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异地少数民族务工人员阅读贫困与阅读救助研究*

2019-11-21 01:50
图书馆 2019年11期
关键词:务工人员昆明市民族

陈 涛

(云南民族大学 昆明 650031)

据公开数据显示,昆明市总人口672 万人,其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占总人口数的5.9%,约40 万人[1]。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以务工人员为主,具有民族多、分布广、流动性大、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等特点。为生计所迫,他们业余阅读活动匮乏,阅读贫困现象突出,已成为昆明市公共阅读服务体系重点阅读援助对象。本文以昆明市异地少数民族务工人员(以下简称民族务工人员)日常阅读环境为调研对象,力求还原他们的阅读现状,分析造成该群体阅读贫困的主要原因,并对公共图书馆、社区、企业、公益机构开展干预性阅读救助策略进行探讨,以期满足民族务工人员阅读需要,为推动国家倡导的“全民阅读”战略向纵深发展,构建阅读效益最优化的城市公共阅读服务体系以及维护民族和谐关系,加速民族务工人员融入城市文化生活进程提供建设性意见。

1 统计对象、调研方法

一是将民族务工人员按行业、学历等进行分类,以发放问卷调查表的形式,选取昆明市民族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4个社区、城中村(盘龙区大树营、官渡区矣六街道、西山区马街、五华区右营)为抽样调查对象进行调研,区分不同职业的民族务工人员群体各自的阅读贫困现状与阅读制约因素;二是统计对比90 后、00 后等新生代民族务工人员与老一辈异地民族务工人员的阅读差异(如阅读时间、阅读媒介、阅读内容等),分析新、老民族务工人员的阅读需求;三是调研昆明市公共图书馆为包括民族务工人员在内的外来务工人员开展阅读服务与信息服务的现状;四是调查民族务工人员家庭成员阅读情况,如随迁子女的阅读情况;五是考察各级各类机构针对务工人员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阅读效益问题;最后,利用SPSS 软件对各种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2 相关结果统计

课题组共发放调查问卷表1 300 份,其中:4 个民族务工人员聚居区各200 份(合计800 份);在公共图书馆通过访谈接触民族务工人员,发放调查问卷150 份;赴昆明市餐饮、建筑、商贸、物流等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企业进行调研,发放问卷表200 份;最后,在民族务工人员子弟较为集中的中小学发放问卷表150 份。本次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表1236 份(其中民族务工人员1 086 份,民族务工人员子女150 份)。

2.1 基本情况

昆明市民族务工人员年龄分布较广,多集中在18 岁至50 岁之间,其中新生代务工人员(年龄在30 岁以下)学历多为初中以上大学本科以下;老一代民族务工人员学历层次主要以小学、初中为主。从反馈结果分析,民族务工人员由于繁重的工作压力(每周平均工作6 天,大部分人的周工作时长超过50 小时),普遍没有把阅读活动纳入自己日常文化生活范畴,周阅读时间不超过2 小时的群体达到整个调研对象的63%,阅读时间不足是民族务工人员阅读贫困的显性表现。

表1…………基本情况

2.2 阅读形式、内容分析

通过统计可知,目前民族务工人员接触最多的阅读媒介是以手机为主的移动终端(以今日头条、网易等新闻客户端,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为主),纸本图书阅读量极低。民族务工人员阅读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浏览与自身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信息,如通过手机了解天气预报、招工信息、子女入学、务工权益保障等信息;二是阅读时政、娱乐类新闻作为生活休闲,尤其关注家乡新闻;三是通过阅读专业书籍提升职业素养,如从事建筑行业的民族务工人员为晋升职务参加职业认证考试而阅读考级类书籍等;四是阅读文学作品,以网络小说、经典文学著作为主。

表2…………阅读载体、内容情况

2.3 阅读场所调查

课题组在问卷表中以是否去过社区、市级或省级公共图书馆以及有无利用企业图书馆或阅览室为题对民族务工人员进行调查,发现他们利用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几率偏低。60%的调查对象了解昆明市有公共图书馆面向群众开展阅读服务,但从未去过;30%的民族务工人员甚至认为图书馆是以有偿服务为主,故打消了去图书馆阅读的念头。从年龄阶段看新生代民族务工人员赴公共图书馆比例明显大于老一辈民族务工人员,这与两者之间受教育水平、接受新鲜事物的水平、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有密切关系。目前,大多数民族务工人员利用图书馆开展阅读活动主要以电子阅览、期刊报纸浏览、图书借阅为主,参加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与接受信息知识服务的整体意愿不强烈。笔者在社区图书馆或企业阅览室等基层阅览场所调研发现,民族务工人员受居住场所不固定、工作变动频繁等因素制约,鲜有人办理借阅证。忽视身边的阅读场所是民族务工人员开展阅读活动存在的共性问题。

