儿的生活起居。进入高三后,还为英子制定了严密的日常生活表,密密麻麻的日程把女儿大大小小的生活细节全都给承包了。朋友送玩具给女儿她怕影响孩子学习,甚至一部电影看两遍都会被她批评是浪费时间。

在高三开学前的誓师大会上,本已经在心愿气球上写好了自己目标的女儿,却被妈妈强迫必须要写上“高考700分”的字样。

因为太在乎女儿,随便一点风吹草动就能让宋倩歇斯底里。这种长期专制、密不透风的教育方式,导致英子一度陷入了精神崩溃、失眠抑郁的状态。

宽容育儿: “他已经知道错了”

宽容的父母,有时被称为放纵的父母,他们爱孩子,却对孩子的要求较少。然而宽容与放纵之间只有一线之隔,父母对孩子的管教过于宽松,很容易导向溺爱。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孩子可以较为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走的路,但他们同样不能与父母形成良好的情感联结。

正如剧中妈妈童文洁对方一凡的教育方式,经常叨叨他,希望他考个好大学,但又对他很慈爱,允许他高三玩手机游戏、看漫画。一凡恶搞季杨杨做“法拉利动图”,给对方的家庭造成不好的影响,但就是在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她也偏袒自己的儿子,为他开脱。

剧中她有这样的台词:“我不一样,我有方一凡啊,他争取考一好大学,进一好公司,取个好老婆,再给我生个一儿半女,我这辈子齐活了。”这是童文洁对儿子通过高考“鲤鱼跃龙门”的规划设想,而儿子方一凡偏偏不是个让人省心的主儿。

在过于充足的关爱下长大的方一凡,相比同一家庭里乖巧听话、学习上进的表弟林磊儿,对父母的要求总是“有恃无恐”,还在学校做出各种任性、顽劣的举动。

游离育儿:“缺少陪伴是我们的错”

游离育儿的父母虽然满足了孩子的基本物质需求,但通常会脱离孩子的生活。在这种模式下,父母是缺位的,由于缺乏关爱和照料,孩子无法感受到和父母之间的联结,缺乏陪伴和安全感。

在《小欢喜》中,季杨杨的父母就涉及到了这种育儿方式。

季杨杨的爸爸季胜利是位区长。年轻的时候为了事业,和杨杨妈妈一直在外地工作,所以杨杨从小就寄养在姥姥家。直到杨杨上高三,父母才“空降”回来。

缺席了多年的爸爸突然回来,父子俩彼此都不适应。父亲看不惯儿子的叛逆不羁,而儿子也一直误解父亲,认为父亲并不爱他,把官位看得比亲情还重。

在方一凡的恶搞“表情包”事件中,杨杨没错还要做检讨,所以他故意激怒父亲,说自己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季区长的仕途和名声,阻碍了父亲的升官发财之路。父亲一气之下当众打了他一巴掌,导致父子关系破裂。

在完全缺爱的环境下长大,季杨杨更像一个紧闭心门的刺猬,冷漠的外壳下依然是让人心疼的、孤独的小孩。

这三个家庭所体现的教养方式,在我们生活中也是很典型的。而现实中的大部分人也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没经验,有代沟,和刚刚迎来成年的孩子因爱而联结,也因难以r“爱的边界而产生误会。

以爱之名的抗衡

纵然,现在已经不是“高考定终身”的時代,但高考来临时,所有的父母都期盼,孩子在这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历史性战役中,能搏出好成绩,迈进心仪高校的大门,找到人生重要的敲门砖。剧中的三个家庭的父母更是如此。

然而,三个家庭在为孩子计划美好前程的过程中,也都遇到了不小的阻力。

宋倩一心想让女儿乔英子进入清华、北大,英子却唯独对天文专业感兴趣,甚至为了报考南京大学以死相胁……

童文洁想让儿子方一凡考个好大学,将来找个不错的工作,讨个好老婆安安稳稳过一生,但方一凡却坚持选择更艰苦、希望更渺茫的艺考之路……

季胜利觉得自己乃一区之长,自己的儿子季杨杨当然不能考得太差。奈何儿子的心思根本不在学习上,只一心想成为一名职业赛车手……

剧中的这些家长们,拼尽全力为孩子规划自认为“最正确”的美好前程,与孩子的“不良爱好”做着苦苦的斗争,以求孩子能拥有可预期、稳妥保险的生活。正如剧中童文洁阻止方一凡参加艺考时道出的满腹委屈:我为你拼尽了全力,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我有什么错?

