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戏

2019-11-21 06:05张立功
时代邮刊 2019年21期
关键词:戏文戏子花鼓戏

■张立功

乡戏,是在乡下演的草台花鼓戏。草台是几扇大木门、几个大木桩因陋就简搭的戏台,花鼓戏是乡下戏班用岳阳花鼓调演的各种传统剧目。

演乡戏的时候是农闲时节。正月里春耕生产尚未开始,腊月间各项农事已剧终落幕,每年的这头尾两月都是唱乡戏的好时候。十几个自愿组团的戏班,没有专车,不打广告,由各个地方的人挑了行头,咿咿呀呀地到处去唱。一块红里染黑的幕布,几把东拼西凑的椅子,一副闹器,一把唢呐,一把二胡,台下那些拄着拐杖、走路摇摇晃晃的从七湾八洞、九坳十坪聚拢来的老人目不斜视、心不分神,将戏看得有始有终。

演乡戏的人演得认真。许是从娘胎里带了一点艺术细胞,许是生活不易的体验锻造了敏感而多情的心,他们总是不愿意悄无声息地重复荒凉的日子,便经常学了戏里的一些唱腔,吊几声嗓子,练几圈台步,以滋润贫瘠的日子。乡里人由了兴趣爱好,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一起。没有进过专门的戏曲学校,没有当过戏曲大师的关门弟子,但彼此碰面一切磋,琴师、鼓师的职位,小生、花旦的角色,也就浑然天成地组合了出来。只要人在台上把戏演起来,不管台下有小孩打闹也好,有青皮后生喝倒彩也好,有汽车隆隆驶过也好,那水袖照样要飘起来,那尾音照样要拖到底,生旦净丑,唱念做打,丝毫不见马虎。谁说“戏子无情”!

看乡戏的人看得随意。不用买票,也无须对号入座。老人大多选择戏台前的黄金地段,放一把木椅,嚼着戏文、吐着烟雾,不知不觉便已红日西坠。看热闹的妇人带着小孩台前台后、台左台右胡乱穿梭着,看戏的空隙不时望望往来不绝的人流,瞧瞧默然无语的老人。戏演到精彩之处,主家敏捷地燃起鞭炮热闹一番,戏演得松缓时,观众就你一言我一语地随意谈论着。

“变天了,要下雨了!”不知谁家的媳妇一声叫喊,霎时,妇人走了一多半。但也有固执的婆婆任媳妇喊破了喉咙也不肯挪动身子,那一条黑手帕照旧不时揩一下老泪盈盈的双眼。原来,台上衣衫破烂的青衣正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竹篮在演“乞讨”的戏呢——最催人泪下、揪人心肝的“叫花子打彩”。

都说唱乡戏的是疯子,看乡戏的是傻子,十里八村唱同一本戏,戏子场场都有笑有泪,这不疯?明知戏文是假,看戏的人硬是陪哭陪骂,这不傻?也有人说乡戏太简单,只适合乡里的老人看。这倒也不假。道具简单,设备落后,内容也死板,无非是封侯拜相、富贵无常、善恶有报的老戏。小时候,我总是听不懂台上的人唱了些啥,即便瞪大眼睛,竖起耳朵,不放过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词,但一曲结束,我还是不知所云,看戏的兴趣就怎么也提不起来。如果没有“三花脸”(丑角的俗称),没有戏场的热闹,乡戏我是绝对不会看的。如今,我还是听不懂乡戏的唱词,但除了看“三花脸”好玩,还能看看其他角色的表演。台上那一举手、一投足、一个表情,都能吸引我的注意。这种改变或许是缘自生活的沉淀吧。老人喜欢看乡戏,这缘由不也显而易见吗?

乡戏很简单,却演绎着复杂的人情事理;乡下的老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却养育了一代儿孙。太阳经过正午的热烈化为夕阳的平淡,人经历了风霜雨雪变得静水微澜。简单的乡戏,演绎出了不简单的人生。

有人说,随着老一辈的离开,这乡戏怕是要失传的。我却不信。你看,那演乡戏的人中,不就有英俊的小伙儿和俏丽的姑娘吗?

猜你喜欢
戏文戏子花鼓戏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明万历《荔枝记》戏文新解
湖南花鼓戏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华天骅手捏戏文泥塑作品
喻湘涟手捏戏文泥塑作品
戏子匠
戏子匠
戏子说
湖北远安花鼓戏当代生存状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