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现象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思考

2019-11-20 08:34邓钥琼钟春燕梁家翠
西部学刊 2019年14期
关键词:网红群体政治

邓钥琼?钟春燕?梁家翠

摘要:“网红”风靡的互联网时代,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环境、实效性受到全面影响,破解低俗“网红”现象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困局,应扩展教育阵地、革新教育方式;应紧抓意识形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网红;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4-0078-03

一、“网红”与“大学生”的群体内涵及特征

1、“网红”的群体内涵及特征

“网红”即网络红人的简称,特指通过互联网平台为广大网民关注而走红的人。“网红”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文字时代网络红人”、二是“图文时代网络红人”、三是“新媒体时代网络红人”[1],由于文章中另一个主体“当代大学生”的年龄限定,所以本文所指“网红”特指“新媒体时代网络红人”。“高关注”、“高收入”以及“低门槛”是新媒体时代网络红人的特点。

高关注是“网红”的生存条件。“网红”的分类多种多样,从“美妝博主”、“穿搭博主”、“情感博主”、“才艺主播”到近两年大火的“视频解说博主”、“吃播”……他们通过微博、QQ或纷繁的网络直播平台与“粉丝”进行网络互动,满足“粉丝”现实生活当中的各项需求。通常一个“预备网红”不会仅活跃于一个平台,他们会在多个网络平台输出内容、曝光自我从而获取更多关注。一旦关注形成规模,一个“网红”便正式形成,而一定的关注度会带来平台的推荐、粉丝的转发,从而带来更高的关注度。

高收益是“网红”的生态续力。从已有成功案例来看,网红经济商业模式的一个基本逻辑是:引导粉丝遵循“网红”的价值标准,而“粉丝”或“潜在粉丝”通过内容付费,如刷礼物、打赏、付费提问或购买“网红”店内商品等方式进行经济反馈。同时,庞大的粉丝数量和流量也为“网红”带来了隐秘的广告收入,根据粉丝数量,“网红”在网络平台打广告的费用几千到几万不等,网红群体的高收入现象追根究底是粉丝买单的行为结果。

低门槛是“网红”的群体保障。纵观互联网世界,众多网红的年龄、职业、外貌、学历、道德品质大相径庭,他们不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炼,更没有复杂苛刻的要求,只要能博得眼球和关注,就能成为“网红”。比如“凤姐”就是依靠扮丑以及夸张的言论走红,很多网红也是依靠极度娱乐化、商品化自我博得关注。低门槛保障了网红群体的存在可能。

2、在校“大学生”的群体内涵及特征

在校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正在接受基础高等教育而还未毕业走进社会的人,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未来高级专业人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代在校大学生拥有“接受度高”却“判断力弱”的特点,在流行的“网红”面前缺乏善恶、美丑、真假的判断能力,而抵御低俗“网红”诱惑的能力更差。

接受度高是当代在校大学生在信息爆炸时代的一大显著特色。当代在校大学生成长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不断接受新事物是当代在校大学生融入社会群体、在新时代立足的内在需求。同时,国家的开放、社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兴起为大学生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带来了丰富的信息和资源,这些信息和资源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使得他们思维更加敏捷、头脑更加灵活,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也更强。

判断力弱是当代在校大学生的“成长期”短板。从年龄来说,当代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8—22岁之间,处于青年期。这个时期,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处于构建阶段,还未形成完整、成熟的思想体系;从社会经验来说,在校大学生多年间一直置身于校园,从未脱离监护人而独自踏入社会,处于“学生”与“社会人”之间,所以社会经验严重缺乏。当他们从相对封闭的中学校园进入自由开放、包罗万象的大学校园时,就意味着他们需要用自身从未有过或极少拥有的知识、经验去面对全新的信息认知挑战,从更多的信息选项中去粗存精,取其所需。可是,由于“成长期”短板所限,难免良莠难辨,陷入一种“选择”困惑。