表3…………阅读场所调查表

2.4 家庭成员阅读情况

民族务工人员为方便照顾子女,让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普遍让子女随迁入学。基于教育理念以及阅读意识淡薄、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等因素,民族务工人员对随迁子女的阅读现状关注不足,随迁子女的阅读状态堪忧。课题组在民族务工人员子女较为集中的学校发放了150 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给随迁子女购买课外读物的民族务工人员占比仅为整个抽样人群的8%;陪同随迁子女去过图书馆、新华书店等场所的民族务工人员仅占调查人群的15%;大多数民族务工人员没有亲子阅读活动,而是利用手机、电脑播放故事音频、视频;他们大多认为子女阅读应由学校负责,将阅读活动简单类比为语文成绩好坏;最后,随迁子女对自身阅读境遇缺乏正确认知,没有向老师、家长反馈在阅读活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些现象导致阅读贫困现象向民族务工人员子女蔓延。

3 阅读贫困成因分析

3.1 文化程度制约

统计中发现超过一半的民族务工人员文化程度仅为初中及以下,“读什么”“读不懂”“如何读”是在调查人群中经常提到的阅读问题。民族务工人员由于识字水平、文化层次等方面的制约,存在阅读选择困难及阅读方法失当等问题,长此以往导致他们对阅读逐渐失去兴趣。部分务工人员因文化水平较低,产生自卑心理,不愿去图书馆等公共阅读场所开展阅读活动,更是致使这类人群人均阅读量长期在低位徘徊。

3.2 生活、工作环境影响

首先,民族务工人员以租房或企业提供宿舍为主要居住方式,合租群居的生活环境导致务工人员下班后的业余生活以打牌、聚餐等社交活动为主,阅读活动不占主流并且缺乏相对安静的阅读空间。其次,沉重的工作压力使务工人员只能在单位利用短暂休憩时间阅读或在上下班途中利用手机浏览新闻、阅读网络连载小说,这种碎片化的阅读行为俨然成为民族务工人员阅读的主流形态,他们甚至认为目前阅读体验尚可。由于阅读手段、方式单一,缺乏沉浸式阅读体验,民族务工人员的阅读贫困加剧。

3.3 经济条件制约

对有过购书经历的民族务工人员的调研发现,他们对纸本图书价格异常敏感。网络购书由于相对便宜,成为该群体中阅读爱好者的首选,购买街边商贩贩卖的过期期刊杂志、盗版图书、非法出版物则成为他们第二选择,而赴新华书店购书的比例极低。可见,由于民族务工人员的平均工资较低,买书贵仍是制约其阅读行为的一大难题。这也是民族务工人员更倾向于利用电子设备进行阅读的直接原因。他们主要以手机、笔记本作为电子阅读载体,对Kindle、多看等专业电纸书阅读器并不热衷,阅览电子资源多以免费为主,鲜有付费阅读行为,导致拷贝、下载电子书资源多以盗版为主,质量的参差不齐影响了整体阅读体验。

3.4 公共图书馆服务有待完善

首先,民族务工人员阅读时间与图书馆开馆时间冲突,影响其享受公共阅读服务。例如,多数民族务工人员从事技术含量偏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每天工作时间普遍超过8 小时,平均每周只有一天休息,像餐饮、物流等行业还要求周末必须上班,使他们白天赴馆阅读成为奢望。公共图书馆朝九晚五的作息时间,不利于务工人员利用下班时间去图书馆阅读。其次,各公共图书馆在进行阅读推广活动时,没有考虑到民族务工人员的差异化需求。公共图书馆由于服务对象多元化,对各个阅读群体不能面面俱到,特别是面对民族务工人员时间分散、职业多样的特点,缺乏针对性措施,造成阅读推广活动曲高和寡。第三,调研数据显示,民族务工人员由于普通话不标准甚至只会说民族语言,在与图书馆窗口服务人员或其他读者沟通时常产生误会、矛盾,他们因此感觉受到了阅读歧视,这也成为该群体远离图书馆的原因之一。

4 阅读推广策略探讨

在了解阅读贫困原因基础上,政府、企业、公共阅读机构有必要群策群力帮助与支持重构阅读环境,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民族务工人员阅读量,培养他们的综合文化素养,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4.1 唤醒民族务工人员的阅读意识