父母倾其所有的付出和孩子以爱之名的抗衡,不禁让人陷入迷思……

很多人在长大的过程中,和父母的相处遇到过很多波折,等到自己为人父母时,都不希望重蹈父母的覆辙,但现实却总是让人无所适从。这部剧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父母与孩子间健康、良好的情感联结是尤其重要的,否则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都会不快乐。

有效“联结”下,健康的爱

提到“联结”,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陪伴”。在这种观念下,大部分给予孩子足够关注的父母,会认为自己与孩子之间是有联结的。然而实际上,陪伴不等于联结产生,比起时时刻刻的陪伴,联结更侧重于心灵的“在场”。

有效“联结”意味着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爱是平等的。父母会释放自己的情感需求,同时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孩子也会呼应父母的需求,与父母之间形成良好互动。具体而言,有效的“联结”,有以下共通点:

要温柔、充满爱,还要坚定

与孩子之间建立有效“联结”,首先父母要有一颗包容、温柔、博爱的心。

季杨杨的妈妈刘静,一出场就给人温婉居家、岁月静好的感觉。儿子叛逆,老爸古板,一家人的关系全靠她从中调解。

从学业到爱好,她一直都非常尊重孩子的选择,遇事耐心沟通,充当着亦师亦友的角色。

为了弥补儿子季杨杨缺席誓师大会、放飞气球的遗憾,刘静买来气球,却骗儿子是爸爸嘱咐的,用高情商融化父子间的寒冰。

一家三口第一次站在一起手牵手许愿,因爸爸季胜利一句“放气球上天违规”,儿子瞬间失落。刘静假意安抚老公,说要把气球绑在栏杆上,然后悄悄放手,回头向儿子眨眼的瞬间,调皮又暖心。最终,儿子在她的教养下,变得乖巧体血,整个家庭里疏离的感情也逐渐升温,家人变得亲密无间。

一句话总结季杨杨妈妈的教育方式,就是温柔而坚定,细腻又包容,知足且上进。

是回应而不是反应

与孩子建立了有效联结的父母,能够理解孩子的行为。当被孩子激怒时,他们能够用语言指出自己感受到的情绪是什么,并对孩子的行为给出共情和理性的回应;没有建立联结的父母,完全不会付出尝试理解的努力,只会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觉得孩子无理取闹。

剧中乔卫东作为一个看似不着调,整天嘻嘻哈哈的父亲,对女儿英子健康性格的塑造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高三最紧张的这一年,他没有坚持宋倩定下的“一个月见一次孩子”的历史规矩,屡次以各种“借口”频繁探访孩子:送玩具、送零食、生日小聚……这些在宋倩眼里的“投其所好”恰恰是他与女儿最单纯、最细腻的情感维系方式。

在教育方式上,乔卫东呈现出了极大的智慧,那就是直抵孩子内心深处的“共情”能力。给予孩子共情,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问题,理解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情绪并帮助孩子把想法表达出来,让孩子有效回应父母的爱,从而形成稳定的情感联结。

对亲子双方都有积极影响

有效“联结”对亲子双方都有着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对于孩子的,也是对于父母的。它能帮助父母“解决”自己的问题,因为在建立“联结”的过程中,父母会给自己一个消化过去感情的机会,通过回顾与反思,完成情感的释放,从而在今后育儿中采取更积极的姿态。

季楊杨的父亲季胜利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拘谨、刻板、保守是他的性格特色,也是他的处事原则。但就是这样一个把自己限制在“条条框框”里的人,在妻子刘静联结式教养的影响下,终于突破了自己的“规则”,为了迎合儿子的爱好去学赛车、尝试电竞游戏,建立与儿子的情感联结。也许他并不认同孩子的兴趣爱好,但他勇敢地迈开了第一步,用自己的努力和诚意拉近了与儿子的距离。

《小欢喜》这部剧虽然一直在展示不同家庭中代际关系的矛盾和冲突,但并没有想要用话题和噱头塑造性格过度偏激的孩子或父母。

孩子不易,父母也是第一次当家长。

现实生活中,父母与孩子间更需要这样平等、温和的爱。 “联结”即产生于此,它不是单方面的压倒式付出,也不是完全不触及彼此生活的“自由”,它很复杂,但为了积极、健康、持久的亲子关系,我们相信,对于每一位父母,这份努力都无比值得。

猜你喜欢
教养育儿家庭
跟踪导练(三)
家庭“煮”夫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恋练有词
一只有教养的狼
所谓教养,不过是细节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育儿神器
育儿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