二、低俗“网红”现象对当代在校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大量研究认为,“网红”自出现在互联网上以来,本有雅俗之分。一些励志性、知识普及性或生活常识“网红”也进入了网友的视野并发挥了积极效应。遗憾的是,一些低俗的“网红”以其张扬的眼球冲击力泛滥其中,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局势,影响极其恶劣。本文主要针对的正是此类低俗“网红”。低俗“网红”现象携带的网络低俗文化,看似无害,实则百害。其以商业性与娱乐性的包装不仅挑战着现实世界的一些严肃性话题,比如人性底线、法律尊严、社会原则等等,而且具有相当的误导性和不良示范性。长期受到这种氛围的熏陶,必将对当代在校大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首先是损害当代在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网红”为了博得眼球常常将礼义廉耻弃之不顾,用“非常”手段吸引眼球、博得出位。如炫富炫特权、发表“雷人”言论,甚至拉帮结派揭丑闻、炫耀未婚未成年生子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等等。这些出格行为暴露了低俗“网红”群体的行事嚣张、法律意识淡薄与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品质,在校大学生在如此众多的不良行为示范下,身心健康发展自然会受到不良影响。

事实已经证明,长期沉醉在纸醉金迷、光怪陆离的“网红世界”,使得一部分在校大学生已经无法正常对待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有的整天浑浑噩噩,醉心玩乐;有的审美观、成才观、是非观、荣辱观出现偏差,在“毕业即失业”、“没日没夜辛辛苦苦,一看工资两千五”的自嘲中,羡慕“网红”一夜成名,一夜暴富,形成了畸形的职业观。

其次,由于“网红”现象中“高颜值”被认为是博取观众认同、喜爱的重要因素,因而深受影响的当代在校大学生便产生“更好的外貌等于更好的就业”错误心理,使得很多在校大学生在毕业前突击整容以期获取更好的工作机会。

再次是“急功近利”的意识增强。一些网红没有经过所谓的“十年寒窗”而“一夜成名”,随之而来的是高关注度、高收入以及奢侈轻松的生活,单纯的在校大学生在这种信息的笼罩下容易滋生一种“我尚在起点,同龄人已经在巅峰”的焦虑感与恐慌感。反映在职业观上,便是对无名无利职业的轻视与职业高额回报的追逐,所以毕业求职时很多学生就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搞关系”和为找到“实惠”的工作而奔忙上,他们往往忽略个人奋斗,不能把自己的学习、成才与社会要求联系在一起,只单纯地追求财富而选择不正确的成功捷径。

三、低俗“网红”现象对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在互联网极度发达的今天,“网红”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是随时随地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网红群体带来的普遍是消极甚至是不良影响的情况下,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了新的挑战。

首先是教育环境受到污染。“网红”现象已经对教育对象的价值观与道德素养产生了不良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低俗“网红”渗透能力极强,覆盖面极广,大学生只要打开网络,各视频网站、社交媒体、贴吧论坛最显眼位置一定是被各种或恶搞、或猎奇、或夸张的“网红”占据,再配上一些“抓人眼球”的标题,只要你曾经点开过这类视频或文章新闻,大数据关联的此类“推送”便接踵而来。这种戏谑、娱乐、不严谨的氛围,严重影响了教育环境的纯洁和健康。

其次是教育实效性受到打击。“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2]355通俗来说,实效性即为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实际效果,是判断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将大学生塑造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新人,“网红”的风靡却助长了一种与之相悖的风尚。在电视剧《少年派》中,原本成绩不错的主人公因為受到“吃播网红”的“启发”,开始瞒着家长开直播赚钱,在这个过程中扮丑、逃课、撒谎、成绩倒退,当被家长和老师发现,她还理直气壮地说“努力读书有什么用?将来还不是要找工作赚钱?而我现在已经在赚钱了。”这绝不是无中生有的情节,现实生活中有着很多类似的新闻,在抖音红人“温婉”的评论区甚至还有15岁的少女评论道“自打关注了温婉姐姐,我就觉得以前在学校太浪费青春了,我已经和家人吵架离家出走,明天就去学校退学,我15岁了应该做点事了,我也要整容去夜场蹦迪钓富二代,为我加油吧,读书太没意思了,谢谢温婉姐姐告诉我还能这样活!”“读书无用论”在这些年轻人中流传,其实并不是“读书无用”,而是这种“网红”的存在给了一部分学生另类希望,认为不用努力获得知识、不用辛苦提高自我也能过得很好。除此之外,“网红”群体所鼓吹的风尚潮流大多与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倡的孝慈友恭、勤劳节俭的美德,崇尚志向、重视节操的精神境界背道而驰。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在这种环境中取得如同传统教育模式所期望的理想效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四、由“网红”现象引发的思考及其变革教育方式的对策