民族务工人员受语言、知识水平、经济条件、阅读环境等因素制约,阅读能力相比一般务工人员更显不足。相关机构应当采取专项措施唤醒该阅读群体的阅读自觉,让他们把阅读视为一件对自身有益的文化活动。首先,阅读救助应从民族务工人员的阅读心态入手,宣传阅读益处,帮助民族务工人员克服阅读自卑心理,鼓励民族务工人员循序渐进阅读文学、励志类书籍,提高文化素养。其次,教民族务工人员学会利用社会公共资源,树立读书、找书去图书馆的阅读理念。其三,减少阅读经济“门槛”对低收入人群的限制,让民族务工人员意识到读书并不是一项奢侈的文化活动。例如,新华书店等售书机构可定期以专柜专架形式按折扣价向民族务工人员展销适合其阅读层次的图书,电子图书出版商可面向务工人员推出电子读物限时免费策略,社会公益组织则可开展图书捐赠活动等,逐步解决“买书贵”“找书难”问题。第四,社区、企业抓住民族务工人员组织“同乡会”等定期社交活动的契机,出面策划阅读活动,进行图书赠阅、新书评鉴等阅读推广活动。

4.2 发挥公共图书馆的引领作用

我国为保障公民阅读权利而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提出要“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应当按照平等、开放、共享的要求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这是公共图书馆为民族务工人员开展阅读救助与阅读推广的法律基础。

第一,统筹规划服务民族务工人员的整体阅读援助策略。基于民族务工人员的阅读特征,从开馆时间、知识需求、文献配置等方面入手,解决因供需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民族务工人员赴馆阅读率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现象。目前,我国务工人员人数众多的广东省、浙江省诸多城市图书馆已经开始进行有益尝试。例如,嘉兴图书馆为解决开馆时间与务工人员上班时间冲突而采取的送书上门服务[2],佛山市禅城区联合图书馆量体裁衣针对务工人员配置文献资源等[3],都具有借鉴意义。针对昆明当地民族务工人员的图书借阅问题,图书馆除赴企业开设流通图书馆,还要在图书配置上下功夫。比如,民族务工人员对反映本民族社会、文化生活的图书阅读兴趣高、需求量大,图书馆可适量配置民族文学作品、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读物、民族地区年鉴、方志以及介绍民族区域发展成就的文献,激发民族务工人员的阅读兴趣。

第二,公共图书馆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讲座培训活动,培养异地民族务工人员赴图书馆进行文化休闲的习惯[4]。一是开展专项阅读辅导类培训,教民族务工人员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指导他们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二是聘请律师、法律专家开展民族务工人员较为关切的维权、社会保障等问题专项讲座,改变民族务工人员对图书馆的固有印象,吸引他们入馆阅读;三是开展职业技能拓展培训,为民族务工人员提高职业素养、拓宽就业面提供帮助;四是开展普及性文化讲座,例如开展普通话培训,文学常识类、礼仪社交类讲座,缩小务工人员因城乡差异、语言交流、文化学历层次等因素造成的阅读鸿沟。

第三,推动馆企合作,使阅读推广活动常态化。一是在文献资源上与本市设立图书室的企业联合,以图书批量借阅、定期更换等形式化解企业图书室因经费紧张导致书刊陈旧、借阅率低的问题;二是开展“讲座下企”活动,就近在厂矿、职工宿舍区域开展图书馆知识讲座与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对企业阅览室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并建立联络员机制,了解民族务工人员真实信息需求,为日后改善文献服务工作奠定基础;四是联合企业开展经典诵读、读书会等阅读活动,进一步培养民族务工人员的阅读兴趣。

第四,各负其责,发挥区级图书馆、社区街道阅览室的作用。目前,昆明市拥有区级图书馆4 家,其中民族务工人员居住相对密集的西山区图书馆、官渡区图书馆是面向民族务工人员对口开展阅读服务的窗口文化单位,应本着就近阅读的理念,采取阅读群体细分策略有针对性地向辖区内民族务工人员开展阅读服务,解决务工人员因距离市中心的省、市图书馆路途较远,时间成本高昂,不愿前往阅读的问题。

从调研结果看,昆明市城中村或远郊村镇等民族务工人员聚居地均按国家相关部委要求设立农家书屋与街道阅读室,但部分书屋、阅览室仅对拥有辖区内户籍的人员开放,实际利用率偏低,可改变对阅读对象的人为限制,主动将民族务工人员纳入服务范畴,从基层引导、培育民族务工人员的阅读行为。