面对“网红”现象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积极应对,变被动为主动,如何破解低俗“网红”现象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困局,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精神免疫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适应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新形势,解决“网红”现象下如何对在校大学生引导教育的新问题,完成传播、示范科学价值观的重要使命。鉴于低俗“网红”正在对当代在校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为产生严重负面影响,校园教育环境的复杂化,在呼吁社会加大对低俗“网红”加大清理和打击力度的同时,本文也针对校园教育环境的改善提出以下应对之策:

1、扩展教育阵地、革新教育方式

“网红”之所以受到大学生群体的关注是因为“网络”的发达,“网络”通过手机、电脑、iPad等工具占据了大学生闲暇的大部分时间。这块“新媒体”思想文化阵地,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必须占领。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群体中流行着微信、QQ、微博、论坛、贴吧等不下二十种的新媒体。高校思政工作完全可以在做好“第一课堂”的同时,将教育阵地扩展至“网络”,利用政治优势,将网络话语权与宣传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使那些反动的、低级的信息无立足之地。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多管齐下、共同发力,对大学生的三观进行积极渗透和影响,构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政教育网络。

此外,高校思政工作还应做到“上扬正气、下接地气”。网络的发达,信息获取渠道与话语表达空间的多元导致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单向传播式受到了挑战。新媒体环境下多向的、辐射式的传播模式使当代大学生不再是单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他们既可以随时随地查找、获取信息,同时也可以随时随地传播信息、发表观点。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施教者只有充分认识到思政工作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话语权是平等的,彼此的对话是开放式、交互式的,并不断进行自我调整,更接地气,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在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引导作用。当然,“自我调整”与“更接地气”并不单纯只是要求教育者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对话,施教者应该学习“网红”,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形式融入到大学生群体,议学生之所论、教学生之想学,关注、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学业和人生发展中所面临的一系列实际问题,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旨趣。

2、紧抓意识形态、强化理想信念

网络是一些西方国家兜售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在网络“自由”的口号声中,一些西方国家在网上借“民主”、“人权”等话题攻击我国的政治体制,意欲通过意识形态的渗透,实现其险恶用心。由于“网红”群体的高关注度以及持续热度的需要,“网红”群体或被收买、或为博眼球,被动、主动地参与到这种意识形态之争,成为不良言论的传播者。比如昔日斗鱼直播平台的网红“陈一发儿”,拥有庞大粉丝量的她居然在直播时公然把一些民族惨痛记忆作为调侃的笑料。在被封杀近一年后,网上依然还有人在为她辩解、发声,表示对她的支持以及对社会的失望,在这些粉丝眼中,维护国家尊严、铭记历史也似乎不那么重要了。虽然不能确认这些粉丝所怀目的是什么,但是,当厦门大学田佳良事件、湖南城市学院新生辱国言论事件、安徽医科大学张冬宁事件接连爆发,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意识到“紧抓意识形态、强化理想信念”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再联想到近期香港发生的严重骚乱,我们更应当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为此,我们要指导大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建立“网络红色文化”阵地,利用网络将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深深植入大学生群体,以收到抵制“低俗网红”,净化网络环境的实效;最后,要持续加强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积极引导其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加强当代在校大学生自觉抵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雷静.网络红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8.

[2]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庄芩.网络红人对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影响及对策[D].广州:华中师范大学,2017.

[4]江传月,刘曼曼.论当代青年价值观的现状[J]前沿,2010(23).

作者简介:邓钥琼(1993—),女,汉族,湖南衡阳人,单位为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钟春燕(1986—),广东韶关人,单位为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梁家翠(1993—),湖南永州人,单位为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董惠安)

猜你喜欢
网红群体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政治攀附”
不要上“网红”的当
“政治不纯”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网红滚滚
«ВаНхУН»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