第五,提升服务细节,改善服务措施。例如,目前昆明市各级公共图书馆虽已免费向读者开放,但均收取一定押金,数额虽然只有百元,但对收入微薄的民族务工人员而言仍是制约他们赴馆阅读的主要障碍。图书馆可采取由用工企业开具介绍信进行担保、对接个人征信系统等措施,消弭进馆借阅的最后一道门槛;此外,要针对新、老民族务工人员不同的阅读行为、习惯,制定与之匹配的阅读推广策略。如新一代民族务工人员对传统阅读模式较为排斥,习惯于移动阅读,可向他们以短信、微信、微博形式定期推送图书馆免费电子资源,以学历提升、技能培训类资源为推广重点,拓宽青年民族务工人员继续学习的渠道; 再如40 岁以上民族务工人员对幼儿、学龄子女教育问题普遍关注,可利用馆内儿童阅览室开展专项亲子阅读、陪伴阅读等活动,提高阅读在民族务工人员育儿、子女教育中的占比,防止阅读贫困传导式扩张。

4.3 履行企业工会责任

依托企业工会开展阅读推广活动,鼓励民族务工人员积极参与,是全民阅读深化的体现之一。目前,昆明市建筑业、物流业均依规成立基层工会,但因民族务工人员多属临时聘用性质,不享受正式会员待遇,在基层工会组织开展的阅读活动时被人为排除在外。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基层工会要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吸纳、接收临时务工人员进入工会,取消涉嫌违法的身份限制性规定。其次,要以工会为主体,组织各项阅读文化活动,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例如,昆明市总工会组织的“美丽家乡”诵读比赛、“以书会友”等活动,均引起民族务工人员关注,不少活动受到他们的一致好评。第三,工会要帮助民族务工人员解决读书难、选书难的问题。例如,完善企业阅览室建设,扩充图书、期刊资源;改善职工阅读条件;进行图书交换与漂流活动,降低民族务工人员较为在意的阅读经济成本;组织民族务工人员中的阅读爱好者定期参加读书沙龙活动等。

4.4 加强社会帮扶

首先,在昆明市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潜移默化影响民族务工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其次,多措并举消除少数民族务工人员使用汉语的障碍,为其阅读图书打下基础。例如,自2016 年以来云南省启动“民族地区普及国家通用语工程”,利用志愿者加社工形式在农村、城市向文化程度偏低的民族群众推广汉字。同时,云南省教育厅联合中国移动、科大云南分公司推出“语言文字扶贫”手机APP,帮助民族务工人员提升中文使用能力。昆明市还联合多部门开展双语科普讲座与脱贫职业技能培训,提供教材帮助民族务工人员提高汉语利用效能,向其灌输阅读的重要作用[5]。第三,将解决民族务工人员阅读贫困问题,纳入政府文化扶智、新型城市居民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一环。要从政策导向、经费拨付、舆论宣传等角度给予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多方支持,促进民族务工人员阅读环境的改变。最后,昆明市是云南省高校分布最广的城市,特别是呈贡新区拥有本科院校近十所,但属地高校图书馆面向公众免费服务的具体措施仍未被列入高校议事日程。高校图书馆可在云南省高校图工委的指导下,提出面向公众开放的新举措,以服务师生为主,适当为周边社区、居住点百姓提供阅读服务,缓解新建城区阅读公共设施相对不足的矛盾。例如,呈贡新区正如火如荼进行大规模基础建设,针对建筑工人众多的实际,高校图书馆可与企业联合针对特定人群开展阅读推广与参观图书馆活动,并开放借阅权限,使辖区内建筑业民族务工人员就近阅读成为可能。

4.5 关注随迁子女阅读状态

首先,社会、学校要通力协作改善中小学阅读室、班级读书角的阅读环境,采取购买、捐赠、交换等形式适时更新、补充青少年读物;第二,引导校园阅读,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增加随迁子女校内课外阅读时间[6],通过开设阅读课程、设立读书兴趣小组等形式,由老师教授正确阅读方法,鼓励民族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阅读,培养读书习惯;第三,利用寒暑假布置课外阅读作业,扩充随迁子女阅读量,采取家长伴读、写读后感等方式,提高他们阅读兴趣;第四,安排阅读推广人员向包括民族务工人员在内的学生家长传递正确的阅读理念,灌输阅读对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性,减少阅读功利主义色彩,促进民族务工人员家庭阅读活动开展。

总之,民族务工人员阅读贫困问题值得社会关注,要从民族团结、国家“全民阅读”文化战略、普惠城市经济与文化发展成果等层面出发,落实政府责任,多方协调、合理解决民族务工人员阅读关切,开展一系列阅读救助措施改善阅读条件,保障昆明市异地民族务工人员的阅读权利。

猜你喜欢
务工人员昆明市民族
昆明市明良汇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昆明市明良汇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我们的民族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昆明市延安医院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诗歌专列送务工人员返乡过年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增至 28171万人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